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22:01: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風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適用於民用居室中使用的智能新風系統,屬於空氣淨化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新風系統是由能夠換氣和淨化空氣的換氣風機、管道以及一些附件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換氣風機能夠將室外新鮮氣體經過過濾、淨化,並通過管道輸送到室內,同時將室內汙濁的空氣排出室外。
但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新風系統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其處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具體而言,傳統的新風系統僅單一考慮室內空氣的新鮮程度,或者所補充空氣的潔淨程度,其控制方式也較為單一,無法同時兼顧控制及調節兩項操作;如果系統僅考慮新風的補充及引入,那麼無疑會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如果系統僅考慮空氣的潔淨程度,又容易忽略空氣的含氧量,從而影響系統的使用效果。
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能夠以自動化的方式、能兼顧完成室內空氣的淨化處理以及氧氣及時補充的智能新風系統,就成為了本領域內技術人員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現有技術存在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適用於民用居室中使用的智能新風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將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智能新風系統,包括用於完成室內空氣排出的排風管,用於完成室外新風引入的新風引入管,以及用於實現空氣淨化的全熱淨化器,所述排風管及所述新風引入管以正交叉的方式與所述全熱淨化器固定連接;還包括用於調節系統整體運作的控制機構,所述排風管及所述新風引入管均與所述控制機構連接。
優選地,所述排風管包括第一排風管及第二排風管,所述第一排風管與所述第二排風管相匹配,所述第一排風管上等距開設有多個用於收集室內氣體的迴風口。
優選地,所述新風引入管包括第一新風引入管及第二新風引入管,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與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相匹配,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上等距開設有多個用於室外新風排放的送風口。
優選地,所述全熱淨化器上設置有進風結構及出風結構,所述進風結構包括第一進風口及第二進風口,所述出風結構包括第一出風口及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一進風口與所述第一出風口共軸,所述第二進風口與所述第二出風口共軸。
優選地,所述第一排風管與所述第二進風口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排風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室外相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與所述第一進風口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出風口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室外相連通。
優選地,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電磁閥及智能監測控制器,所述電磁閥及所述全熱淨化器均與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電性連接並受其驅動控制,所述電磁閥固定設置於所述第二排風管及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之間,且所述第二排風管及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可藉助所述電磁閥實現管路聯通。
優選地,所述智能檢測控制器內設置有用於監測PM2.5濃度的PM2.5監測模塊,以及用於監測室內CO2濃度的CO2監測模塊,所述智能檢測控制器能夠根據所述PM2.5監測模塊及所述CO2監測模塊的監測結果對所述電磁閥的開閉進行調節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突出效果為:本實用新型能夠根據具體的居室內部的情況對系統局部進行調整,使新風引入及空氣淨化等操作符合當前環境所需,不僅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同時也增強了本實用新型的環境適應性。同時,本實用新型的所有調節工作均依靠系統自身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具有很高的自動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操作所易導致的問題及相關誤差。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對現有設備的組裝和改造而獲得,設備製造成本低,為本實用新型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基礎。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效果良好,具體很高的使用及推廣價值。
以下便結合實施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更易於理解、掌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11、第一排風管;12、第二排風管;13、迴風口;21、第一新風引入管;22、第二新風引入管;23、送風口;3、全熱淨化器;31、第一進風口;32、第二進風口;33、第一出風口;34、第二出風口;4、電磁閥;5、智能監測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適用於民用居室中使用的智能新風系統。
如圖所示,一種智能新風系統,包括固定安裝於室內、用於完成室內空氣排出的排風管,固定安裝於室內、用於完成室外新風引入的新風引入管,以及用於實現空氣淨化的全熱淨化器3,所述排風管及所述新風引入管以正交叉的方式與所述全熱淨化器3固定連接;還包括用於調節系統整體運作的控制機構,所述排風管及所述新風引入管均與所述控制機構連接。
所述排風管包括第一排風管11及第二排風管12,所述第一排風管11與所述第二排風管12相匹配,所述第一排風管11上等距開設有多個用於收集室內氣體的迴風口13。
所述新風引入管包括第一新風引入管21及第二新風引入管22,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21與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22相匹配,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21上等距開設有多個用於室外新風排放的送風口23。
所述迴風口13及所述送風口23的數量應當視具體的室內面積及布局來進一步確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迴風口13及所述送風口23均設置有三個,且所述迴風口13可與室內的空調系統共用。
所述全熱淨化器3上設置有進風結構及出風結構,所述進風結構包括第一進風口31及第二進風口32,所述出風結構包括第一出風口33及第二出風口34,所述第一進風口31與所述第一出風口33共軸,所述第二進風口32與所述第二出風口34共軸。
所述第一排風管11與所述第二進風口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排風管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33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室外相連通。
所述第一新風引入管21與所述第一進風口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2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出風口3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室外相連通。
所述控制機構包括電磁閥4及智能監測控制器5,所述電磁閥4及所述全熱淨化器3均與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電性連接並受其驅動控制,所述電磁閥4固定設置於所述第二排風管12及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22之間,且所述第二排風管12及所述第二新風引入管22可藉助所述電磁閥4實現管路聯通。
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內設置有用於監測PM2.5濃度的PM2.5監測模塊,以及用於監測室內CO2濃度的CO2監測模塊,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能夠根據所述PM2.5監測模塊及所述CO2監測模塊的監測結果對所述電磁閥4的開閉進行調節控制,從而達到調節進入室內的新風量佔系統整體新風供給總量比值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在排風管及新風引入管之間加裝了所述電磁閥4,配合安裝於室內的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可起到針對室內空氣的有效控制及能源節約。
具體而言,當室內外PM2.5濃度較低、室內人員較多、需求新風量較多的情況時,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關閉所述電磁閥4,從而增大所述全熱淨化器3新鮮空氣的補充量。當室外PM2.5濃度較高、室內人員較少、需求新風量較少的情況時,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適度調節所述電磁閥4開啟,增大室內空氣的循環量,降低新風補充量,從而有效地增大室內淨化速度,同時避免因不必要的新風量補充而造成的能源浪費。此外,所述智能監測控制器5還能根據空氣品質的好壞(即PM2.5濃度及CO2濃度),自動調節所述全熱淨化器3的風量大小,從而起到能源節約及淨化速率的提高,或有效提高新風的補充速度。
本實用新型能夠根據具體的居室內部的情況對系統局部進行調整,使新風引入及空氣淨化等操作符合當前環境所需,不僅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同時也增強了本實用新型的環境適應性;同時,本實用新型的所有調節工作均依靠系統自身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具有很高的自動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操作所易導致的問題及相關誤差;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對現有設備的組裝和改造而獲得,設備製造成本低,為本實用新型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基礎。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效果良好,具體很高的使用及推廣價值。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