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氣急敗壞的電影畫面(這樣的電影也敢拍)
2023-06-21 14:05:34 1
二戰的電影,德國人拍了不少,很多反映真實、視角獨到、挖掘深刻,讓好萊塢自愧不如。
有人說,不要輕易去看德國電影,因為很多都是絕對虐心的級別。
《浪潮》、《竊聽風暴》、《感化院》這類影片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今天,番茄君要說的這部德國影片也不例外。(心力弱者,慎入!)
《八月的霧》
埃勒斯很快適應了這裡環境和工作,還交到了新的朋友。
比如瘦小羸弱,但卻能和埃勒斯踢球,玩得不亦樂乎的託尼。
還有性格孤僻,卻偏偏對埃勒斯另眼相看的小美女艾米麗。
他甚至還與另一位小美女南希,漸漸產生了一種青澀而懵懂的情愫。
然而,埃勒斯漸漸發現,看似救死扶傷的醫院,並沒有那麼簡單。
黑色的巴士車,不斷地將醫院裡的病人運走。
病人似乎知道些什麼,寧死不願意上這輛「黑車」。
可是,掙扎和逃避並無法改變他們被送走的命運。
很快,從修女和院長的對話中,我們得知了「黑車」的可怕真相。
安樂死。
二戰期間,希特勒政府實行的「安樂死」運動,雖然遠不及對猶太人的迫害出名,對德國人卻造成了同樣深刻的傷害。
1938年秋天,一個德國人寫信給希特勒,說他的兒子生下來就失明、智障、少胳膊少腿,撫養他將給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並且他活得極為痛苦。
因此請求允許「仁慈的死亡」。
希特勒讓他的私人醫生去檢查,如果情況屬實,他將有權對這個孩子執行安樂死。
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瘋狂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的眼中,卻顯得那麼「意義非凡」。
他狂熱地追求最高貴的雅利安人種血統,已經不再滿足於清洗猶太人等「低等人種」,開始對日耳曼民族中的「不健康人種」進行「淨化」。
1939年,在希特勒的秘密授意之下,由維克多·布拉克醫生負責的T4項目啟動——
專門屠殺被視為「精神上有問題」兒童的「安樂死」計劃。
這些孩子們從全國各地被運往德國的一個特別精神醫院並被殺害,而這所醫院,現實中是這個樣子:
而電影中是這個樣子:
神似!
主持安樂死的維克多·布拉克醫生和片中的醫院院長也是極其地相似——
甚至連「黑車」拉人的片段,影片也幾乎完全還原了歷史。
歷史上,在大主教克萊門斯·馮·加倫伯爵對「安樂死」運動公開表示譴責之後,德國國內抗議呼聲的逐漸高漲,希特勒才不得不下令終止「安樂死」。
但該計劃依然在波蘭等德佔區大張旗鼓地進行,甚至很多對種族理論狂熱崇拜的德國醫院,還依然在暗中繼續推動「安樂死」。
《八月的霧》這部電影中,埃勒斯所在的醫院,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這是一部披著劇情片外衣的恐怖片,也被稱作「兒童恐怖片」。
為什麼說它是恐怖片,是由於本片是站在一個孩子懵懂的視角去看一段全民皆為惡的歷史。
埃勒斯目睹了院長等人藉由「幫生病的孩子解除痛苦」和「幫助帝國淨化人種」試驗並推廣安樂死計劃,殘害無辜兒童和生命。
在這場「無聲的屠殺」行動中,不同的人表現出了人性的善惡。
新來的護士姐姐,親切、美麗。
穿上白大褂笑起來就像天使一樣。
但轉過身,她就是在病人的飲料中下藥的「絕命毒師」。
同樣是表現納粹的惡行,《美麗人生》通過一個美麗的謊言和遊戲來側面展示納粹的滅絕人性;《辛德勒的名單》則是通過一份「名單」來拯救一些生命,而這部電影也多次出現院長「勾畫」名單的鏡頭。
上一秒他還是和藹可親的,與醫院裡的孩子愉快地玩鬧。
下一秒,他就在病人的名單上輕輕劃掉幾個名字,宣告了這些病人的死亡。
他作為一個資深的醫務人員,暗中開展「安樂死」的臨床實驗。
他開發了一種毫無營養成分的蔬菜湯,來給醫院的病人食用。
病人雖然天天進食,卻相當於什麼都沒吃,最終只能活活餓死。
院長帶著自己開發的「改良式」的安樂死技術到柏林參加會議,獲得了滿堂喝彩。
恐怖啊!
到底是什麼樣的冷靜,使得德國人在生命遭到無情的屠戮的時候,還能穩坐桌前,拍手稱讚?
又到底是什麼樣的瘋狂,使得德國人耗盡聰明才智,機關算盡地去大面積謀害自己的同胞?
索菲亞修女在一次盟軍的轟炸中意外死亡。
在索菲亞修女的葬禮上,人面獸心的院長,竟然冠冕堂皇地將自己與索菲亞修女的分歧說成是「宗教與科學」的矛盾。
他依然無恥地利用「幫助弱者解脫」的一套說辭,來為自己謀殺的事實做辯護。
然而埃勒斯此刻已經看穿了院長的本質——一個騙子、罪人、兇手。
在索菲亞修女的葬禮之後,埃勒斯與院長撕破臉皮,義正言辭地斥責院長。
然而,很快地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院長撕下了好人面具,直接下令毒死埃勒斯。
要知道,這個命令甚至已經背離了「安樂死」的初衷——「幫助病人擺脫病痛」。
埃勒斯是一個完全健康的男孩!這就是赤裸裸地謀殺好嗎?!
結果讓人心碎,埃勒斯並沒有因為他是電影的主角,而迎來不同的命運。
看完《八月的霧》,久久不能平靜,胸口隱隱作痛。
不僅僅是因為片中病人們悲慘的命運,同時也為這個故事後續的真相——
二戰結束後,所有的戰犯無一例外地都被國際軍事法庭公開審判,大多數都罪有應得。
片中的院長和他的幫兇們呢?
影片最後的字幕這樣寫道:
「院長被判3年有期徒刑,但在1949年因健康狀況獲釋,並在1954年平反。」
「下藥的女護士被判4年有期徒刑,出獄後繼續從事兒童護理工作。」
院長在犯下這樣人神共憤的罪行之後,不僅獲釋,還被平反。
毒殺了無數兒童的女護士,出獄後竟然還可以繼續從事兒童護理工作?
《八月的霧》在真實地記錄了德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頁的同時,也向觀眾傳遞了一種無奈和悲觀的情感。
有些事,註定無法避免。
就像埃勒斯的父親,只能侷促地站在院長的面前,卻無法接走埃勒斯,圓自己父子相聚的夢。
就像埃勒斯,拼盡全力地去冒險,卻也依然沒能將自己心愛的南希帶離險境。
還好,至少我們還有南希。
影片的最後,得知埃勒斯的死訊的南希,跑到醫院的食堂,微笑著告訴大家——
「他去美國了。」
醫院的眾人,從一開始的將信將疑,到最後的滿堂同慶。
南希化腐朽為神奇,用埃勒斯的死,為被關在醫院裡的眾人帶來輕鬆和笑意。
所有人,都模仿者埃勒斯當年把盤子裡的魚扔向天花板的「壯舉」。
這最終的一幕,帶給我們的,是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