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第一次見到自動機槍(一天屠殺6萬人的)
2023-04-16 00:54:20
說起自動化武器,大家一定知道這款重機槍的鼻祖,一戰時期的「死神鐮刀」馬克沁。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乃至今日,他的射擊原理仍被很多槍械研製者學習使用。
圖1 馬克沁機槍
可以說沒有馬克沁機槍世界戰爭就不能進入到真正的機械化戰爭時代。然而就是這麼一款,不論是射速、殺傷力以及性能都很優秀的自動化槍械。在設計之初卻並不是很受歡迎。晚清重臣李鴻章看到後更是連連搖頭。原因竟然是太貴了,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浪費。所以就買了幾挺打算自己回去仿造。結果可想而知。
圖2 晚清重臣李鴻章
當李鴻章馬克沁機槍將購買回來後便開始命自己的手下著手仿造,但由於當時的槍械製造局技術過於落後。再加上當時政府的大部分軍用資金,被慈禧太后用於修繕圓明園。導致清朝造出來的東西,不論是射速還是威力都差了一大截。但造價卻只增不減。所以最終只是草草的仿製了30幾挺。後被用於朝鮮戰場。而馬克沁機槍也就這樣和清政府擦肩而過了。
圖3 槍械製造局
圖4 李鴻章監督工匠自造槍械
但,當時和李鴻章一同參加發布會的德國人卻不這麼想,他們大批訂購了馬克沁機槍。以至後期在索姆河戰鬥中,德國人用馬克沁機槍痛擊了英國人。他們在戰爭沿線42公裡的戰線內,布置了將近240挺馬克沁機槍。槍聲從早上7點一直響到日落時分。那場戰爭讓英國人一天內死傷了將近6萬人。
圖5 索姆河戰役英軍進攻路線圖
索姆河戰役不僅是一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天,也是打破世界戰爭史上單日傷亡紀錄的一天。此後,馬克沁機槍一舉成名,成為了各國爭相採購的對象。包括後來的坦克、飛機甚至軍艦上都開始裝備馬克沁機槍。這款武器也被後人稱之為「戰場上的寡婦製造者」。
圖7 索姆河戰役的壕溝
在一戰後期,各國開始爭相模仿製造。其中比較出名的衍生版有:英國的維克斯機槍、俄羅斯的M1910以及民國時期的M24式重機槍等。由於馬克沁機槍的性能過於驚人,殺傷力及血腥氣實在太重。導致該槍投入戰場後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形象比喻。比如:魔鬼的畫筆,白色煙霧籠罩下的魔鬼,生命收割機等。而這些名號的由來,並不是前人吹噓誇大。而是有實打實的數據記載的。
圖8 八路軍戰士體驗馬克沁機槍
圖9 馬克沁機槍
興許很多人會認為殺人最多的武器應該是原子彈,但是他跟馬克沁殺死的人數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在眾多輕武器中馬克沁機槍絕對是殺人最多的一個。
據戰後不完全統計,自馬克沁機槍問世以來,被他屠殺的人數至少有3200萬之多。而整個二戰時期死亡的5500多萬人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死在馬克沁的槍口之下。在這種龐大的數據支撐下,馬克沁重機槍所得到的所有名號,根本就不是噱頭。而是他的使用者和被襲擊者對他殺傷力的一種敬畏。如果是按照技術與加特林機槍相比的話,那加特林僅僅是一款多管機槍而已。絲毫沒有可比性。
圖10 戰士試射馬克沁機槍
那麼,這麼一款世間人屠的槍械,他的槍身設計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信息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馬克沁機槍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全自動動作是利用擊發時火藥氣體產生的能量完成的。也就是說,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是叩合的,激發後由火藥氣體產生的後坐力,推動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
圖11 「機槍之父」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
馬克沁機槍,除了搭配了當時較為新進的火藥燃氣系統。為了保證彈藥量,「機槍之父」馬克沁還為其研發了一款長約6.4m,彈容量為333發的帆布子彈帶。馬克沁還為該槍裝配了水冷系統。據說只要冷卻管內有水,槍管的溫度就不會超過100度。但射擊時會有部分水汽會附著在帆布帶上。使得子彈帶在用過一段時間後,會發黴損壞。而這也成了該槍的一大缺點。同時,馬克沁機槍上還搭配了射速調節器。該槍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但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每分鐘100發/分鐘。而這種先進的設計理念,直到今天依舊在被人沿用。
圖12 馬克沁在戰場上
圖13 國軍軍官試射馬克沁機槍
好了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小夥伴們覺得馬克沁機槍和加特林機槍哪個更厲害呢?歡迎在評論區積極討論。我是小吉,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註:文中資料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