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1:22:06 1
專利名稱: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汽車前懸架後彎梁,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於重型汽車 的管式前懸架後彎梁。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採用縱置式彈簧鋼板結構的通用輪式載貨汽車的前懸架部分, 因動力傳動系統的散熱器、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等,均安裝在上面的車架 左、右邊梁之間,車架總成從第一橫梁往後到變速器之後,均不能布置橫梁。 為保證車架的剛度,防止車輛行駛中,因道路不好對車架的扭轉變形過大時, 對車架及動力、傳動系統的安裝及使用可靠性的影響,通常在前懸架鋼板彈簧 的後端,採用鋼板衝壓或焊接結構的橫梁,將左、右車架邊梁連接起來,以限 制車架總成的橫向變形。通用載貨汽車的前懸架的後橫梁,只能設計成下彎的 結構形狀。經常在道路條件較差情況下使用的載貨車輛及通用自卸汽車,其前 懸架後橫梁經常發生斷裂故障,經修補焊接後,很快又出現斷裂。 一些重型自 卸車,乾脆把橫梁設計成一個扁型封閉的箱形結構,反而導致主車架發生斷裂 現象。也就是說,前懸架後橫梁必須具有一定的鋼度,同時,還應有足夠的韌 性,才能保證車輛正常使用。現有的前懸架後橫梁都不能同時滿足這樣的剛度 和韌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剛度和韌性倶佳的用於重型 汽車的管式前懸架後彎梁。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管式前懸架後彎梁,其關鍵在於所述 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由管式橫梁和管式橫梁兩端固定的連接臂組成,所述管式橫 梁和連接臂構成"U"字型。所述管式橫梁由至少兩根圓管在同一水平面並排組 成。雙管式前懸架後橫梁,相比採用鑄造成型為一體的橫梁具有更好的抗扭轉 性能,能夠可靠的承受多方向的交變應力,保證車架總成的剛強度。可以在保 證與動力系統有足夠的間隙條件下,最大的提高離地高度。並且減輕了重量。
上述管式橫梁通過兩端面設置的連接板與連接臂螺栓固定相連。
上述管式橫梁與連接板之間設置由加強筋。
上述連接臂上半部與汽車縱梁連接,該連接臂上半部形成包覆汽車縱梁外 側邊和底邊的"L"型連接架,該"L"型連接架下端開有安裝板簧的缺口。將 連接車架的板簧後支架與彎梁連接臂鑄造為一體,直接與板簧連接為一體。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保證了車架總成的結構強度及動力傳動系統的安裝、 使用可靠性。增強車架總成的扭轉剛度,使汽車在越野道路或崎嶇不平的工地 上作業時,能夠將惡劣道路對超載車輛造成的強大衝擊力,較均勻的傳遞到車 架上,防止因車架的過度扭轉變形而造成車架邊梁損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與車架、板簧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由管式橫梁1和管式橫梁1兩端
固定的連接臂2組成,所述管式橫梁1和連接臂2構成"U"字型。所述管式橫 梁1由至少兩根圓管在同一水平面並排組成。上述管式橫梁1通過兩端面設置 的連接板la與連接臂2經螺栓固定相連。上述管式橫梁1與連接板la之間設 置有加強筋lb。上述連接臂2上半部與汽車縱梁3連接,該連接臂2上半部形 成包覆汽車縱梁3外側邊和底邊的"L"型連接架2a。 "L"型連接架2a與汽車 縱梁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該"L"型連接架2a下端開有安裝板簧4的缺口。 該缺口內兩側壁開有安裝孔,板簧4連接件位於該缺口內,經短軸連接。板簧4 由下方的車橋5支撐。
權利要求1、一種管式前懸架後彎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由管式橫梁(1)和管式橫梁(1)兩端固定的連接臂(2)組成,所述管式橫梁(1)和連接臂(2)構成「U」字型,所述管式橫梁(1)由至少兩根圓管在同一水平面並排組成。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式前懸架後彎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橫梁(1)通過兩端面設置的連接板(la)與連接臂(2)下端螺栓固定相連。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管式前懸架後彎梁,其特徵在於所述管式橫梁(1) 與連接板(la)之間設置有加強筋(lb)。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管式前懸架後彎梁,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臂(2) 上半部與汽車縱梁(3)連接,該連接臂(2)上半部形成包覆汽車縱梁(3)外 側邊和底邊的"L"型連接架(2a),該"L"型連接架(2a)下端開有安裝板簧(4)的缺口 (2b)。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管式前懸架後彎梁,所述管式前懸架後彎梁由管式橫梁(1)和管式橫梁(1)兩端固定的連接臂(2)組成,所述管式橫梁(1)和連接臂(2)構成「U」字型,所述管式橫梁(1)由至少兩根圓管在同一水平面並排組成。本實用新型保證了車架總成的結構強度及動力傳動系統的安裝、使用可靠性。增強車架總成的扭轉剛度,使汽車在越野道路或崎嶇不平的工地上作業時,能夠將惡劣道路對超載車輛造成的強大衝擊力,較均勻的傳遞到車架上,防止因車架的過度扭轉變形而造成車架邊梁損壞。
文檔編號B62D21/11GK201329900SQ200820100848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4日
發明者斌 肖, 黃烈兵 申請人:重慶北奔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