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周星馳的電影(我們懷戀周星馳的電影)
2023-06-23 21:38:47
導讀:我花了整個一下午的時間,查閱了我幾乎能找到的關於周星馳本人以及他電影的相關資料,每一篇動情的文章和電影海報都會勾勒起我對往昔青澀歲月的回憶。周星馳的電影不只是搞笑的無釐頭,他的電影就是你我普通人身上真實的映襯,我們懷戀周星馳的電影,還不如說是回憶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尊稱周星馳為星爺也是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嘆和對時光的敬意!
周星馳的家庭環境和童年經歷周星馳1962年6月22日出生於中國香港,今年60歲。一家人擠在香港九龍窮人區狹小的木板房裡,睡的是上下鋪的架子床。數以萬計的家庭生活在狹小的單位,他們在洶湧的潮流中,歷經著凌亂不堪的時刻,一點點被推進邊緣地帶。
孩童時期,周星馳最喜歡趴在窗戶前,看對面樓裡每戶「草根」階層的市井生活。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日後很多都在他的電影中出現。童年決定不了喜劇之王的命運,但決定了喜劇之王性格的底色。
周星馳的名字是母親凌寶兒起的,出自《滕王閣序》中的「雄州霧列,俊採星馳。」然而這極富詩意的名字,卻沒有讓周星馳過上好的生活。父親的各種惡習讓本就拮据的家庭,變得困頓起來,1969年,在周星馳7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正式離異。母親凌寶兒帶著三個孩子離開了那個淡漠的家。
周星馳小時候就很懂事,有次母親買回來一隻雞腿,他說很難吃故意將其扔到地上,周媽媽為這件事打了他,哭著把雞腿洗乾淨自己吃了。後來提及往事時,周星馳說出原委:「不把雞腿弄到地上,母親不會捨得吃的。」
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會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敏感,缺乏安全感,周星馳是個靦腆內向的孩子,與缺失父愛有很大關係,長大後,對婚姻恐懼,也與父母離異帶來的心靈創傷有很大關係。
電影《功夫》裡的豬籠城寨,據說就是根據周星馳小時候所住的環境設計的。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小時候住的地方就是這樣,那是個擠滿人的地方,仿佛所有的人都貼在了一起,很自然的,你會覺得你能夠認識每個人,可以了解鄰裡之間發生的每件事。那些瀰漫著煙火氣息的草根生活,日後會成為周星馳電影裡最真實的素材。
1972年,母親帶著9歲的周星馳到一家舊電影院去看李小龍的《猛龍過江》,這部電影給周星馳種下了希望的種子,種下了啟蒙的種子。如果說,母親的堅毅教會了他努力,那麼,李小龍的出現,則點燃了周星馳的電影夢想。
有一天,周星馳騎著自行車去看李小龍的電影,在路上與一個男孩子相撞,這個男孩子,叫梁朝偉。因為都喜歡李小龍的電影,於是,倆人一起去報考了無線藝員訓練班,但最後梁朝偉考上了,周星馳落選了。
他沮喪至極,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吃不喝,連考兩年,他好不容易考上無線訓練班的夜間部,畢業卻被分配去當兒童節目主持人。
那時,梁朝偉已是TVB力捧的五虎將之一,而他,依舊在質疑與嘲笑聲中摸爬滾打。但挫折就像是乾柴,反而將他心中的火燒得更旺。他鑽研演技,觀摩好萊塢電影,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
只要一錄完節目,就去各種片場找跑龍套的機會。《喜劇之王》的開場,周星馳站在海邊,朝著大海喊:「努力!奮鬥!」 這也是他當時人生的真實寫照。周星馳說:「小人物一定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才會有那麼一點點成功,但你一定要具備在困境中忍耐的素質。」
長達六年的「跑龍套」生涯,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喜劇之王》裡,他演的尹天仇一心想成為一個好演員,卻屢次被罵你這個死跑龍套的!他一本正經地回應:「其實我是一個演員,臨時演員也是一個演員。」 在別人看來,就像是一個笑話。
從周星馳成長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孩子從小要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與小朋友一起玩,在接觸真實的世界中,我們不知道哪顆好的種子就種到了孩子的心裡,長大了會開花結果。如果9歲那年,媽媽沒有帶他去看電影,或許如今的周星馳還是默默無聞的人。
他的骨子裡,仍是一個普通人,有點敏感,有點偏執,有點自私,有點乖張。當年,趴在窗前的那個孤單的小孩,後來成為沉浸在電影王國裡孤獨的大人。
這個世上,當太多人變得面目全非時,他還是那個自己。他用無數個小人物的插科打諢,「出醜賣乖」來演繹人生,若我們不肯細辨,那不過都是生命中蒼涼的底色而已。
在自己執導的電影中,他事無巨細,全盤「操控」。他的助理形容他「連一根牙籤掉到地上也不會管」。戲比天大,讓他成為那個用生命演戲導戲的人,甚至不惜與朋友反目,用盡一切氣力維護戲的「尊嚴。
有時候要想一百個創意,才能找到一個好的創意。他為此顧精竭慮,每天吃飯要想,走路要想,坐車要想,洗澡要想,連上廁所也要想,於是,他熬白了頭髮。
無論他的題材如何千變萬化,手法如何不斷創新,但他在電影中始終堅守的一點就是:善良和質樸,堅持和勇氣。
《喜劇之王》裡他與柳飄飄有段對話:看,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後便會很美的。周星馳的電影不只是喜劇,還是成年人的童話,亦富有人生的哲理 。
那句勵志經典語錄「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給沉寂的港片,也給處於低迷狀態的人們帶來了些許希望。
李宗盛在《真心英雄》歌詞裡寫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任何人要想做出點成績都必須付出比周圍80%的人多得多的辛苦。周星馳正因為對電影事業的執念才成就了星爺的地位。
