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利請願書到光榮革命
2023-06-24 10:36:44 4
1688年8月,荷蘭執政威廉接到一封由英國密使送來的邀請信,該信由當時英國的七位政治要人共同起草,包括英國議會中「輝格」、「託利」兩黨的領袖人物及宗教界代表。在這封信中,七位政要要求威廉率軍隊前來英國,取代當時在位的國王詹姆士二世,「幫助捍衛英國人的自由」。威廉於當年11月5日率軍在英格蘭西部的託爾灣登陸,得到了諸多貴族政要的擁護。
威廉進入倫敦後,下令讓各地區選出代表到倫敦開會,這次會議後來成了新一屆的議會。會議宣布詹姆士擅自離開值守,背棄了國王的職責,因此已經自動退位。「輝格」、「託利」兩黨達成一致,由議會宣布新國王臨朝,威廉和妻子瑪麗共同登上了英國的王位。此前,議會發布了一項《權利法案》作為新國王登基的條件,其中明文規定了英國臣民所享有的種種權利,如只有議會才有權徵稅、臣民可以自由地請願、議員可以自由發表政見、以及議會應當定期召開等等。從此《權利法案》成為英國憲政中最為重要的奠基性文件之一,為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這便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光榮革命」。當年的政治精英們得以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行動確立了議會的主權,並成功阻斷了英國再次退回到君主專制的可能。
憲政危機
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在其統治時期就與議會發生過多次衝突。詹姆士病逝,其子查理一世繼位。他在繼位的第二年就因為下議院拒絕增加國王的稅收並試圖彈劾其寵臣白金漢公爵而將議會解散,並繼而通過強行借貸來解決財政問題。到了1628年,國家財政面臨枯竭,查理一世只得再次召開議會。在這次會議上,下議院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權利請願書》,要求未經議會的批准不得開徵新稅,未經法庭的審判不得逮捕臣民,不得剝奪未經法庭判決為有罪者的財產,以及不得讓士兵強佔民房等等。
查理一世迫於財政困難接受了這些要求,但到了第二年議會復會的時候,其又表示了反悔。而議會則再次對查理的專橫徵稅表示了抗議。查理派傳令兵去宣布議會解散,而下院議員們則將議場大門反鎖,在匆忙中通過了一項決議。決議中這樣寫道:任何人如果企圖改變國家的宗教信仰、或是企圖不經過下院的同意就開徵稅務,他們就成了國家的敵人,就應該被全民族所打倒。由此,國王與議會的衝突已經達致最高潮。
最終,查理一世還是解散了議會,從1629年開始實行了11年的專制統治。在此期間,查理完全是憑著各種強制手段來徵收錢財。這樣一來,英國人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經由幾個世紀的鬥爭和努力而建立的議會制度、以及由此而確立的「王在法下」(King under the law)和「王在議會」(King in the parliament)的憲政原則都已受到了實質性的損害。到了1637年,查理的統治已經很不得人心,一顆火種就可能引發燎原大火。
英國內戰
1639年,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爆發戰爭。查理不得不於1640年4月重新召開英格蘭議會,要議會同意籌集軍費。此時的英格蘭已經有11年沒有召開議會了。因此議會一召開,便立即對查理的統治提出諸多責難,而拒不討論徵稅問題。查理一怒之下又解散了只存在了三周的議會。
隨著戰爭的持續,英方的經費越來越難以為繼。迫於內外的壓力,查理只得於該年11月再次召開議會。此屆議會召開後立即開始了對查理一世個人統治的系統清理。國王的權力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議會內部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1641年10月,愛爾蘭發生叛亂,議會在是否同意由國王任命軍官前往鎮壓的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查理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於1642年1月率兵進入議會,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的領袖。五位領袖事先得到消息,躲進倫敦城,倫敦市民也自發武裝起來阻止查理進城捕人。查理意識到他在首都已經失去支持,便帶領著那些支持他的貴族和議員們離開倫敦,向北方撤退。其後他在諾丁漢建立大本營,指稱議會造反,應當予以徵討,由此挑起了英國內戰。
