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散文摘抄(的劉心武為年輕人寫)
2023-06-16 10:05:54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記者 王志豔)「一次地中海的郵輪之行,八個家庭的紅塵翻覆,447個片段的精緻跳蕩,四代人的昔日今生。」近日,78歲的作家劉心武推出最新小說《郵輪碎片》,以「碎片化」的敘事方式顛覆著讀者對小說的認知與閱讀。
《郵輪碎片》裡劉心武將視角對準近30年來中國崛起的中等收入群體,以郵輪作為敘述空間,用碎片化結構多側面勾勒他們的面貌。小說由447個短則數百字、多則千餘字的「片段」組成,不僅描寫人物各自在郵輪上的經歷,也將筆觸延伸到其身後,寫他們的生平大小事。
「這是一部寫人心、人性,寫人心秘密的小說。小說裡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沒有一個正面的榜樣,也沒有一個反面的壞蛋。」坐在記者面前,談起寫作上的「冒險」,劉心武興致盎然,幾十年來他在敘事方略上的探索從未止步。「我是不服老,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記年齡了,一寫完了以後,喲,78歲了,自己把自己嚇一跳。」
劉心武談到,1984年寫《鐘鼓樓》,用的是「橘瓣式」的敘述方式:空間,是北京鐘鼓樓附近一個胡同雜院;時間,是一天早上五點到傍晚五點;出場的人物,各有其前史,然後因院中一家人的婚禮而糾結出當下的矛盾衝突,各個家庭或人物自成一個「橘子瓣」,合攏起來構成鐘鼓樓下小市民的生活狀態。
2013年創作的《飄窗》用的則是「扇面式」,以一個人物出場的懸念引領,引發讀者猜疑,那懸念仿佛一把摺扇的扇軸,由此逐步打開扇面,展示出林林總總俗世景觀。
「《郵輪碎片》寫於2019年,可以承襲《鐘鼓樓》《飄窗》的寫作經驗,但又一定要在敘述方略上有所突破。」劉心武說,如何在郵輪這個有限空間和時間裡,展現眾生相,宏大敘事顯然不宜,他借鑑了後現代主義的「同一空間中不同時間的並列」的拼貼式寫法。
「這種嘗試也是為了適應碎片化閱讀時代年輕人的習慣。」劉心武解釋自己的用意,手機閱讀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常態,手機屏幕限定了篇幅,要把豐富的信息傳遞給他們,也必須分割為若干片斷,以碎片方式呈現,如果他們被吸引了,則誘導他們將這些碎片自行拼裝起來,整合為具有廣度與深度的世道人心圖像。
其實,劉心武很早就開始嘗試「碎片化寫作」,20多年前,他就在上海《新民晚報》的《夜光杯》上開闢過「一句話小說」專欄,就是在一個句子裡,寫出場景人物,並表達出一定的意蘊。例如「到家以後,他才發現包花生米的那一角舊報紙上,正好有30多年前他發表的第一首詩,他望著那一角發黃的舊報紙,心波汪漾。」
但劉心武也意識到這種寫作方式帶來的危險——「挑戰讀者的閱讀認知,容易失去小說的吸引力」。面對記者提出的「閱讀障礙」的疑問,劉心武態度淡然,「如果實在讀不下去,那我也很抱歉!」
作為以研究《紅樓夢》為大眾熟知的學者,劉心武的小說創作也時刻在向古典文學取經。他坦承《郵輪碎片》就借鑑了《紅樓夢》「生活流」的表達方式,刻意把郵輪上下的瑣碎細節寫到毫髮畢現,像是一個「海上大觀園」。「這部小說,主要是寫人性,寫個體生命的內心秘密。就像《紅樓夢》寫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很善於寫『微笑戰鬥』,人際間看似一派客氣,其實心裡都各有私密。」
作家梁曉聲認為,劉心武是用一種「百衲衣」的方式,寫出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人與事,讓人感覺很「另類」,同時又很傳統。「他用碎片縫製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史,他寫人物到了一種無嗔無怒的冷靜狀態,讓人受益。」
圖集
1
責任編輯: 王志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