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良的燈泡燈座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0:00:01 2
專利名稱:一種改良的燈泡燈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氣元件中的一種連接裝置,它尤其是指一種低損耗率、高安全性的燈泡燈座。
一種常用的燈泡燈座,其分解圖如
圖1所示,它包括一燈座外殼(1),一正極銅片(2),一負極銅片(3),電線(4),一燈泡(6)和底座(5),使用時是將正極銅片(2)插入插孔(12),負極銅片(3)插入插孔(11),燈泡底部外圍是金屬所作的負極導電環,它與負極銅片(3)接觸,燈泡底座的正極接點壓住正極銅片(2)的底段(21),正極銅片(2)、負極銅片(3)置入插孔(12)、(11)後,僅銅片頂端的尖點(22)、(31)凸出於燈座外殼(1),置入導線(4)於燈座外殼(1)的凹槽(14)中,再將底座(5)壓下,使其插銷(51)插入燈座外殼(1)的插孔(13)中;因此將燈座外殼(1)、電線(4)與底座(5)結合在一起,並使銅片頂端的尖點(22)、(31)刺穿電線(4)的塑膠線達到導電的目的,然而,這種結構存在的缺點有第一、不具有彈性空間,一旦正負極銅片經使用產生變形,容易使燈泡底部外圍的負極導電環或燈泡底部的正極接點無法緊密接觸正、負極銅片,從而產生接觸不良的情況,增加了燈泡燈座的損耗率。
第二、有短路的機率,負極銅片易傾倒,接觸到燈泡底部正極銅片,而造成正、負極銅片短路的情況,引發出極大的危險。
第三、由於正極銅片成平面狀。當置入燈座外殼時,需將銅片底段彎曲,才能與燈泡底座的正極接點接觸,造成二次加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主要由電線、底座、燈泡、燈座外殼、「C形」正極銅片和「C形」負極銅片所組成的改良的燈泡燈座,它不僅增加了銅片的彈性空間,不易使銅片使用變形而產生接觸不良,而且由於「C形」負極銅片呈直立圓柱狀,不易傾倒,所以不會造成正、負極銅片短路的情況,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在於,它主要由電線、底座、燈泡、燈座外殼、「C形」正極銅片和「C形」負極銅片所組成。其中「C形」正極銅片與「C形」負極銅片由燈座外殼的中心洞孔及側邊洞孔置入,然後,置入導線在燈座外殼的凹槽中,再將底座壓入,使其插銷插入燈座外殼的插孔中,則「C形」正、負極銅片底端的尖點剌穿電線的塑膠線,燈泡向下與燈座外殼鎖在一起,燈泡下端的正極接點壓住「C形」正極鉛片頂端的呈碗狀、碗口朝上凸片,負極導電環側壓住「C形」負極銅片,「C形」正極銅片與「C形」負極銅片兩側定位耳卡於燈座外殼內,銅片衝壓成一狀如「C形」的銅片,其中「C形」負極銅片的長度較長,置入燈座外殼的側邊有一圓筒突出的空間,「C形」正極銅片頂端有一呈碗狀、碗口朝上的凸片,在製作時與正極銅片一次衝壓成型,「C形」正極銅片與「C形」負極銅片,兩側均有一定位耳,用於使銅片卡於燈座外殼內,而不易脫落。
上述所說的燈座外殼,在其中心放置「C形」正極銅片的空間周圍有一突出圓環,圓環的高度高於「C形」正極銅片置入燈座外殼的高度;所說的圓筒突出的空間,它位於燈座外殼側邊,燈座外殼內面的螺紋中有一垂直的螺溝作為圓筒突出的空間與燈座外殼內面的界面,螺溝的凸紋為連續的,凹紋側為螺溝所切斷,而螺溝中凹紋的空間則成為「C形」負極銅片與燈泡下端的負極導電環的接觸點。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由於「C形」的銅片設計,使銅片增加彈性的空間,不易因銅片使用變形而產生接觸不良的情況,同時「C形」負極銅片成直立圓柱狀,不易傾倒、接觸到燈泡底部正極銅片而造成正、負極銅片短路的情況,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實用性。
圖1為已有燈泡燈座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C形」正極銅片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C形」負極銅片的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燈泡燈座剖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燈泡燈座另一垂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C形」負極銅片置於燈座外殼的放大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燈泡燈座的燈座外殼俯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燈泡燈座的燈座外殼仰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燈泡燈座立體分解圖。
現在結合上述各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具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主要由電線(4)、底座(5)、燈泡(6)、燈座外殼(7)、「C形」正極銅片(8)和「C形」負極銅片(9)所組成。如圖2至圖4所示,「C形」正極銅片(8)和「C形」負極銅片(9),兩者被衝壓成一形狀為「C形」的銅片。其中「C形」負極銅片(9)的長度較長,置入燈座外殼(7)的側邊所設有一圓筒突出的空間(71)內,「C形」正極銅片(8)頂端有一呈碗狀,且碗口朝上的凸片(83),在製作時採用與正極銅片一次衝壓成型,碗口朝上的碗狀造型使它與燈泡底部的正極接點接觸面積增加,可減阻抗,增加導電率。「C形」正極銅片(8)和「C形」負極銅片(9)兩側均有一定位耳(81)、(91),其目的在於使銅片能卡固於燈座外殼(7)內,而不易脫落,兩銅片底端呈尖點(82)、(92),使之能刺穿電線(4)的塑膠線。由於「C形」銅片的設計,使銅片增加彈性的空間,容易增加它與負極導電環的接觸面積,增加導電率,且不易因銅片使用變形而產生接觸不良的情況,同時,「C形」負極銅片(9)呈直立圓柱狀,不易傾倒,接觸到燈泡底部的正極銅片(8)而造成正、負極銅片的短路情況。