內戰初期,議會軍處於弱勢。1644年7月馬斯頓荒原大捷之後,戰爭出現了轉折。在這場戰役中擔任議會軍總指揮的,便是此後主導了英國政壇的奧利弗·克倫威爾。1645年6月14日,議會軍在納斯比附近大敗王軍,在內戰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1646年6月,查理一世向蘇格蘭軍隊投降,內戰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蘇格蘭軍隊於1647年1月將查理一世移交給英國議會,議會便開始著手與國王展開議和談判。議會提出《紐卡斯爾建議》,要求將長老教立為國教,並希望能控制陸海軍的指揮權。雖然查理並不準備接受議會的這一建議,但當時的軍隊卻對這些談判疑慮重重。因為如果將長老教設為國教,就意味著對反對實行宗教劃一的獨立教派的排擠與鎮壓,而「獨立派」又恰恰構成了軍隊的主體。
6月,軍隊把國王控制起來,關在軍中,並於8月進駐倫敦,驅逐了11名議會領袖,直接登上英國政治舞臺,扮演起主要角色來了。查理一世於當年11月出逃。第二年7月,蘇格蘭軍隊進入英格蘭幫助國王復位,內戰於是再次爆發。
戰爭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蘇格蘭軍隊被打退,王黨叛亂也被撲滅。英國軍隊回師倫敦之後,出於對議會與國王勾結的報復,普萊得上校於1648年12月6日率領一支軍隊進入議會,驅逐了大約140名長老派議員。此後,議會中只剩下90名左右的議員了,並且全都是所謂的「獨立派」,史稱「殘缺議會」。不久之後,議會成立特別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以叛國罪處死。
歷史啟示
此後,英國又經歷了克倫威爾的軍事統治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的復闢。1688年的「光榮革命」便是當年的政治精英們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行動驅逐了當時在位的國王詹姆士二世,迎來了信奉新教、政治上也更為開明的威廉和瑪麗。
但在此之前卻也實實在在地發生過一場「流血」的革命,即英國內戰。一旦暴力機器開動起來,便自有它的邏輯——武力革命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及一個強有力的領袖,而這一結局卻並不有助於人們實現當初維護「自由權利」的革命理想。於是人們看到,革命是以反抗國王的專制統治、維護議會的自由權利開始的;但國王被處死了,議會卻也失去了自身的權利,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以武力為後盾的軍事強力集團。革命以反抗一個人的專制開始,最終卻不得不以另一個人的專制結束。歷史繞了一圈又回來了,甚至在很多方面今不如昔,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弔詭和悲哀。
即便是以保守謹慎著稱的英國人,也同樣未能避免犯下類似的歷史錯誤。但他們卻記取了歷史的教訓,從而得以避免再次重複同樣的錯誤。為了阻擋專制的趨勢,英國人曾拿起武器,捍衛他們「自古就有的自由」;而到了1688年,同樣是為了「捍衛自由」,則是七位貴族領袖在密室謀劃,邀請一位外國君主前來幹預。這使得英國人遠離了歷史惡性循環的可怕漩渦。
英國17世紀的這段歷史亦值得後世統治者們鏡鑑。世界近現代化的趨勢就是一個民權崛起、特權消退的過程,自由和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擋。當人民面對專制暴政的時候,即便是使用武力來捍衛自由,也是歷史賦予他們的基本權利。事實上,自《大憲章》以來英國人就一直是這樣做的。捍衛基本的自由權利本就是革命的合法性之所在,革命的最終目標便是推翻專制、建立民主憲政制度。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不僅沒有主動開啟應有的變革,甚至在應該做出退讓的時候仍不肯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暴力革命。可以說,正是查理一世的一意孤行,才終於把整個英格蘭民族逼上了造反的道路,也最終導致了其人頭落地的個人悲劇。正如著名英國史專家錢乘旦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社會變革的方式不只革命一種,只有當其他道路都被堵死的時候,革命才成為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