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尋訪紅色足跡徵文
2024-05-08 03:56:06 1
導語:《紅色足跡》共分八章,書中以大量翔實的資料和珍貴的歷史照片詳細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道路。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尋訪紅色足跡作文,大家一起看看吧!
【尋訪紅色足跡作文1】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管你是生在風景秀麗、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還是生在風沙避日、浩瀚蒼涼的大漠戈壁;不管那裡是貧瘠、荒蕪,還富庶、繁華。從你呱呱墜地那天起,就和那個地方結下了一生都解不開的情緣。
沂蒙山區,是我的家鄉,是我魂牽夢饒的地方。那裡有我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有布滿我童年足跡的田間小徑、還有我散落在那裡的許多童年的夢想。
沂蒙蜿蜒八百裡,峭峨疊翠崮嶺連。流雲瀑布飛鳶鳴,沂沭汶水繞山間。幽峽古木參天處,君侯騷客有遺篇。沂蒙山山脈由海拔一千多米挺拔、峭麗的蒙山、沂山、魯山等主山脈組成。山上松柏常情,綠蔭掩映,霧藹繚繞、峰迴路轉、怪石嶙峋。山間,清泉瀑布,蜂飛蝶舞,小溪潺潺。主峰蒙山落差八十米的瀑布從天而降,水花四濺,蔚然壯觀,七十二崮巧奪天工、風姿各異,恰到好處的點綴於險峰峭峨之間,錯落有致,與主峰遙相呼應,自然成趣。沂河、汶河、沭河三條大河,河水清清,靜靜的穿流在大山峻岭之間。浮來山地處莒縣境內,它以三峰,八觀、十二景,「水上浮來」著稱。和沂蒙山主峰相隔百裡遙遙相望。大山深處,有棵近四千年的銀杏樹,早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君和莒子就曾在樹下會盟,至今古樹依然昂首挺立。微風吹來,樹葉輕輕的搖曳,沙沙作響,宛如一位老人在喃喃地述說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滄桑。沂蒙山的主山脈,橫貫數縣。主峰一千零二十六米,一千零一米的望海樓舊日稱為「東蒙」或「雲蒙」,故此,古代沂蒙山以「東蒙」和「雲蒙」的名稱聞名遐邇,著稱於世。
沂蒙山山連山,山巒疊嶂、跌宕起伏,蜿蜒逶迤,連綿不斷。沂蒙山不是一座山,它除了十多座千米以上的主山脈之外,僅海拔五百米以上的山就有五百多座,海拔二百米以上的山包則多達八百多座。所以進了沂蒙山卻找不到沂蒙山,它以群山優勢,繪出了有別與其他名山大川的恢弘磅礴的大勢。置身於沂蒙山,你不禁會為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而驚嘆不已!
沂蒙山以它那秀麗、迷人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幾代的君侯和騷人、墨客慕名尋訪,欣賞它的卓越風姿,領悟它鮮活的靈氣,思泉噴湧,感慨萬千,隨吟唱成篇。有很多的詩文、佳句,成為千古名篇。孔子曾經登臨「東蒙」,乾隆皇帝下江南,為了登臨「東蒙」,在山下建造了行宮,且登高賦詩:「孝能竭親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杲卿。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乾隆手下的內閣大學士,「天下第一才子」紀曉嵐,在南巡途徑蒙陰、沂水時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了《蒙陰》《沂水》詩兩首。宋代大詩人蘇軾、唐代大詩人李白、杜浦、蕭穎士都在遊覽沂蒙山時即興賦詩。陳毅元帥在指揮萊蕪戰役時,寫下了《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膾炙人口的詩篇。
