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劇滿足對愛情的幻想(從電視劇渴望看愛情的時代性和對等性)
2023-06-16 06:00:33 3
1990年,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講述了一群草根階層的愛恨糾葛,尤其是劇中劉慧芳、宋大成、王滬生三人的情感紛爭最為惹眼。據說當時在這個劇熱播的時間段裡,北京的犯罪率明顯下降,因為人們都忙看《渴望》,沒空出去惹是生非。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念念不忘,「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渴望》,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一部情節相對簡單的電視劇為何獲得如此成功?應該是除了當時文化娛樂相對匱乏、傳播渠道單一、人們可選擇性少之外,更主要是這部劇揭示了一個真相:在任何時代,無論社會環境怎樣,愛情永遠是普通人舒展心靈和獲得尊重的最好方式,無私,真摯,愛與被愛,寵與被寵,尊重與被尊重,奉獻與被奉獻,燃燒與被燃燒…….如此等等這些憾人心魄的東西,它能改變人對現世的感受,改變人的觸覺,視覺,味覺,空氣變得香甜,山川日月變得嫵媚,大地光彩重生,一切的一切能使人的歡樂自動生成,超越和化解世俗的憂傷。
愛情的時代性
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愛情會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都會有其相應的主流愛情審美觀。
建國至文革前,根正苗紅苦大仇深的無產階級子女最吃香,然後文革期間革命軍人最拉風,及至改革開放至80年代末,知識分子最惹人喜愛,演繹到今天,則是文化和財富的疊加。但無論時代和形式如何變化,愛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震撼人心、甘之若飴、義無反顧。不管是稍縱即逝還是地久天長,這都是純粹的愛情最顯著的特徵。
《渴望》的故事背景是70至80年代,人們剛從十年動亂中解放出來,冰雪初融,群情激昂,壓抑太久荒蕪太久的心靈使得渴望文化知識成了頭等重要的東西,內心乾涸的人們一下子還顧不上去爭取財富。在這種潮流下,知識分子就成了姑娘們心心念念的對象。
劉慧芳和王滬生劇照
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王滬生同學雖只大學肄業,但在文化人稀少的年代也是令人思慕的對象了。儘管他自私,沒擔當,脾氣壞,並且生活上還要人照顧,但不影響劉慧芳喜歡他,愛他。女人的視角永遠是向上的,她只會對比自己強得多的男人感興趣,只會愛上跟自己差不多以上的男人,這是物競天成的自然法則,沒辦法的。王滬生有知識,人清秀,有前途,懂浪漫,基本符合女孩子對愛情的期待。王滬生渣不渣?渣,「防火防盜防滬生」,據說當年王滬生的扮演者孫松同學在擠公交時還挨了一飛腳。但女人雖然最恨渣男,卻容易愛上渣男,因為渣男只遵循情感的本身,它能使女人綻放,至於情感的道德標準,由他人去評說,渣男只考慮目的。這套路王滬生同學很清楚:劉慧芳成分好,是工人階級,跟她結了婚,就能避免分配到邊遠的地方去。於是王丟下了初戀女同學,追慧芳來了。結果慧芳姑娘淪陷了。
後面不管滬生怎樣背叛,慧芳仍不離不棄,滬生知道收養的小芳是自己姐姐的孩子以後,為了給慧芳認錯請她們去看電影,慧芳當時那個歡喜啊,眼淚都流出來了。這就是愛,女人永遠只會為她愛的人哭泣。
劉慧芳和宋大成劇照
只是可憐大成兄弟,和慧芳青梅竹馬,身世家境階級成分無不相匹配。如果沒有滬生從天而降,日子也就這麼過了,一家人每天柴米油鹽,老婆孩子,平淡平安,其樂融融。可惜啊,時代拋棄你,招呼都不打一聲,渣男滬生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大成兄弟的感情模式,知識分子的身份粉碎了大成累積多年的愛之夢想。大成熱心腸,心眼好,是公認的好人,樸素的認為「我對你好就是愛情」。大成不知道世上大部分事情都可以通過努力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唯獨愛情不行,大成不知道女人愛上誰是從內心出發而不是看別人對他如何評價。如果大成能看清形勢,與時俱進,熱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說不定慧芳早已喜上眉梢,自己早就抱得美人歸,畢竟時代在造就英雄的同時也在造就愛情。追逐蝴蝶最好的方式永遠是使自己活成一朵時代之花,成了花朵,蝴蝶就會飛來泊在你的肩頭,日夜不離。
