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樂業天坑風光(廣西樂業世界天坑之都)
2023-06-21 09:43:00
一處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喀斯特溶洞群,20 世紀90 年代在廣西樂業被地質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溶洞狀如巨大的漏鬥,隱藏在崇山峻岭之間。中國地質學家朱學穩把同類的喀斯特溶洞歸納命名為「天坑」,得到了國際同行的一致認同,朱學穩亦被稱為「天坑之父」。
20 世紀90 年代,隨著樂業天坑科考工作的展開,樂業的天坑慢慢為眾人所知,也成為一個旅遊目的地。
樂業被稱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還成為「國際巖溶與洞穴探險科考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我很有興趣的一點是,為什麼這裡被稱作「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
樂業的天坑經過中、美、英、日、法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科考論證,被確認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後,是一個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喀斯特溶洞群,地理地貌上被命名為「喀斯特漏鬥」。中國地質學家將其獨立出來,命名為「天坑」,當地人把它們叫作「石圍」。目前這裡已經發現27 個天坑。
這樣大面積的天坑群的形成有幾個原因:
其一,樂業地區是大面積的可溶性碳酸鹽巖。
其二,樂業天坑群處在「S」形旋扭地質構造的中部,這種很少見的「S」形特殊旋扭構造,使巖層產生深度很大的張性裂隙。
其三,樂業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最活躍的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蝕巖體,形成地下水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下河。樂業的地下河名為百朗地下河。由於地下水長時間對巖層不斷侵蝕、搬運,逐漸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殼運動時,洞穴局部地方整個巖層垂直塌陷。
其四,樂業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麓,受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抬升的造山運動的影響,地表不斷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統不斷向下侵蝕,天坑遂越來越深。這種極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質結構,是大自然賦予樂業的一份厚禮。
然而,至今為止,遊客們在這裡能夠看到的只是它們的外觀:刀削似垂直的絕壁,一片片蔥蘢的植被,在茫茫大霧中若隱若現,透著無限神秘的色彩。
天坑底部是人類從未涉足的幾十萬平方米的原始森林。20 世紀90 年代之前,科考探險隊還沒有到達這裡,人們完全不知道,在那深深的坑底,幽幽的洞裡到底有些什麼人類完全不知道的東西。
直到1998 年,廣西電視臺和樂業縣政府的相關工作人員及專家們第一次進入天坑。2001 年2 月至4 月,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美國洞穴基金會和英國牛津大學洞穴聯合會組成的科考隊,以及由中央電視臺與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組成的科考隊先後對樂業天坑群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媒體才開始跟蹤報導大石圍天坑的科考成果。
樂業縣的天坑集中分布於60 平方公裡範圍內,共有27 座天坑,其中22座密集地分布在20 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天坑的數量、分布的密度、形態的典型性和形成序列的系統性決定了樂業就是「世界天坑之都」。這是世界罕見的天坑匯聚之地,全世界3 個超大型天坑(深度與寬度均超過500 米)中,分布在樂業的就有1 個。樂業還有6個大型天坑(深度與寬度在300~500米之間),有國際專家說,這是世界級的旅遊探險和觀光聖地。
文/ 李元君
圖 / 李 晉 梁漢昌
本文原載於《美麗廣西》雜誌2018年第2期
以科技 人文的方式
解讀美麗廣西
發現廣西價值
展示廣西形象
認識不一樣的廣西,請關注「美麗廣西網」!
歡迎訂閱《美麗廣西》雜誌:0771-5825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