沂蒙山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兩萬年前,沂河兩岸就有了沂源人活動的足跡,是人類歷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沂蒙山區的重鎮,臨沂市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像石墓,沂南「北寨漢墓」就出土在這片土地上。
沂蒙山區是一片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文薈翠,群星璀璨。一代名相諸葛亮、書聖王羲之、算聖劉洪,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曾子、匡衡、劉祥等歷史名人就出生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
沂蒙山區是一片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土地,抗日戰爭時期的《鐵道鐵道遊擊隊》,解放戰爭時期的《南徵北戰》、《紅嫂》和著名的「孟良固戰役」等真實的戰爭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一五師挺進沂蒙山,在這裡建立了革命根據地。老一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陳毅、羅榮環、徐向前、蘇裕都曾在這裡戰鬥和工作過。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區僅有四百二十萬人口,就有一百二十萬支前大軍,車輪滾滾,冒著敵人的炮火硝煙奔赴戰場,有十萬多優秀沂蒙兒女獻身疆場,有六萬多革命先烈的鮮血撒在了這塊土地上。用他們鮮血和生命回報了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立下了光照千秋的輝煌功績。
解放後,沂蒙兒女在這片用先烈的熱血澆灌的土地上,以滿腔的熱情、如火如荼的開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用聰睿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迅速改變著沂蒙山區貧窮、落後的經濟面貌。沂蒙山區土地肥沃,礦藏豐富,山清水秀,稻花飄香,有著「江北水鄉」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千萬沂蒙兒女,借改革開放的東風,依託地處沿海,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江蘇連雲港港口的地理優勢,憑藉豐富的礦藏、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吸引外資,使沂蒙山區的基礎建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建成了一個以沂蒙重鎮臨沂市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京滬高速、日照高速的開通,使沂蒙山區的公路交通更加完善。臨沂飛機場已經和全國十幾個城市通航,沿海鐵路大道在沂蒙山區境內縱橫交錯,一個快速、便捷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已經形成。沂蒙山區的通訊、網絡信息系統也在飛速發展。臨沂市已經成為江北大型的商品集散地,綜合批發市場在全國據第三位,流動人口達到了二十多萬。