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路是誰,古北路,今年110歲啦!
2023-04-01 17:17:37 1
古北路始築於1911年,原名霍必蘭路,又稱華倫路。1943年改名為古北路,「古北」源自河北省長城腳下古北口鎮之地名。
古北路闢築之初,沿線除自然村落外,就是田野、河浜,一派江南水鄉地貌。自然村落由南向北細述:路東是馬家角、程家宅、高家巷、李家門、周家橋宅裡;路西是王家樓、大金更、英瑞廟、許家屯、北龔家宅。
古北路就這樣從鄉野中冒了出來。
進入古北新區的古北路
1986年古北路虹古路口的王家樓(照片來自區地名辦)
今古北路虹古路口的虹景家苑小區(攝影 姚志康)
1986年古北路西側的大金更村宅(照片來自區地名辦)
上世紀80年代末,大金更拆遷後建起的大金更小區(攝影 姚志康)
路南曾建有永安公墓
李樅涇1958年填埋後築成玉屏南路,1960年之前的古北路,瀝青路面只鋪到天山路。天山路南的古北路是煤屑路,走在上面會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天山路南的古北路夜間少有行人,為何?因為那裡有一座永安公墓。公墓位置就是現在上海外經貿大學操場南側至古北路678號同銓大廈,包括毗鄰的嘉麒大廈、鑫達大廈、上海檔案局都在墓地範圍。公墓的大門(牌坊)面朝東,位於今古北路仙霞路交匯處。當年仙霞路、茅臺路至古北路便斷頭。茅臺路古北路東側是上海色織二十四廠,路西是大金更村宅。過了仙霞路的路東是紅旗力車廠(虹開發內領館建設預留地),路西虹古路口是王家樓村宅,其餘均是農田。《新涇鎮志》裡記載公墓佔地面積80餘畝。筆者從當年墓碑上落款年代推算,公墓應該是民國初期修建的,晚於築路的年份。
1986年古北路上的永安公墓殘留牌坊(照片來自區地名辦)
公墓牌坊位於今古北路仙霞路處(攝影 姚志康)
1960年9月,公墓北側的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建成開學。永安公墓這座號稱上海公墓裡的豪宅,在「文革」中蕩然無存。
1980年代的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照片來自區地名辦)
路北棚戶區充滿煙火氣
與古北路南端截然相反的是,古北路北端人口稠密,古北路與長寧路交匯處是一個「Y」形交匯,即古北路到公交54路周家橋站時道路發叉。右邊一叉是古北路,左邊一叉是古北支路。
古北支路全長僅98米,當年設有72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古北路、古北支路和長寧路形成三角地塊。著名的棚戶區「蘇北裡」在三角地塊西側,東側是古北路長寧路轉角處「周家橋3號地塊」的棚戶區,現在的虹橋萬博花園小區。
古北路北端公交54路周家橋站牌(來源 網絡)
上世紀90年代古北路北端棚戶連片(攝影 鄭惠國)
2019年同一角度拍攝古北路北端兩側小區(攝影 姚志康)
古北路北端棚戶集中連片和蘇州河有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江浙移民中蘇北難民佔比最大。蘇北難民進入上海後,在蘇州河兩岸的河灣港汊落腳,搭建「滾地龍」,亦稱「草棚棚」,解放後翻建成簡易房屋。由於北端人口稠密,商業隨之配套。古北路靠近天山支路口有一排八開間面朝東的平房,是解放初興建的供銷合作社商店,由南向北依次是百貨店、糧店,食品店和油醬店。在天山一條街(1960年)沒問世之前,周邊半徑200米內居民購物全在這一排商店,故居高家巷糧食定點供應的就是這家古北路糧店。
進入古北路天山支路是一個馬路菜場,冠名「古北菜場」(後為古蓉菜場)。北側轉角處是一家「老虎灶」、一爿大餅油條店和一爿理髮店;南側轉角處是煤球店和偉康洗染店。每日清晨菜場人聲鼎沸,充滿煙火氣。
馬路菜場時期的古北菜場(來源 網絡)
進入室內後的古北菜場(照片來自長寧區副食品公司)
古北路玉屏南路轉角處是一家柏油(瀝青)廠,南側是古北一村(今古北路243弄新風小區原址)。古北一村的前身是高家巷的菜田。1953年華山路1389弄52戶棚戶人家遭火災,政府為安置災民,徵用高家巷菜田建起幾排磚木結構的2層樓或平房,作為安置房。後有居民在此規劃上蓋起連排的私房。1986年市紡織局拆遷改造,建起現在的12幢6層住宅。
建在古北一村原址上的古北路243弄新風小區(攝影 姚志康)
