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是什麼意思(什麼叫飯圈其含義是什麼)
2023-05-31 17:08:29 1
「飯圈」一詞出自網絡用語,是粉絲群體的稱謂,也是粉絲的集合地。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其中由粉絲情感化消費帶來的收入約為500億。但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的不斷發展,兼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關於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的負面新聞不斷進入公共視野。
「飯圈」的形成是時代、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結果。凡事都有兩面性,「飯圈」群體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極強,尤其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在涉及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能迅速呈現出極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力。今年疫情期間,「飯圈女孩」就爆發出強大的能量。事實上,這個看似局限於小圈子的群體並不簡單。
1 飯圈失範
撕黑無休。科塞的社會衝突理論認為,在彈性比較大、靈活度比較高的社會結構中容易出現衝突。撕黑是飯圈的高頻現象,粉絲組織內部往往設有專門的「反黑站」,負責「撕黑」與「反撕黑」。首先,撕黑頻繁緣於飯圈內部的鄙視鏈(從上到下分別是粉頭、毒唯、唯粉、CP粉,「私生飯」處於鄙視鏈末端)。為偶像付出得越多,話語權越高,而「撕黑」與「炒CP」是兩個最有流量的話題。其次,撕黑是飯圈的集體戰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凝聚集體認同感,展示集體戰鬥力,宣誓飯圈主權。在粉絲的自我認知裡,撕黑是一場「不能讓偶像丟臉」與「不能給偶像丟臉」的榮譽之戰。再次,撕黑可以增加飯圈的「社會能見度」。撕黑可以使群體與群體的接觸面擴大,從而增加飯圈整體的「社會能見度」。最後,撕黑的背後支撐是隱匿性的網絡。網絡的匿名性讓粉絲可以「恣意發言」而不必擔心被追責。
可以說,撕黑是粉絲表明存在感、爭取能見度、展示戰鬥力、強化認同感、加強凝聚力、維持組織穩態(與其他群體發生衝突,使組織內部聚焦的壓力得以外洩、轉移,從而使本群體更加穩固),進而收穫快感與意義的一種成本最低、實施最易、見效最快的方式。
氪金無度。氪金,即支付費用,特指在網路遊戲中的充值行為。由於娛樂資本催生了「流量至上」的偶像生產模式,參與其中的利益各方圍繞「流量」「數據」各自設置相關機制。
一方面,商業平臺設置熱搜榜、排行榜、推薦位等重點區域應援打榜、刷量控評、鼓動大額消費。平臺通過頻繁設置主題,推出明星勢力榜、超話排行榜等新玩法,鼓勵粉絲刷數據、刷流量,從而實現自身直接與間接獲利。比如,一些網站的「超話榜單」鼓勵粉絲通過籤到、發帖、回帖等方式換取積分,再將積分送給偶像來刷排名、打榜。在這種機制下,粉絲數量越多,超話排名越高,偶像流量價值就越大。對於平臺而言,鼓勵粉絲能夠增加用戶活躍度,從而提升廣告價值與微博營收。除「超話榜單」外,微博還推出了「明星勢力榜」,鼓勵粉絲花錢給偶像買花,靠真金白銀向自己的偶像示愛。品牌方則依據「明星勢力榜」來評估偶像的商業價值,從而確定偶像的品牌代言收益。有些平臺還通過「數據時時更新」與販賣「定製點讚卡」等方式來鼓勵粉絲刷數據、刷流量。
另一方面,營銷機構、廣告機構、媒體節目組等也是「流量為王」的推手。營銷機構通過惡意營銷、數據造假、話題炒作、控評控場來製造「流量明星」。其針對不同粉絲進行差異化引導與利用:激發有消費力的「親媽粉」與「女友粉」為愛發電,增加購買力;激發有維護明星地盤能力的「妹妹粉」無償做任務,擴大偶像品牌傳播力。媒體節目組通過「開通VIP會員換投票」「購買冠名商的產品換投票」等方式,為廣告商帶來巨額回報。比如,某綜藝節目中「買兩箱水送150張投票」的做法,為品牌方帶來了驚人銷量,使其線上銷售總額增長了500倍。
「流量為王」會導致兩個直接後果:一個是流量造假、數據造假。當流量成為最重指標時,一些APP應運而生,只要提供微博連結、轉發內容、時間間隔等簡單信息,APP就會選擇帳號啟動掄博,大量的虛假數據由此產生。另一個是集資應援、氪金無度。粉絲氪金的方式多種多樣,或花錢買票投,或出資買花送,或集資來應援……事實上,集資應援屬於應援文化的一種,起初僅用於給偶像買海報、送花籃等。但在養成系偶像生產中,集資應援可以說是被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在某綜藝節目整個周期中,粉絲為藝人籌集的應援款項超過2000萬;再如,某藝人的粉絲多次集資應援將其偶像的照片展示在世界的十字街口——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牆上。
舉報無邊。飯圈舉報成風,且具有無釐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舉報常基於「主觀臆測」與「自動對號入座」,聚集、行動迅速。舉報的目標也很廣泛,既有個體也有機構。比如,因不滿某媒體刊登討論,某藝人粉絲進行了舉報。