圖5和圖6是本實用新型燈泡底座的剖面圖。由圖中可以看出各配件的結構位置,由上而下是燈泡(6)、在燈泡(6)下端的正極接點(61)和負極導電環(62);正極接點(61)壓住「C形」正極銅片(8)頂端的碗狀凸片(83),負極導電環(62)側壓住「C形」負極銅片(9);「C形」正極銅片(8)和「C形」負極銅片(9)兩側定位耳(81)、(91)卡於燈座外殼(7)內,銅片底端的尖點(82)、(92),則剌穿電線(4)的塑膠線,而與塑膠線內的導線接觸。底座(5)藉由其上的插銷(51)插入燈座外殼(7)的插孔(圖中未示)而與它結合在一起,其中燈座外殼(7)的中心放置「C形」正極銅片的空間有一凸出圓環(77),圓環所在的高度高於「C形」正極銅片(8)置入燈座外殼(7)的高度,以防止使用者在組裝燈泡時,不小心接觸「C形」正極銅片(8)而觸電。
圖7為本實用新型「C形」負極銅片置於燈座外殼的放大剖面圖。「C形」負極銅片(9)置入燈座外殼(7)的側邊有一圓筒突出的空間(71),燈座外殼(7)內面為螺紋(75)如圖8和圖9所示,螺紋(75)中有一垂直螺溝(751)作為圓筒突出的空間(71)與燈座外殼(7)內面的界面,螺溝(751)中的凸紋(752)為連續的,凹紋(753)則為螺溝(751)所切斷,而螺溝(751)中凹紋(753)的空間(754)則成為「C形」負極銅片(9)與燈泡下端的負極導電環(62)的接觸點。由於有凸紋(752)的保護,使用者在組裝時不會接觸到「C形」負極銅片(9)而觸電,同時兼具有固定「C形」負極銅片的功能,避免傾倒而接觸到「C形」正極銅片(8)。
圖8為本實用新型燈座外殼的俯視圖。由圖中可以看到兩長方形的插孔(72)、一位於中心的洞孔(73)和一位於側邊洞孔(74)以及周圍的螺紋(75),插孔(72)供底座(5)的插銷(51)插入,洞孔(73)內放置「C形」正極銅片(8),洞孔(74)內放置「C形」負極銅片(9),螺紋(75)則使用於與在燈泡(6)下端的負極導電環(62)鎖在一起;圖9為本實用新型燈座的仰視圖,從圖中也可以看到兩長方形的插孔(72)、一位於中心的洞孔(73)、一位於側邊的洞孔(74)以及周圍的螺紋(75)。
在組裝時,如圖10所示,首先將「C形」正極銅片(8)與「C形」負極銅片(9)分別由燈座外殼(7)的中心洞孔(73)及側邊的洞孔(74)置入,然後置入電線(4)在燈座外殼(7)的凹槽(76)中,再將底座(5)壓入,使其插銷(51)插入燈座外殼(7)的插孔(72)中,則「C形」正極銅片(8)和「C形」負極銅片(9)的底端尖點(82)、(92)刺穿電線(4)的塑膠線,再將燈泡(6)向下與燈座外殼(7)銷在一起,燈泡(6)下端的正極接點(61)壓位「C形」正極銅片(8)頂端的碗狀凸片(83),負極導電環(62)側壓住「C形」負極銅片(9);「C形」正極銅片(8)與「C形」負極銅片(9)兩側的定位耳(81)、(91)卡於燈座外殼(7)內,這樣即組裝了一完整可使用的燈泡燈座。
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的燈泡燈座,它主要包括電線、底座、燈泡、底座外殼以及正極銅片和負極銅片,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正極銅片和負極銅片是一次衝壓成型的呈「C形」狀的銅片,「C形」正、負極銅片的底端呈尖點,「C形」負極銅片的長度較長,置入於燈座外殼側邊設有的一圓筒突出的空間內,「C形」正極銅片頂端有一與它一次衝成型的呈碗狀且碗口朝上的凸片,該「C形」正極銅片置於燈座外殼的中心洞孔中,所說的「C形」正、負極銅片兩側都有一使銅片卡於外殼內的定位耳。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說的改良的燈泡燈座,其特徵在於所說燈座外殼,,在其中心放置「C形」正極銅片的空間周圍有一突出圓環,圓環的高度高於「C形」正極銅片置入燈座外殼的高度。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說的改良的燈泡燈座,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圓筒突出的空間,它位於燈座外殼側邊,燈座外殼內面的螺紋中有一垂直的螺溝作為圓筒突出的空間與燈座外殼內面的界面,螺溝中的凸紋的空間則成為「C形」負極銅片與燈泡下端的負極導電環的接觸點。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氣元件中的一種連接裝置,它主要由電線、底座、燈泡、燈座外殼、「C形」正極銅片和「C形」負極銅片所組成,其中正、負極銅片底端均呈尖點且均具有能卡於燈座外殼內的定位耳,負極銅片的長度較正極銅片長,並置於燈座外殼側邊所設置的圓筒突出的空間內,以及正極銅片頂端則有一與之一次衝壓成型的呈碗狀的凸片。本實用新型不會產生接觸不良或短路情況,因此具有實用性。
文檔編號H01R4/24GK2253533SQ9620038
公開日1997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1996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1996年1月12日
發明者曾文玲 申請人:曾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