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加速,建設新農村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車的工程已經基本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已經啟動,鄉村的互連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劉團村已經實現了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沂河小埠東建成了世界最長的橡膠攔河壩,被列為一九九九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廣大農村的產業結構通過不斷的調整,逐步趨向合理,免除農業稅和各種農業補貼政策極大的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看到了希望,更有了奔小康的勁頭。
我的家在沂南和臨沂、莒縣、莒南四縣接壤的地方,是沂河東岸的一個比較偏僻的村莊,雖然地處沂蒙山區,卻離沂蒙山主山脈有幾十公裡,不是山也不是崮,是一條延綿十幾公裡的的丘陵。我的童年是在那裡度過的。我的村中間有一條小河,清清的流水常年不斷。小河的兩岸長滿「水紅」和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子的小草,一群群我們叫它「小麥穗」的小魚逆著小河的流水歡快的遊弋,魚雖然很小,數量可不少,這裡一群,那裡一群,到處都是。它機靈的很,你甭想抓到它。小蝦子,看樣子很老實,趴到草叢裡一動也不動,當你想去抓它的時候,手還沒等碰到草它「噌」的一下子,早就不知道蹦到哪裡去了。最好抓的就是「沙胖魚」,它憨憨的,看見有人來抓它,就一頭拱進沙子裡去,你只要看準了它鑽進了什麼位置,一下子連沙子一起捧起來,它準在裡邊,無可奈何的等著你去發落。那條小河的發源地就在村東頭不到兩千米的地方,那裡地勢比較低洼的地方到處一簇簇的小泉眼,汩汩的往外冒水,把細細的沙子頂在水花的上面,冒出水面有一、兩釐米高。要是渴了的時候,把泉眼邊上的水用手捧起,喝上幾捧,味道甜甜的,清清爽爽的沁人肺腑,既防暑又解渴。涓流成溪,就這麼一簇簇,一片片的泉水匯流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條小溪,小溪再匯集起來就成了小河,我的村子就在小河的源頭。這條小河給我的童年帶來了不少的歡樂,夏天雨水多,把小河的河床衝的乾乾淨淨的,小河的水位也比其他季節高不少,晚上天熱了,赤條條鑽進水裡,就甭提有多美了。運氣好的時候說不定還能順便捉條魚上來呢。
農村人是不栽欣賞花的,可是到了春天漫山遍野到處是花,每家院裡都有幾棵杏樹、桃樹的,到了開花的季節,鮮花一團團、一簇簇的壓彎枝頭,蜂飛蝶舞煞是熱鬧。樹冠大的有的枝條就衝破院牆的禁錮探到街上,真可謂:「滿園春風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出了門到了田野裡,更是花的世界,桃園、梨園、蘋果園,還有籬笆上的薔薇、野玫瑰,田埂上、路邊上的野花,爭奇鬥豔嫣令人目不暇接,空氣中無處不洋溢著花的馨香。
我家鄉的春天,除了在那裡常住的喜鵲、麻雀外,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子的鳥,大的象只雞,小的,毛茸茸的只有桃核那麼大。它們在樹的枝頭啁啾鳴叫著,歡快的跳來跳去。燕子在我的家鄉被人們視為「吉祥鳥」,有「燕子不落愁家之說」,它自然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鍾愛。不管它選中了在誰家的屋簷底下或屋內築巢,一般人家都會欣然應允。秋末,它們到南方去「避寒」,春天一到,它們又千裡迢迢從南方歸來,去的時候它們是拖兒帶女,回來卻只有「老夫妻」倆,我想,它們的兒女可能是另立門戶別處安家了。它們不顧長途奔波的疲勞,回來就把舊巢維修一新,從田野裡銜來一些柔軟的乾草墊在巢裡,作好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的準備。燕子和麻雀是比較通人性的鳥,只要你從小把它餵大,他就會成為你的好朋友,形影不離的跟著你,有時候你想把它放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把它放飛後,它在天空盤旋幾遭還會回到你的身邊來。
