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傳統醫藥名單,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醫藥項目
2023-04-01 13:50:17 1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是中國人民共同擁有的珍貴財富。為了更好地保護中醫醫藥,有很多中醫技術和醫藥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1、中醫診法
中醫診法,中國傳統醫藥之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中醫診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主要運用「四診」的方法診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對疾病作出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中醫診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名醫秦越人(扁鵲)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2006年05月,中醫診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藥類。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天津市,四川省,青海省,湖南省,福建省
2、中藥炮製技藝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藥傳統製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藥,生熟異治"是中藥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藥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藥要求將中藥材加工成中藥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藥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藥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必備工序。2006年05月20日,中藥炮製技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吉林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廣東省,甘肅省
3、中醫傳統製劑方法
中醫傳統製劑是在中國傳統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為原料,加工製成具有一定規格、可直接用於防病、治病的藥品。具代表性的傳統劑型有丸、散、膏、丹。千百年來,中醫傳統製劑在歷代醫家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製劑技術,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05月20日,中醫傳統製劑方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湖北省,廣東省,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4、中醫正骨療法
中醫正骨療法是通過拔伸、復位、對正等手法,採用小夾板外固定方式,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周代,醫療分工上已有專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療,秦漢時期形成基本理論和技術,世代傳承,如《肘後備急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千金要方》、《醫宗金鑑》中有大量記載。2006年,中醫正骨療法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第一批。
地址:北京市,山西省,遼寧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陝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5、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基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和疾病規律的一種醫學知識。中醫生命與疾病的知識起源於傳說中的遠古黃帝、岐伯時代,以《黃帝內經》為標誌的中醫生命與疾病知識體系的形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醫生命與疾病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疾病與證候、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治法、五運六氣等內容。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是中國古代長期勞動生產過程當中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2006年05月20日,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中國中央
6、中醫養生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健康是人和自然適應的過程,是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過程。疾病是內外環境不平衡的結果,其病因有三:一為外因,指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二為內因,指機體自身調節的失常;三為不內外因,指意外傷害的侵襲,而內因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中醫非常重視人體主動的養護、調攝和預防,這就是中醫養生,也叫「攝生」。養生思想應貫穿於人的一生,但未病以前的保健養護尤為重要。
地址:山西省,福建省
7、傳統中醫藥文化
中醫學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人體生命之學和人類健康之學,它不僅是一方一藥、一技一招的簡單積累,而是一種關乎人體生命健康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它以獨特的哲學思維、系統的基礎理論、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的人文色彩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形態之一,又是傳統文化的巨大發展空間。例如恬淡從真的養生之道,衝和中庸的治療法則,清心內守的性命理念,以人為本的醫道準繩,誠信無欺的行業規範,始終貫徹於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各個方面,成為一切中醫藥人物、著作、文物、事業的靈魂,也成為今天中醫藥企事業引以自豪的優良傳統和敬業精神。
地址:北京市,湖南省,廣東省,貴州省,浙江省,山東省
8、藏醫藥
藏醫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鬥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藥學體系,湧現了許多醫學賢聖,豐富了藏醫理論,同時又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也出現了發展極其緩慢的局面,直到本世紀下半葉又有了長足的進步。2006年藏醫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四川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
9、維吾爾醫藥
《維吾爾醫藥》雜誌為廣大醫療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繼續教育機會和學術交流平臺,致力於全面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2011年5月23日,維吾爾醫藥(維藥傳統炮製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藥製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臺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維吾爾醫藥(沙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傣醫藥
傣醫藥學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而總結出的傳統醫學,它有著較系統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傣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本民族豐富的傳統醫藥經驗,並吸收了古印度醫學、漢醫學的部份內容,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醫藥理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醫藥體系,對邊疆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地址:雲南省
國家級非遺傳統醫藥名單
名稱 所在地區 遺產項目編號中醫診法 | 廣東省 | Ⅸ-2 |
中藥炮製技藝 | 廣東省 | Ⅸ-3 |
中醫傳統製劑方法 | 廣東省 | Ⅸ-4 |
中醫正骨療法 | 廣東省 | Ⅸ-6 |
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 Ⅸ-1 | |
中醫養生 | 山西省 | Ⅸ-10 |
傳統中醫藥文化 | 貴州省 | Ⅸ-11 |
藏醫藥 | 雲南省 | Ⅸ-9 |
維吾爾醫藥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Ⅸ-21 |
傣醫藥 | 雲南省 | Ⅸ-20 |
彝醫藥 | 雲南省 | Ⅸ-19 |
壯醫藥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Ⅸ-18 |
回族醫藥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Ⅸ-17 |
侗醫藥 | 貴州省 | Ⅸ-16 |
苗醫藥 | 貴州省 | Ⅸ-15 |
瑤族醫藥(藥浴療法) | 貴州省 | Ⅸ-14 |
蒙醫藥 | 內蒙古自治區 | Ⅸ-12 |
布依族醫藥 | 貴州省 | Ⅸ-22 |
畲族醫藥 | 福建省 | Ⅸ-13 |
哈薩克族醫藥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Ⅸ-23 |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 | 北京市 | Ⅸ-7 |
胡慶餘堂中藥文化 | 浙江省 | Ⅸ-8 |
中國針灸 | 重慶市 | 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