教育大普及,學校扎堆建
鄉野中闢出的古北路,從1911年至1945年的34年裡道路兩側沒有一所學校。直至1946年,在路西的一座道觀裡辦起了一所英瑞廟小學。英瑞廟建於清朝(年份不詳),相傳為祭祀漢將英布所建。解放後更名為古北路第一小學(古北路314號)。之後,在其北側天山支路古北路口建了古北路第二小學(1980年代拆除,建起長寧教工住宅古南小區)。1956年在古北路159弄裡建起古北路第三小學。1960年,在大金更生產隊地界內建起中國第一所外經貿大學,初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古北路620號)。1965年在古北路243弄裡建起古北路第四小學。與古三小學同期建造的還有古北中學(今婁山中學)。
1964年古北路第一小學桌球教工男隊和學生男隊留影,前排左一為作者(姚志康提供)
因軌交15號線建設,古北一小被拆除。圖中吊車後為學校原址(攝影 姚志康)
1966年在古北一小南側又建起東方中學,1982年改成長寧少科站,軌交15號線建設時和古北一小一併拆除。1978年借地(上海縣地界內)建造古北二中(古北路600號)。在這1公裡左右的道路兩側集聚起4所小學,3所中學和1所大學,在全市範圍都難找到教育機構如此密集的地段。而今的古北路小學是當年的古四小學,成了4所古北路小學的唯一遺存。
1982年長寧少科站遷入東方中學校舍,2015年在軌交15號線建設中拆遷(來源 網絡)
古北二中1990年代後為華師大古北校區(攝影 姚志康)
古四小學如今成為古北路小學(攝影 姚志康)
虹橋與古北,上海「新名片」
198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在毗鄰虹橋機場,緊靠中心城的虹橋路沿線劃出一片發展上海商貿辦公、領館建設用地」的決策,即劃定南至延安西路、北至仙霞路、東至中山西路、西至古北路這一0.652平方公裡土地進行開發建設。4年後的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正式命名為「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俗稱「虹開發」。
1984年馬家角、程家宅拆遷後待建場景(照片來自虹聯公司)
2019年同一角度拍攝的虹橋開發區俯瞰場景(攝影 郭笑琛)
1984年古北路是誰,市政府決定在虹開發南側,闢建上海規模最大的涉外高標準住宅綜合區,定名「古北新區」,新區面積1.366平方公裡。沉寂了82年的古北路在1993年得以向南延伸了,從延安西路延伸至鐵路徐虹支線(今古羊路),至此古北路全長3218米。緊接著1995年延安西路向西延伸,這就把原本古北路、延安西路和虹橋路形成的四岔路口變成「米」字形的六岔路口。
古北新區以古北路為縱軸,西為古北新區(一期),東為古北新區(二期);黃金城道為橫軸,南北兩側分布24個街坊。從1986年正式開工至2010年工程全部結束,歷時24年。其間1995年,古北新區和虹橋開發區雙雙入選「上海十大城市新景觀」。
古北路西的古北新區一期(攝影 姚志康)
古北路東的古北新區二期(攝影 姚志康)
境內次幹道,躍升「新一縱」
古北路原本就是長寧境內的一條南北向次幹道。虹開發和古北新區建成後,市路政部門將古北路規劃為浦西中心城「三縱三橫」外的「新一縱」,即虹漕路——古北路——大渡河路。2008年連接長寧與普陀的古北路大橋竣工通車,將古北路和大渡河路貫通。2010年閔行區闢築古羊路至欽州北路的1600米古北路(閔行段),與徐匯區的虹漕路貫通。至此,全長4.8公裡的古北路成為連接徐匯、閔行、長寧和普陀四區的上海中心城南北向的「新一縱」。
2008年建成通車的古北路大橋(攝影 姚志康)
古羊路以南閔行地界內的古北路(攝影 姚志康)
古北路(閔行段)與徐匯區的虹漕路貫通(攝影 姚志康)
軌交15號線建設,在古北路沿線設了婁山關路站和紅寶石路站。2021年1月23日15號線開通運營後古北路是誰,兩站之間的古北路路面進行拓寬修整。
而今,站在古北路大橋向南眺望,通衢大道壯觀氣派。後輩很難想像古北路當年從鄉野中冒出時的舊模樣,用「新舊兩重天」形容絲毫不為過。
1986年站在古北路人行鐵橋上南眺古北路(照片來自區地名辦)
2021年站在古北路大橋上南眺古北路(攝影 姚志康)
撰稿及部分攝影:姚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