秋天,天高氣爽,是收穫的季節,是農村最忙碌的季節,也是令人嚮往的季節。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一片片金燦燦的莊稼地的高處,找一塊乾淨、平坦的草甸子一躺,仰望天空,啊!藍藍的天空,就象剛剛用水衝洗過一樣,是那樣的清澈、碧藍,一塵不染。白雲,一朵朵、一片片,一簇簇,象棉花堆、又象雪山。它變化多端、奇妙無比,一會兒象踏著祥雲的孫悟空,一會兒又變成了唐僧騎著白龍馬。你凝神看著,就會在你的腦海裡浮想聯翩,產生出很多奇妙的幻覺和靈感,真是秒不可言。這時你站在高處向西眺望,太陽金色的餘輝撒在沂蒙山上,整個山脈蒼蒼茫茫、重重疊疊的輪廓清晰可辯,就象一首浪漫的朦朧詩,又象一幅精美絕倫的大型的山水畫,讓人陶醉,令人神往。恍惚有置身世外的感覺。看著,想著,不經意間太陽就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火球悄悄的滑進了沂蒙山的深處。
沂蒙小調:「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我的家鄉沂蒙山」,以真摯的情感、悠揚的旋律,唱出了千萬沂蒙兒女的心聲。「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兒女的志更高、情更長。沂蒙兒女正在這片有著輝煌歷史和光榮傳統的一萬七千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建設一個更加美麗、富饒的新沂蒙、新家園。
啊!沂蒙山,我的家鄉。那裡有我的童年,有我的父老鄉親,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尋訪紅色足跡作文2】
一天,遇到兩個老人
一個在地上
一個在地下
地上的老人八十二歲,
曾在民族解放的戰場上
穿梭硝煙
丟下的是三根半肋骨
還有子彈穿透右臂和左腿留下的血跡
撿回來的是一口氣還有慘不忍睹的軀體
地下的老人二十八歲
曾在民族解放的戰場上
穿梭硝煙,丟下的是娘親賦予的呼吸
還有子彈穿透心臟血流成河的歷史
撿回來的是仍鋼鐵般的軀體還有青史留名的痕跡
八十二歲的老人過著滿足的日子
二十八歲的老人在地下孤獨的度日
停一停匆忙的腳步
咀嚼一下六十多年前的故事
讓靈魂的震顫
驚醒
沉睡已久的心
(第一次跟著史志界的老前輩領導去採訪關於野戰軍二十八軍的歷史,所見所聞感受入心。首先驅車到的是前喬村的一個老復員軍人的家中,老人扒在電視機旁看新聞,耳有點背的緣故,我們和他交流有點困難,幾乎靠吼,但已八十二高齡的老人思維卻異常敏捷,對當年那段英雄歷史記憶猶新。
他1943年參加縣大隊任戰士,連長趙懷儉,營副李子貞(營長一般是縣長兼)。1945年秋,李子貞率縣大隊(獨立營)在惠民升級到渤海軍區11師17團2營,後編為華野10縱29師87團2營5連。當時該縣犧牲的職務最高的烈士段文和先是二區區隊副,以後升級到縣大隊5連,任連長,部隊升級到渤海11師後,營長李子貞未南下,段文和當了營長。段營長長的高個,長方臉,挺魁梧。他還沒參加部隊時曾在村裡是曾看到過段營長率隊伍駐過我村,看見過他出操。
在濟南戰役時,他當排長。華野們10縱奉命打敵人的飛機場一宿大勝。吳化文起義。我軍拿下飛機場,朝市裡猛攻。起初,他被連裡抽出作後備突擊隊,第四天才上去。上去的第二天,當時我軍和3縱8師合擊敵人一個師,剛開始,3縱一個營上去轉眼就打沒了,8師的王師長犧牲。營教導員劉挺柱掛花,頭部負傷,整個營部打光了。當時,我軍對敵軍晃小旗,我怎麼晃,敵軍就學我軍怎麼晃,段營長以為敵軍要投降,就帶通信員上去,結果,敵軍開槍了,營長和通信員一塊兒犧牲了。
當時打的是普利門的八國樓(八國聯軍進中國時蓋的樓)。在最艱難的時候,部隊號召黨員幹部帶頭衝鋒陷陣:真行、假行,這時就能看出來了。
誰也不願當孬種。此時,高樓還未拿下,雙方打紅了眼。見到段營長犧牲了連長急了,命我們上去拼刺刀,這時,敵我雙方僅隔一個院牆。濟南戰役我軍不讓用炮,我們就三八大蓋上刺刀,有的新兵沒經驗,把刺刀刺進敵人身體裡,都拔不出來,時間來得及,就用腳踩敵屍才拔出來,來不及就可能犧牲。老兵想上子彈也來不及,幾乎就是肉搏。戰鬥的激烈程度無法想像,只聽到「咔嚓、咔嚓」的搏鬥聲。
