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宮廷稱謂(宋代皇室禮儀規矩繁瑣)
2023-04-14 15:34:55 1
初看《清平樂》,聽到「官家」這個稱呼眼前一亮,在很多影視劇裡向來對皇帝都是熟悉的「皇上」「陛下」,突然冒出「官家」這個不太熟悉的詞語,讓人特別想查查宋代到底還有哪些不一樣稱謂。
記載中,除了「官家」之外,有時也會稱「大家」或「官裡」。
皇子皇女稱呼自己的父親,與尋常百姓家一樣,稱皇帝為「爹爹」。而正式場合或重要事宜中,又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帝為「陛下」,分得很仔細。
《清平樂》中,苗心禾為何之前一直叫宋仁宗「六哥」,這個稱呼其實是宋代皇室對皇子的稱呼,不止苗心禾一個人這樣稱呼他,親人之間包括親生母親都必須這麼稱呼他,所以歷史上皇室裡親生母親叫自己的兒子「哥」,宋仁宗是「六哥」,而兒子叫自己的親生母親「姐姐」。
身份比皇子低下的對皇子的稱呼就是「大王」,所以趙禎應該被稱呼為「六大王」。成為太子之後,稱呼又會變,這個稱呼就是我們比較常聽的「太子殿下」。
還有更奇怪的稱呼「聖人」,這又是哪位呢?想不出來吧?
先來看看《鐵圍山叢談》中的一句話:「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
這句話告訴我們:朝廷、皇宮裡的人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后為聖人,稱嬪妃為娘子。
比如曹皇后,就稱為「曹聖人」。
皇子皇女無論是否皇后所生,平時都得稱皇后為「孃孃」或「娘娘」。同時,「娘娘」也是太后的通用稱謂。在正式場合,皇子皇女們可以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后為「皇后娘娘」。
北宋前中期,皇女的稱謂及當面稱呼都是「公主」。直到北宋晚期,宋徽宗接受蔡京的提議,把「公主」稱謂改為「帝姬」,「帝姬」這個稱謂維持了十多年時間,北宋就覆滅了。南宋建立以後,又恢復了公主的稱謂。
皇宮裡除皇族成員之外,還有另外兩種人,一種是專門侍奉皇族成員的宮廷女性,統稱為宮內人或宮人。
另一種是明清時期被叫作「太監」的人,在宋朝統稱為內侍或宦者。
沒有品級的宮內人自稱「奴婢」,有品級的女官會自稱「妾」。
有品級的內待一般自稱「小底(的)」,內臣則自稱為「臣」。所以宦官自稱「臣」,而不是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奴才」。
宋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自稱一直都是「老身」,而非「哀家」。而皇后在皇帝面前稱「臣妾」,這在大眾的認知上算是比較正常的。
面對皇太后下制令時,皇后的自稱是「予」,特別亂吧?
而嬪妃的自稱,更要慎重:面對皇帝皇后時,要自稱「臣妾」或「妾」,在品階不高的情況下,自稱「奴家」或「奴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稱「我」或者「本位」。
不是我們常在影視劇聽到的「本宮」,因為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所以宋朝根本沒有「本宮」這個稱謂。
宋朝皇帝的自稱還算正常,跟歷朝歷代差不多,與大臣議事或在正式場合與宮眷談正事,會自稱為「朕」。
平時在內宮與家人或親信、近侍輕鬆閒談的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我」字自稱。有一點特別的是,面對曾經是帝後的長輩,皇帝的自稱是「臣」,而非「兒臣」。
從《清平樂》中,可以看到宋朝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在稱謂上也大部分還原歷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朝代自會有一套制度與約束,歷史長河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