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一古建築(南京古建築之明故宮)
2023-04-15 00:22:10 2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天的中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即南京後;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當地「鍾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
南京明故宮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據考證;皇城範圍東起今南京機電學校;與南京博物館以西一線,西至竺橋;逸仙橋以東,南到光華門,北至佛心橋一帶,南北長2.5公裡,東西寬2公裡,周長9公裡;呈凸字形。皇城和宮城各開有六道門,宮城又稱大內;俗稱紫禁城。它們由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門進;至外五龍橋之間的御道兩側,是明朝中央官署區,御道兩側是高級軍事指揮機構;包括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等。御道東側是中央高級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以及翰書院、太醫院等。在承天門與端門之間的御道兩側是廟社區,東邊設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廟,西邊則是祭祀神靈的社稷壇。
進入午門;過內御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和文樓,西邊有武英殿和武樓,統稱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後來北京故宮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華蓋和謹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後是皇帝與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叫後廷,處在中軸線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它們的東西兩側分別是東宮、西宮、御花園,前朝與後廷相結合組成朝廷。整個明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梁畫棟、萬戶千門、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
這麼一座富麗堂皇、壯麗宏偉的皇宮建築是怎麼走向衰敗、破落以至毀滅的呢?早在明代與清代,南京明故宮就已屢遭破壞,它的衰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南京明故宮的首次災難降臨於明初建文年間,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建文皇帝朱允繼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便以進京誅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經四年戰爭;於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結果都城陷落、宮中起火,燒毀了奉天殿等許多宮殿,據說建文帝與后妃也被燒死。朱棣即皇位後於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將都城北遷,南京明故宮便日漸冷落,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不斷加劇。
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時明故宮已相當破敗,以致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於武英殿,因為金鑾殿已蕩然無存。
清軍平定江南以後,將明故宮改為八旗兵駐防城;設置將軍、都統二衙門於其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明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
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在南京見到殘破不堪的明故宮大為感慨,他在《過金陵論》一文中寫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殘垣斷壁矣」,可見此時的明故宮已經是相當荒涼了......到了清鹹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運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
新中國成立後,荒寂多年的明故宮遺址也重獲新生,南京剛一解放,當地政府就對明故宮遺址嚴加保護,將350個石柱礎埋入路北側中軸線及其兩側,將中山東路北側約60萬平方米的地域闢為南京軍區教練場進行保護,並將當年被英國人法雷斯劫至下關揚子飯店的石雕運回遺址重加修整。
1956年10月,明故宮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明故宮是我國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長久的研究和開發價值尚待人們去進一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