段營長犧牲後,從85團調來李營副當營長。
他說他在濟南戰役中受傷,臀部被炸掉了半個。並告訴我們當時我軍的鐵製度是:無論形勢如何嚴峻,我軍絕不舍戰友遺體。在打掃戰場時找到段營長和通信員的遺體。
接著,他還回憶了南渡黃河在齊東、在汶上、在南陽、及到大別山護送11萬新兵給劉伯承的戰鬥歷程。
他告訴我們他受傷最重的是在淮海戰役中。在碾莊南河壩上打阻擊。12月14日下午被敵人炮火把我左臂炸斷,右肋條骨炸斷三根半,體內至今存有彈片。
後來,他向我們說起了當年他所在連的「夜貓5連」的故事:那是打南皮的事。當時也叫「鐵帽子5連」。當時段文和是營副,閻麻子是連副,沒有連長,我是班長。我和閻麻子各帶4人分兩個小組,攻打南皮城北門。城上敵人正打麻將,房子僅靠圍子牆,我們在圍子壕邊,我組往東打,閻麻子組往西打。戰前,司令員仉洪印就講:哪個連先攻下,就給哪個連獎勵錦標。1營看2營先點著了火,1營長急了,罵起他的連長來了。兩個營打了一宿一早晨,攻下南皮。戰後,在慶功會上,錦標獎給了5連。錦標是長方形的綢布做的,下擺有穗頭。以後5連是2營的主力連。走到哪裡,人們都說:「鐵帽子5連來了」。也有說:「夜貓子5連來了」。
八十二歲的老人說起當年十分激動,似乎硝煙瀰漫戰火的紛紛的場面就在眼前。
聽著老人敘述著當年生死之戰的歷史,面對著如今已滄桑滿臉刻滿歲月之痕卻又無限滿足的老人,心中有些激動。這些老一輩革命者把自己的青春和身體都奉獻給了當年的解放事業,並為自己有幸享受發展成果而欣喜不已,踏著他們鋪墊的厚實之基,我們這些年輕人又怎能割捨下那段歷史,又怎能不珍重如今而努力在崗位上盡力。
採訪還在進行。我們來到了前段村段文和烈士的家鄉,經過一番周折找到了他的弟弟段秀勝。段秀勝老人今年75歲,身體還算硬朗,黝黑褶皺的臉龐掩蓋著一可歷經滄桑經受生活磨礪的心。他的回憶有些痛苦。起初不願對我們說二哥的事。看到我們的真誠,才開了口。
「我二哥在家時叫段秀順,文和是他的字。我兄弟四人,現在三個哥都不在了。不是你們來,我不願談這些事,太傷心了。」
「二哥犧牲時,我才15歲,父母已不在了。當時我們不知道他犧牲。堤南劉村劉運德(也叫王英,後是濟南稅務所長)來信,叫我家到縣民政科開信,去濟南醫院看二哥,信上並沒說犧牲。我三哥持民政信一路去濟,沿途憑信部隊管飯。到濟南找到王英,他領著來到二哥的墓前,棺木埋得很淺,露在地上一塊,和通信員的棺木在一起。當時是陰曆十月,我們是頭一批起欞的。棺木是柏木的,上頭貼著「段文和」三個字。一個連為我二哥送靈,六十裡地一站,另一連再接上,送到黃河邊,需要擺渡。上船時,為安全期間把「段文和」三個字撕掉,扔掉黃河裡了。
運送欞棺60裡一站,每站3個牲口,套3輛車。
回到家,屍體已腐臭,但一點兒也沒流血水,覺得是個奇蹟。
回到家發喪,是我打得幡。縣區幹部召開的追悼大會,一個南方幹部講的話,四鄉八裡的幹部群眾都來憑弔,擺的祭,送的輓聯,還唱的戲。
二哥是個有威望的人,提起他的名字,這塊兒老少鄉親沒有不知道的,早年清明節時,學生都來給他掃墓。」
讓老人回憶痛失親人的細節是件殘忍的事。但,後來,我們仍是思量再三向老人提出了一個請求:到烈士段文和的墳地去看看。
段文和烈士的墳地在該村西南角一塊耕地中,普通的一塊墳地長滿了雜草,凸起的墳土一側長出了一棵松樹。有點悽涼也有點肅穆。段秀勝說,這是自己長的一棵樹
或許這是自然對烈士的識別,不讓烈士孤獨,長相思守日夜相伴。
對烈士滿懷感情的前輩面對此情此景淚流滿面。七十五歲的老人表情凝重,內心的痛苦和對親人的思念也可想而知。
一天的採訪歷程讓我感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情感,說不清的滋味湧在心頭夜不能寐。
抹黑裹著被子打開電腦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尋訪烈士足跡
段秀勝領著我們來到了安放烈士英靈的墳冢--二十八歲長眠於此的英雄歷經了半個多世紀是否能夠感知我們這一代人對他的敬仰。
尋訪烈士足跡
歷經炮火洗禮滿身傷疤的八十二歲的馮殿良老人對我們對他們戰鬥歷史的關注感動無比激動。我說,大爺,用我的手機給你找個像吧?--啊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