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20:36: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在聚合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種保溫水,在製備高溫保溫水(80-90℃)時,現有技術採用的是一邊對保溫水進行蒸汽加熱,一邊使用冷卻水進行水溫調節,以保證保溫水溫度穩定,能夠符合工藝使用要求。現有技術在具體實施時,需要在輸送保溫水的管道上設置一個汽水混合器(保溫水通過循環泵來輸送),並通過蒸汽管道往汽水混合器內通入加熱蒸汽,同時在提供蒸汽的管道上設置一個調節閥組,當檢測到保溫水的溫度較高時,就通過調節閥組減少通入汽水混合器的蒸汽量,這樣,在冷卻水的作用下保溫水的溫度就會降低;同理,當檢測到保溫水的溫度較低時,就通過調節閥組增大通入汽水混合器的蒸汽量。但是,現有技術的這種保溫水調節方式存在有如下缺點:在實施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和冷卻水,資源浪費嚴重,且需要配置汽水混合器,設備購買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通過該裝置來調節聚合生產過程需要使用的保溫水的溫度,且可以減少資源的耗費。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包括一循環離心泵、一溫度檢測儀、一聚合生產系統、一冷卻裝置、一冷卻水供應槽以及一自動調節閥組;所述冷卻裝置內設置有一冷卻盤管,所述冷卻水供應槽的出水端與所述冷卻盤管的進水端連接,該冷卻盤管的出水端與所述自動調節閥組連接,所述自動調節閥組與所述冷卻水供應槽的進水端連接;所述冷卻裝置與所述循環離心泵連接,所述循環離心泵與所述聚合生產系統連接,所述聚合生產系統與所述冷卻裝置連接;所述溫度檢測儀設置在所述循環離心泵與聚合生產系統之間,且該溫度檢測儀與所述自動調節閥組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使用循環離心泵自身的發熱量來對保溫水進行加熱,並通過自動調節閥組來對冷卻水的流量進行自動調節,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可以節約蒸汽資源和冷卻水資源,且可以降低設備的購買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的原理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調節裝置,1-循環離心泵,2-溫度檢測儀,3-聚合生產系統,4-冷卻裝置,5-冷卻水供應槽,6-自動調節閥組,41-冷卻盤管。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一種聚合保溫水調節裝置100,包括一循環離心泵1、一溫度檢測儀2、一聚合生產系統3、一冷卻裝置4、一冷卻水供應槽5以及一自動調節閥組6;所述冷卻裝置4內設置有一冷卻盤管41,該冷卻盤管41通入冷卻水後,冷卻水的溫度一般為32℃,可以對進入冷卻裝置4內的保溫水進行溫度調節,以確保保溫水的溫度維持穩定。
所述冷卻水供應槽5的出水端與所述冷卻盤管41的進水端連接,該冷卻盤管41的出水端與所述自動調節閥組6連接,所述自動調節閥組6與所述冷卻水供應槽5的進水端連接,其中,自動調節閥組6可以根據保溫水的實際溫度來自動調節冷卻水的流量;所述冷卻裝置4與所述循環離心泵1連接,循環離心泵1在工作的過程中,由於葉輪(工作時葉輪會高速旋轉)摩擦做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通過實踐發現,這些熱量正好可以滿足對保溫水的加熱要求,即將保溫水加熱到80-90℃,所述循環離心泵1與所述聚合生產系統3連接,用於將保溫水輸送給聚合生產系統3使用;所述聚合生產系統3與所述冷卻裝置4連接,用於將保溫水送到冷卻裝置4中進行溫度調節;所述溫度檢測儀2設置在所述循環離心泵1與聚合生產系統3之間,且該溫度檢測儀2與所述自動調節閥組6電連接,該溫度檢測儀2用於檢測保溫水的溫度,且當保溫水的溫度超過或者小於設定值時,就發送信號給自動調節閥組6,以使自動調節閥組6自動調節冷卻水的流量,而根據實際溫度來實現流量自動調節的控制程序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是無需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聚合生產系統3所需要的保溫水在循環離心泵1的作用下,會依次沿著冷卻裝置4→循環離心泵1→聚合生產系統3→冷卻裝置4一直循環流動;同時,用於調節保溫水溫度的冷卻水會沿著冷卻水供應槽5→冷卻盤管41→自動調節閥組6→冷卻水供應槽5循環流動,冷卻水的流量通過自動調節閥組6進行調節;當溫度檢測儀2檢測到保溫水的溫度高於需要的溫度值時,就發送信號給自動調節閥組6,此時自動調節閥組6就會加大循環的冷卻水的流量,以將溫度值降下來;當溫度檢測儀2檢測到保溫水的溫度低於需要的溫度值時,就發送信號給自動調節閥組6,此時自動調節閥組6就會減少循環的冷卻水的流量,以使溫度值升高。
總之,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使用循環離心泵自身的發熱量來對保溫水進行加熱,並通過自動調節閥組來對冷卻水的流量進行自動調節,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可以節約蒸汽資源和冷卻水資源,且可以降低設備的購買成本。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於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的限定,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當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