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城的秘密(明代地方奇聞之廟中奇遇記)
2023-06-16 03:37:53 1
明代萬曆年間在山西太原某地有一個讀書人姓孟,一生以考取功名為目標,但是在他十八歲通過童試後就再也沒有能更進一步了。他的朋友都稱其為孟達,他寫得一手好字,雖然沒有通過鄉試,但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平常以給人教書和寫字為生,雖賺不了太多的錢,但是維持生計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孟達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透露過他年輕時遇到的一件怪事,似乎也暗示了他的功名之路不那麼順利。那是萬曆三十二年的夏天,當時孟達曾經在本地的一座神廟中借宿學習,這座廟本來寬敞闊大,租住在這裡的人很多。孟達生性格孤高,從不和這些人打交道,別人主動找他聊天,他也愛理不理。
某一天,孟達說自己半夜睡不著,因此起床在月下散步。不知從哪來了一個客人和他敘談問候,當時他正在寂寞,於是邀對方一起去自己居住的室內談話,這樣會比較好些。他們兩人談了很多,在聊到涉及因果的事情時,孟達說:「聖賢的行善,都是無所為而為的;有所為而為,那事情雖然合乎天理,而內心已經純然是人慾了。所以佛家種福田的說法,君子是不講的。」
聽到孟達這麼說客人表示不同意,他說:「你的話,純粹是儒家的論調。用來約束自己則可以,用來約束別人則不可以;用來約束君子還可以,用來約束天下的人則斷然不可以。聖人樹立教化,只是想使人行善而已。假如用刑罰,獎賞使他遵循天理,而又責備他羨慕獎賞﹑害怕刑罰是人慾,那就等於認為不激發鼓勵刑罰、獎賞是不善,激發鼓勵刑罰,獎賞也是不善,人們將無所措手足,不知該怎麼辦了。況且羨慕獎賞,躲避刑罰既然叫它人慾,而又用刑罰和獎賞來激發鼓勵,人們將會說聖人實際上是用人慾來誘導民眾了,有這樣的道理嗎?
真是因為普天下有智慧的人少而平凡的人多,所以聖人的刑罰、獎賞是為中等以下的人設立教化,佛家的因果,也是為中等以下的人演說佛法。儒家,佛家的宗旨雖然不同,但是它們教人行善的意思是同出一轍的。你拿著董子謀利計功的說法,用來駁斥佛家的因果,將要連聖人的刑罰、獎賞也駁斥掉嗎?
你只看見僧徒引誘人布施叫作行善,說可以得福;看見愚民吃素燒香叫作行善,說可以得福。不這樣做的叫作不行善,說一定會獲罪。於是說佛家因果,正是用來迷惑眾人的。而不知道佛家所謂善惡,同儒家沒有不同;所謂善惡的報應,也同儒家沒有兩樣。"
孟達聽了這個客人說的,雖然覺得很有道理,卻並不以為然,他剛想要再申訴自己的觀點,突然聽到窗外雞叫的聲音,原來天快亮了。此時在室內的客人起身要走,孟達竭力挽留拉著他不讓他走。過了一會他忽然挺立不動,孟達仔細一看原來是廟中的一個泥塑判官。
至此之後孟達才知道自己的才疏學淺,難怪屢次參加科舉不第,他的朋友聽了之後也嘖嘖稱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