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滬生寫給慧芳的信吧:「……我是在生活處境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了你,你的善良和關懷,溫暖了我孤寂的心靈,使我獲得重新生活的勇氣…….離開工廠以後,我才真正意識到,你在我生活中已經變得多麼的重要,我天天都在想你,都在回味那美好的一切。…….」
愛情的對等性
真正的愛情從來就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風花雪月與笑對人間,無論多少艱難險阻與曲折婉轉,最終都會相見相聚。劇中的王亞茹與羅崗,從最初的相識相處千言萬語,到後來的吃盡千辛萬苦又相隔千山萬水,但他們的愛始終沒有改變。因為他們的起點一樣,磁場一樣,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對這世界的理解以及情感方式高度契合,不存在誰將就誰,他們需要面對作戰的是這個世界而不是對方,他們的愛情為彼此信仰。
王亞茹與羅崗劇照
作為王子濤教授的女兒,王亞茹極富才情,雖歷經磨難卻仍堅強自信。但她對劉慧芳一家的態度,確實讓人心涼,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態度。王亞茹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可她在度量和修養上顯然根基尚淺。她看不起劉慧芳一家,嫌棄養女小芳,覺得劉家小市民,但她的弟弟王滬生在生活上需要劉慧芳照顧,這時王亞茹功利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他們姐弟對下一個階層的態度顯示出他們的教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還需要積累和磨練。
不過這裡我們只討論王亞茹對愛情的態度。任何一個人,無論男女,無論他有多壞,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都是真誠的,單純的,受苦受累也願意,古往今來,無數桀驁不羈狂妄自大的人,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會變得低眉順眼,含在口裡怕化了,握在手裡怕疼了,捨不得心愛的人受一點點傷,這就是愛情的魔力。王亞茹再怎麼對他人不好,但對羅崗是年復一年的不知望穿了多少秋水。
在這個世界上,就人的本身而言是分層的。人自身擁有的都是上天賦予的,後天所有的努力僅僅是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原有的資源,基本不可能會有根本性的改變。你的心智、你的情感、你對這世界體驗的深淺和認知程度,構成了你的能量場。只有能量相當的人,才會產生愛情,否則只能是一方被另一方兼容,一方被另一方仰望。高山是無法俯下身子的,皇帝不會愛上民女。也就是像時下說的那樣,你是誰,和誰相遇,結局怎樣,早就已經註定。
至於人的外部條件,這個大家都懂,相互間如果不是半斤八兩,就不要試圖組成婚姻,否則等待你的不是幸福與安寧,而是自卑和難堪。民家女子不要指望嫁入豪門,除非像範冰冰說的那樣你自己就是豪門,市井後生不要指望娶到公主,除非你自己確實傑出。
因此,王滬生是不會愛上劉慧芳的。這不是說王滬生有多好,他是個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巨嬰,甚至性格較壞。但他出生在王子濤教授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氣質,他的認知,他所受到的薰陶,與劉慧芳完全不同,他們之間缺少一種共同的東西。王滬生之所以捨棄初戀大學女友追求劉慧芳,一個是姐姐王亞茹的意思,另一個也是自己的現實需求,同時劉慧芳自身長得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屬於一種異性吸引,與愛情無關。他對慧芳的感情有沒有?有,但淺。王滬生婚後對慧芳所做的一切令人嘆息甚至憤恨。但如果慧芳與滬生各方面旗鼓相當,外加自身姿貌,王滬生還敢這樣作嗎?大家想想。
人們常說的英雄愛美人,其實是有些傾城傾國的大美人不僅僅是美,而同時她們對情感,對生活,對事物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種高度和深度,並且通過恰如其分的情態體現出來,本身已是美與智慧的融合。而英雄所以為英雄,是因為英雄對世事對人性有深刻的洞見,他們成就非凡雄霸一方。在這一點上,美人和英雄所見是「略同」的,他們的氣度在常人之上,他們獲得共鳴,惺惺相惜。這就是為何古往今來美人何其多,但能芬芳蓋世與英雄一道名垂千古的美人為數不多。
所以,愛情其實是需要對等的。身世、學識、審美、能量、心智以及磁場等等是否相容是否相當,它決定了愛情的深度和時長,相互間即使彼此性格差異很大,但只要心智相當,情感契合,價值觀一致,縱然一路吵吵鬧鬧,也會你是風兒我是沙,相殺相愛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