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的幾部電影(四川話為什麼在華語電影中越來越常見)
2023-06-21 13:41:28
關於電影中採用何種語言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涉及電影科技、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語言學、電影創作、電影產業的問題。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誕生,四年之後,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爵士歌王》誕生於美國,彼時的美國匯集了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因此選擇了大多數觀眾都能聽懂的英語。《歌女紅牡丹》誕生於上海,彼時的上海匯集了全國各個省份的同胞,因此選擇了大多數觀眾都能聽懂的國語。
電影《歌女紅牡丹》劇照
那麼為什麼「國語」是這樣的呢?早在北洋政府時期,官方就以北平話為基礎,定製了標準國語。後來的國民政府又延續此政策,對之前的標準再做修訂,定製了新的標準國語。這樣做的好處自然很多,不然大家可以想想普通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的便利。中國的文字自秦朝就開始統一了,語言卻因為各個朝代在不同城市定都,而形成了各個時期的官話。但是元明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總共就在南京、北京兩個城市來回定都,而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通古斯語系的影響。總而言之,官方語言的選擇首先要考慮最大公約數,其次要考慮容易學習。歷史的種種機緣,讓我們中國人選擇了「普通話」。
那麼電影為什麼要選擇「普通話」呢?除了上文提及的部分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電影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特別的一種。它是一種徹底世俗化、大眾化的藝術,甚至可以脫離藝術,進入純粹娛樂的範疇。因此要想實現藝術通俗化、娛樂大眾化,那麼無論電影是何種題材,何種類型,何種形式,何種風格,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其目標,自然會採用大多數人都能聽個大概的國語或者普通話。
舉個例子來說明。電影《朗讀者》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德國,電影中的角色自然應當用德語交流,但最後卻採用的是英語。這部電影具有典型的好萊塢式風格,導演史蒂芬·戴德利,男女主演凱特·溫斯萊特、拉爾夫·費因斯居然都是英國人。其實這部電影面對的觀眾是全球觀眾,而且主流觀眾都是歐美觀眾,因此選擇使用了大多數人能聽懂的英語。全球化的今天,電影產業特別是歐美電影產業日趨合流,一個劇組經常是「多國部隊」,而背後的投資往往都有好萊塢的影子。
電影《朗讀者》劇照
另一方面,電影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早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每一個電影人都在窮其一生地努力挖掘電影的表現力。電影人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驗,發現語言選擇對於電影創作、電影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那麼一些電影人或者保護本土電影,或者宣揚地方特色、或者營造獨特的電影風格,在電影中選擇了不同的語言。越是電影產業發達的地區,越是文化輸出能力強,而且擅長使用本地區的語言。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華語電影《審死官》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按常理應該採用國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影片誕生於1992年的香港,而且是周星馳先生早期的代表作。這說明什麼?香港那個時候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啊!雖然當時香港發行的電影一般都有粵語、國語兩個版本,但是主創人員清一色的香港人,自然在拍攝時使用粵語。粵語中的語氣語調、俚語俗語等迥異於國語,能夠聽懂粵語的觀眾顯然更能「原汁原味」地欣賞周氏無釐頭電影。
電影《審死官》鏡頭
來到21世紀,兩岸三地的電影人合作也越來越多,而且最大的華語電影市場在大陸。因此,多數電影人拍攝時不約而同地選擇普通話作為電影角色的語言。但是,但是,但是,一部分電影人總是如此的特立獨行,要麼是因為他有天才般的藝術創造力,要麼是因為他聰明地意識到某種方言與某些電影風格十分合拍。前者如賈樟柯,他早期的作品中通通選擇山西汾陽話,這個選擇充分地賦予了賈氏電影獨特的氣質,吸粉無數;後者如寧浩,他的第一部院線電影《瘋狂的石頭》故事發生在重慶,聰明地選擇了四川話(或者重慶話),營造了獨特的黑色喜劇氣質。(寧浩還是山西人呢!)
電影《瘋狂的石頭》鏡頭
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實驗與市場反饋,大多數華語電影還是會採用普通話,但少部分華語電影出於上述兩個原因選擇了某些方言。經過時間的沉澱,觀眾印象中逐漸將東北話、山東話、四川話(或者叫作西南官話)同喜劇風格的電影關聯在一起;逐漸將北方的某些方言同作者電影關聯在一起。有個原因值得一提,那就是上述這些方言,包括四川話,都屬於北方語系,因此在大多數觀眾能聽說普通話的前提下,稍微藉助一下字幕便能輕鬆欣賞電影的「內在味道」。近些年比較有影響力的西南官話電影,如《無名之輩》(其實主演章宇說的是貴州話),《讓子彈飛》(其實姜文配音說的也是貴州話)。
電影《無名之輩》主演 章宇
在華語電影「方言實驗」的過程中,有幾部電影值得注意。《尋槍》使用了貴州話(西南官話的一種),《我的姐姐》使用了成都話(四川話的一種),《愛情神話》使用了上海話。《尋槍》讓我感受到了貴州話(西南官話)可以在不營造黑色喜劇風格的前提下,賦予電影另一種迷離、超現實的風格;《我的姐姐》讓我感受到成都話(四川話、西南官話)不那麼綿、軟、糯的一面,而且可以在現實主義題材下大放異彩;《愛情神話》讓我更加驚喜,它涉足到聽說層次更難的上海話(南方語系中的吳儂方言片),而且收到了不錯的市場與口碑反饋。
電影《我的姐姐》主演 張子楓
語言的出現,是電影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通用語言的選擇,是受到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經濟發展、交流便利的影響;在通用語言的大環境下,方言的選擇受到了電影人和市場的共同影響;選擇使用方言是一把雙刃劍,往往意味著更大的風險,當然也會有更大的回報。要麼是市場,要麼是口碑,要麼是獎項;選擇使用方言,一般會考慮觀眾的聽說門檻。華語電影選擇的方言一般都是北方語系。(戲劇電影除外)。過於小眾的方言,等同於異族語言。例如溫州話對於外地人來說,和日語、蒙古語、藏語一樣。不過觀眾對於選擇異族語言的電影也能欣賞,關鍵還是在於電影本身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