總之,飯圈失範的典型表現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聲音或者與自己不同的聲音,粉絲會聯合起來去圍攻、舉報,包容與多元這些本該擁有的理念在飯圈中漸漸被邊緣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線上舉報外,飯圈失範還表現為線下搶佔應援位置而發生肢體衝突,或者稍有不喜歡就發起人肉搜索,曝光對方的姓名、學校、單位、家庭地址等。
2 飯圈的本質邏輯
飯圈有兩個本質邏輯:偶像崇拜的逐魅需求以及資本的操控邏輯,前者是「偶像—粉絲」關係的產生初心,後者是「偶像—粉絲」關係的操控之手。
偶像崇拜的逐魅需求。「魅」即「魔力」,指使事物具有魅力的要素(能夠使事物兼具神秘性與吸引力)。逐魅需求是人們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方面表現為主動逐魅,即當人們面對未知事物時,主動將其神秘化、神聖化,從而激起共同情感(或崇拜或恐懼)並聚在一起,以期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現為主動賦魅,即為了爭取增值的形象資本與合法權力而有意營造神秘感、賦予神聖感,進而獲得人們的關注與追隨。
逐魅是人的內生需求。人們對偶像的崇拜就是一種逐魅。偶像是具有崇高性和引領性的人格化身,帶有精神圖騰意味,能夠激勵人們追求理想、完善自我。與此同時,偶像身上所具有的「魅」是與時俱進的產物,其內涵與需求會隨著政治、文化、技術、社會生態的變化而變化。比如,中國粉絲的逐魅經歷了港臺歌星的「唱片時代」、演唱會的「追星時代」、電視選秀的「超女時代」、二次元網站的「虛擬偶像時代」,以及網絡綜藝的「養成系偶像時代」。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本質上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改變的是因技術加權、賦能而帶來的賦魅與逐魅的新方式,以及因此而引發的組織內部的權力重構與系統的動態調整。
逐魅是粉絲的積極習得。對逐魅現象,當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闡釋框架與評價體系:一種認為它是被動的、病態的、狂熱的與非理性的,另一種認為它是粉絲積極主動參與自我建構與社會建構的一種途徑,富有創新精神。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哪個時代的偶像崇拜都具有主動選擇、積極習得的特點,只不過在當下,新技術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發展為逐魅進一步賦能,使得「偶像—粉絲」可以實現跨階層交流以及跨時空共享。因而,粉絲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飯圈圈層並共同建構這一文化樣態。
事實上,飯圈是一個相對閉環的「想像共同體」。偶像被粉絲賦魅,通過各種方式建構並傳播符合粉絲期待的人設;粉絲通過建立飯圈、建設飯圈、打造偶像,獲得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粉絲群體是「生產型消費者」,他們主動選擇自己的偶像,並積極學習飯圈文化、群體規則,通過文本生產、話題製造、活動組織、投票選擇等方式將飯圈打造成一個生產明星與消費明星一體化的陣地。
資本控場的操控邏輯。飯圈的本質是由每一時期的資本分布及其權力結構決定的。資本在當下中國飯圈串起了「偶像—粉絲—商業平臺—娛樂經紀—營銷機構—廣告商—廠家」各個利益集團,其背後是一條圍繞數據流量的產業鏈,由此出現了「流量至上」的理念建構與規則輸出。
俗語說「萬變不離其宗」,對於萬變的飯圈而言,不離其宗的宗就是資本。作為這一鏈條中最主要的「做功者」與「貢獻人」,粉絲將為偶像氪金視作其身份的基礎門檻,通過掄博、蹲守、打榜等免費勞動換取偶像的「出道機會」與「社會能見度」;通過排斥不做任務的粉絲進一步攫獲數字勞工的免費勞動;通過號召「為愛發電」給偶像刷流量、刷數據、刷信用卡。
在這一過程中,粉絲群體的高層(粉頭)發現了其中的利益空間,即可以利用飯圈資源為自己積累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並獲取物質回報。飯圈高層的利益來源包括社會資源以及資金,資金主要是販賣偶像周邊所得與應援集資所得。
商業平臺通過排名、打榜等機制將「偶像成功」與「高流量、高曝光」捆綁在一起,實現獲利;經紀公司通過打造偶像人設、投資偶像獲得收益;營銷機構通過收取代理費、營銷費實現資本增值;廠家與品牌方通過「偶像—粉絲」的連接帶動產品銷售與品牌溢價;而處在飯圈舞臺中央的能見度最高的偶像則通過賣作品、售唱片、贏票房、收取出場費以及代言費等方式獲得豐厚經濟回報。
偶像以包裝過的「擬真呈現」換取粉絲的「真情以對」,從而為自己賺取「真金白銀」。飯圈成員在「追星逐魅」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自己「因愛而來」的情感發端以及「為愛發電」的氪金合理性。加之,「飯隨愛豆」的心理暗示使得飯圈成員從內心認定偶像是自己人,偶像的成功即自己的成功,這些情感成功地遮掩了「流量是金」的資本邏輯。
3 迷途「飯圈」如何知返?