對於普通的我們也一樣,只要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你也喜歡,那麼就去做,做多了自然會摸索到屬於你的成功路徑。靜下心來,時間會一直站在你這邊。
我喜歡讀書,喜歡寫作,我可以坐在辦公室,連續5個小時,不喝水,不去洗手間,我很專心地在看書,很用心地去寫作,我會有心流狀態。
我每天都在閱讀,每天都在寫字,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一天天,一年年,人的智慧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就在這一復一日的積累中得到升華和蛻變。
《大話西遊》裡,他借自尊寶之口說出:「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周星馳如今60歲,仍然孤身一人。其實,曾經他也有過真摯的感情擺在他面前。28歲那年,周星馳愛上一個叫羅慧娟的女孩,那是他的初戀,也是他最無法忘懷的人。
彼時的羅慧娟已是TVB的花旦,她不嫌棄還在跑龍套的男友,跑去劇組探班,還主動提出想要結婚的意願,卻遭到了周星馳的拒絕,理由是事業還未有起色。
羅慧娟很難過:「為什麼我對你痴心一片,你卻當我是神經病?」 兩人分手後,那三個字成了周星馳心底永遠的痛。「如果可以重來的話,我不要再這麼忙了。」
正如羅慧娟當年所說:「一個沉默的男人,面對愛人同樣是緘默,絕大部分女人,是沒有耐心去了解他的,不會哄人,不懂得寵你,揭去才華的光環,這樣沒有溫度的靈魂,她們沒有太多青春去焐熱了。」
2012年6月,羅慧娟因病去世,周星馳沒有去參加葬禮,只是送去一個花圈。有人批評他的冷漠無情,對此周星馳沒有做任何解釋。周星馳把對她的愛,都留在了自己的作品裡,在他後來執導的很多電影中,都有著羅慧娟的影子。
有些事隆重地開幕,結果卻是一場鬧劇;有些事開場時是喜劇,結果卻變成了悲劇。一幕幕開場的鑼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隨風而去,唯有那輕輕的一聲嘆息住在我的心裡。一生所愛,一聲嘆息。也許成為「王者」,他註定要擔負的命運,便是「孤獨」。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呢。
歲月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在周星馳59歲的年紀,他們早已到達自己人生的頂峰,成為了時代的某種註腳,而吳孟達卻永遠離開了。
人生充滿了意外,可能一個轉身,就再也無法相見了。1994年,在電影《破壞之王》中,何金銀同鬼王達道別:「那我先走了,以後有機會再合作吧。」 「好了,就這樣決定了。」 曾經形影不離,終究還是要相忘於江湖。天各一方,仍念念不忘。
一個人的生命看似漫長,但當歲月將他帶走時,卻總是令人猝不及防。吳孟達走了,年近六旬的周星馳,更孤單了,
他說:「我還無法接受。」人生的旅途上,註定要不斷地失去。失去年輕的身體,丟掉青春的躁動不安;失去曾經的朋友,結束往昔的吵鬧不休;失去一個又一個光環,看不透虛幻的嘈雜繁亂。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對於周星馳來說,他的成功,總是迂迴波折,姍姍來遲,沒有一次徹底的痛快。其實不只是對於周星馳,對於許許多多普通人的我們來講何嘗不是?
人這一生都會經歷很多的磨難和波折,年少成功畢竟是少數,除了自身的努力,命運的垂青更重要。
中國有幾個馬化騰?有幾個馬雲?你我這樣普普通通的人,就像周星馳演繹的小角色,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中拼命地掙扎著,努力打拼著,很卑微地活著,有時還會被生活抽個大嘴巴,只能忍著,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
所謂「小人物」,不僅僅在於階層與地位的卑微,更多時候,它衍伸出來的,是權利被無視,尊嚴被踐踏,人格被凌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與其說周星馳塑造的是小人物,不如說,他表現出了奮鬥的精神。
人活著,需要一個氣,這口氣就是精氣神,不服輸的精氣神,積極向上,不畏艱難的精氣神。
是的,我們出生可能不好,父母很平凡,沒有留給我們許多錢;我們可能也沒有得到更多家庭的溫暖;童年的記憶可能是殘缺的;成年後的情感是孤獨的;中年後的天空依舊是灰暗的,等等…… 這些每個人都會有,不是你一個人。
有些時候,你走著走著還是看不到希望,你很疲憊,你想放棄。有些時候,你做著做著還是沒有什麼成就,你會失去相信和勇氣,你想放棄。
有些時候,你混著混著還是沒有混出個人樣來,你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你的人生,你會有強烈的挫敗感。有些時候,你喝著喝著,你會笑,笑著笑著你會哭,只有你自己清楚這笑聲的無奈,哭聲的悲涼。
如果有些時候就是現在,聽我的,看看周星馳的《喜劇之王》, 《大話西遊》, 人生路上不止你一個人獨自前行。
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了周星馳的那句經典臺詞:「 做人要是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何區別。」 鹹魚總會有翻身的那一天,也許三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還是達叔那句話:「 只要沒死,還有機會。」
鴻彬
2021年5月29日於深圳
關於作者:
鴻彬的主業做政府專項資金申請補貼和成人本科、研究生學歷教育提升。在疫情反覆和經濟持續下行的雙重夾擊下,企業經營困難,政府給予企業每人累計4500元補助,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只要求社保人數300人,不看利潤,不看企業類型,符合條件的企業可與我聯繫。我們先幹活,不收取任何費用,只有補貼到帳才收取服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