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開幕式講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04-15 11:22:58 1
新華社東京10月7日電 「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非常契合時代、非常必要。」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談及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感悟和理解。他認為,樹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對於世界避免割裂、應對挑戰以及亞洲維護和平、共同發展非常重要。
在鳩山由紀夫位於東京的事務所裡,記者看到不少鳩山由紀夫訪問中國的照片。在牆上最顯眼位置,掛著一張2012年與他的合影。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當年3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參加中日民間交流活動的鳩山由紀夫。「主席具有遠見卓識,視野廣闊。」鳩山由紀夫回憶中國領導人同他的多次會見時感慨地說。
「地球是一個整體,人類命運與共。」鳩山由紀夫在採訪中高度評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認為,對於應對世界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等多種挑戰而言,命運與共的意識非常重要,分裂割據、互為敵我將讓人類失去未來。「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不僅環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也相互聯繫。」他說。
鳩山由紀夫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贊同,並表示自己「將盡所能大力支持」。
鳩山由紀夫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他說,這一倡議有助於通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進國家之間交流,進而防範紛爭於未然,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保發展。
7月20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東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鈔文 攝
「亞太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鳩山由紀夫格外關注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理念。
2013年,主席提出要牢固樹立亞太命運共同體意識。2019年,主席提出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2021年,主席圍繞到2040年建成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目標,進一步提出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四項重點工作,包括推動抗疫合作和經濟復甦、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促進創新增長和數字經濟發展、實現包容可持續發展。
鳩山由紀夫在採訪中指著牆上一幅寫著「友愛」二字的中文書法作品告訴記者:「我主張『友愛』精神,也一直提倡建立東亞共同體。在我看來,亞太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東亞共同體構想有共通之處。」
這是位於日本新潟縣佐渡朱䴉保護中心的野外放飛站入口。朱䴉素有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深受中日兩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中日兩國的朱䴉保護合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王子江攝)
鳩山由紀夫認為,共同體理念對於亞洲的和平與發展尤為重要。
「亞洲是一個整體,亞洲國家命運與共的意識非常重要。」鳩山由紀夫回顧亞洲近現代歷史時說,日本曾侵佔朝鮮半島,也侵略過中國。曾經淪為戰場的亞洲今後再也不應成為戰場,而應成為「不戰的共同體」。他認為,在通往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需要克服鄰國間不信任問題,增進各國民眾之間情感。日本與鄰國之間情感對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歷史遺留問題,日本應該正視歷史事實。
鳩山由紀夫說,在經貿、教育、醫療、體育、環境保護等領域,亞洲各國有著共同話題,需要就這些話題展開討論交流,力爭建立一個各領域聯合交融的共同體,這對亞洲來說非常重要。
今年年初,《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鳩山由紀夫說,RCEP的實施讓相關經濟體有了共同的貿易交流基礎,對整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大有裨益。未來應由此進一步推動相關國家和地區各領域全面交融,繼而推動共同體建設。
7月28日,以「新機遇·新格局·新啟航」為主題的2022年RCEP經貿合作高層論壇在青島開幕。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今年75歲的鳩山由紀夫於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擔任日本首相,現為東亞共同體研究所理事長。他擔任首相期間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卸任後一直致力於推動日中友好與交流合作。鳩山由紀夫非常認同「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這一觀點,表示「願為兩國民間交流做點事情」。為此,他經常往返於兩國,僅2019年就25次訪問中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談到日中關係時,鳩山由紀夫說,對歷史問題的認知影響著日中關係的發展,只有解決歷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中政治課題。
2013年1月,鳩山由紀夫在訪問中國期間,在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他為當年日本軍人犯下的罪行道歉,表示真心希望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談及這段往事,鳩山由紀夫回想起手捧白鴿的和平母親雕塑以及當時他種下的象徵和平的銀杏樹。他說:「鳩字在日文中是鴿子的意思。鴿子象徵著和平,我會一直珍惜這個有『和平』意義的姓氏,推動日本正視歷史,珍惜和平。」
總策劃:周宗敏 袁炳忠
策劃:孫承斌 倪四義 班瑋
監製:王磊 白林 馮俊揚 魏建華 尚軍
統籌:謝鵬 齊紫劍 閆珺巖 徐海靜 王璐 劉暢 王昭 劉萬利 耿學鵬
編導:鄧冰雪 馬曉燕
記者:郭丹 鈔文
編輯:王曉梅 何夢舒 馬曉燕 刁澤 王聖美 張濤
配音:董非
包裝:杜彥琴
視覺:王妍清
新華社國際部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 新華網 攝影部聯合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