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經典語錄人要正直(王小波犀利4句話)
2023-04-14 21:34:49 3
1997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心臟病猝死。
對於英年早逝的王小波來說,最大的遺憾莫過於還沒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認可、被肯定。
諷刺的是,王小波死後沒多久,社會上卻掀起了王小波熱。
他的作品也因此一下子火了起來,追捧者無數,他的睿智、浪漫、黑色幽默,以及那自由不羈的思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生前無人問津,死後榮光,這是莫大的諷刺啊。
如今,23年過去了,他那黑色幽默下的辛辣語言,充滿哲思的精湛句子,依舊如養分一樣,滋養著我們。
今天,我們不說小說家王小波,說一下雜文家王小波。
我讀王小波的作品始於大學,就如同魯豫說的那樣,王小波的文字有種詭異的力量,可以喚醒人性,讀起來很解渴。
且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通過王小波極具有代表性的4句話,來跟著這位偉大的作家洞察人性,在人情練達即文章中,習得一二書中精髓。
這句話出自王小波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別看只有區區十幾個字,卻富有哲理。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用三年學會說話,卻用一生在學習閉嘴。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性子直,說話直爽,口無遮攔,說了你不愛聽的可別生氣。
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
這就如同王小波書中所言,當一個人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加評論的時候,他的精神層次和文化層都很低。
通俗點講,就是情商不高。
這句話也出自《沉默的大多數》。
讀這句話,我想起了一個詞,不,可以說事多個詞,例如,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行,貴人語遲。
世界太喧噪,我們要學會思考,要多聽少說,在沉默中洞悉人性。
我們通常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做事越低調,不喜歡張揚。
遇到事情,不要急於發言,也不要說太多,畢竟說的越多,漏洞越大,所謂「禍從口出」大抵就是這個道理。
這句話出自雜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從豬的視角,寫了這樣一類人:保持獨立,又兼具個性。
在時代的洪流下,做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很難,王小波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我們為人處事,無論和誰交往,都要保持距離感。
距離感,也是分寸感,這一點,恰恰是很多人缺乏的。
比如,好朋友之間,再好的關係,也要有距離感,不去過問別人的隱私。
又比如,家人之間,也要保持一碗水的距離,給別人空間,也給自己空間。
所有關係的變壞,都是從無界限感開始的。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這一生之中,沒點理想,沒點目標,只是混吃等死,是何等可怕。
人,最怕的不是一事無成,而是等我們老了,回頭去看,卻發現我們再該努力的年齡選擇了平庸。
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和行屍走肉無疑。
就比如,現在的很多孩子痴迷於網路遊戲,沒有社交,沒有理想,甚至覺得網絡世界才是自己追求的。
那麼,這個孩子在無知的年齡可以這樣活。
但倘若無人引導,他可能覺得人這一輩子,只要有個網絡,有個智慧型手機,此生便足矣。
人活著,要學會享受,但前提是,要為了目標而努力,否則真的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高曉松曾說,王小波在他心中是神一樣的存在。
王朔說,如果王小波活著,自己不如他。
諜戰之父麥家說,如果王小波多活十年,會和魯迅齊名。
韓寒說:「王小波生前傳遞了那麼多有價值的智慧,可惜人們要等到他去世,才發現了他是個優秀的作家。」
王小波,一個有趣的靈魂,人雖死,然而他的那種深邃的智慧卻都藏在他的文字裡。
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小波,和有趣的靈魂對話,學習他價值連城的智慧,站在王小波的肩上,讓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更加豐盈。
看了他的雜文你會發現,他,絕對不單單只會寫小黃文,那是一種內省力,可以喚醒我們。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去世的那個晚上,他給好朋友劉曉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雜文集的事情,即《沉默的大多數》。
在郵件中,王小波對劉曉陽說:「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