由於「流量為王」導向的存在,一些平臺通過灌輸唯數據觀、唯流量觀,刺激粉絲無休止地攀比,進而陷入惡性競賽無法自拔。針對飯圈失範行為的糾偏有多個維度,但最重要的是平臺、偶像以及粉絲的自我糾偏。
平臺的糾偏——首先,平臺應將偶像發展與流量解綁。比如,針對飯圈「拼數據」造成的數據量級越來越高、數據注水嚴重等現象,平臺應出具自我糾偏的調整規則。其次,平臺應利用技術手段實現糾偏。一方面,應通過網絡數位技術,對粉絲與明星之間的互動進行嚴密監視和控制,及時制止粉絲與明星之間的不當互動;另一方面,應通過網絡後臺的記錄和檢查,維持粉絲與明星之間的有效互動,最終實現糾偏粉絲的目的。最後,平臺應重建偶像評價體系。目前,我國針對偶像的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流量上。單一的評價指標會使多個利益主體因粉絲明確目標(流量)而迅速實現短時獲利,但這種評價體系對於參與其中的各方都不是長久的、可持續的。若飯圈失範頻發進而引發社會失序混亂,身處其中的每一分子都難逃其咎。因此,應建構包括公益、審美、新風尚、藝術成就、專業技能、社會責任等在內的多元偶像評價體系,實現對飯圈的正向引導。
偶像的糾偏——首先,偶像要從「寵粉」轉變為「養粉」。與先前依靠作品發展名氣的明星生產方式不同,社交媒體帶來了全新的偶像生產方式,即偶像的出道是依靠粉絲的喜好與追捧來實現的。這種「養成系」的生產模式使得偶像對粉絲的依賴程度較高,粉絲聚集就是生產力,有了粉絲就有了談判的實力,就可以與品牌方談代言費、與節目組談出場費、與劇組談片酬、與廠家談帶貨費……由此,一些偶像因「利益至上」陷入了無底線、無邊界地「寵粉」。「寵粉」除了能夠獲得流量直接變現帶來的收益外,還能夠獲得媒體曝光所蘊含的潛在的成名路徑。因此,偶像應自我糾偏,改變過去無底線地「寵粉」,代之以有意識、有責任地「養粉」。其次,偶像應依據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養成系」的生產模式是批量化、標準化的商品生產,儘管也有人設的差異化,但其實質是娛樂資本藉助新技術、利用新媒體進行的工業化生產,因而只會產出大量同質化、可複製的商品。因此,偶像要警惕被文化工業異化的危險,不能滿足於靠流量出道,而要儘快走上靠作品說話、靠實力引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粉絲的糾偏——粉絲應從盲目幼稚走向心智成熟。一方面,粉絲要破除數據迷戀、偶像依賴與群體幻象,認清「粉絲—偶像」關係的實質。粉絲與偶像分屬不同階層,藉助飯圈形成了同處一圈的「幻象」,而這一幻象加劇了飯圈成員是圈子的締造者、維護者的自我認知。由於技術的賦能,粉絲與偶像可以頻繁互動,這讓粉絲產生了一種「類親密」的社交錯覺,進而沉迷於這一想像的社交關係中,誤將其當作真實關係,對其產生深度依賴。事實上,這是對粉絲的迷惑與誤導,且這種迷惑與誤導藏於內心、潛於飯圈,因而不易被察覺。另一方面,粉絲應認清飯圈的本質邏輯,不沉迷、不失控,理性成長。粉絲要有意識地完善自我認知框架,避免無端、武斷、無腦,在追星逐魅的過程中要警惕新技術帶來的異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當然,除了平臺、偶像、粉絲的自我糾偏外,媒體也要進行正確引導。針對飯圈文化的邊界、權力等,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只有社會合力治理,方能改變飯圈失範的現狀,讓飯圈文化沿著創新、健康、可持續之路前行。
飯圈文化說到底是亞文化,其中蘊含著被主流文化糾偏收編後成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潛在可能,因此對飯圈文化的批判應是建設性的、放眼未來的。未來,我們應對「粉絲—偶像」關係的心理機制、情感訴求、社會接納等進行更全面的、更細緻的研究,加深對飯圈文化的理解,在對其釋放反叛、抗爭性給予一定包容的同時,對於其作為青年亞文化所具有的活力與創新性給予鼓勵與引導。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欒軼玫
來源: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