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個閱讀者(一個好的閱讀者應該是怎樣的)
2023-05-30 12:06:18
如何培養一個閱讀者?變化是如今閱讀的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考查目標的語文中高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核心是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語文高考的閱讀量每年在遞增,正在向「萬字」級挺進;另一個風向標是「學的不考,考的不學」成為高考命題的趨勢,注重考查閱讀思維和理解能力,真正的閱讀能力,學生單純靠刷題無法取得高分還有個變化是語文部編教材將「一統天下」,2019年已經全面覆蓋了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如何培養一個閱讀者?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如何培養一個閱讀者
變化是如今閱讀的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考查目標的語文中高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核心是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語文高考的閱讀量每年在遞增,正在向「萬字」級挺進;另一個風向標是「學的不考,考的不學」成為高考命題的趨勢,注重考查閱讀思維和理解能力,真正的閱讀能力,學生單純靠刷題無法取得高分。還有個變化是語文部編教材將「一統天下」,2019年已經全面覆蓋了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
當我們在談論這些變化時,其實還不夠,我們還要回歸到閱讀本身,閱讀者不能將目光僅僅停留在考試或者教材上。因為閱讀能力不僅是考試技能,還是一個人的生活技能和素養品性,是一個人應對複雜多變和不確定時代的「終身能力」,更是我們為自己建立的人生「避難所」(毛姆語)。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是學校閱讀,還是家庭閱讀,都要回歸閱讀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重塑閱讀教育理念,從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培養優秀的、積極的終身閱讀者。如果這樣思考的話,就會豁然開朗,從狹隘的考試觀走出來,回歸閱讀本質,彰顯閱讀價值。
一名好的讀者,勢必將閱讀作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如果幾天不閱讀,感覺仿佛失去了什麼。正像黃庭堅說的: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有人從「我者」的角度解釋這句話:喜歡讀書的人,如果幾天不讀書的話,自己會感到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還有從「他者」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林語堂將這句話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熱愛閱讀的人不僅自己歡欣,讓人家也歡欣。
閱讀,不會讓我們立馬改變人生,有時甚至不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但一定會使我們內心變得豐富和超然。作家謝有順說過:「因為生活的寬度廣度,延展的界限,決定著人生的質量。讀一本書,似乎令自己經歷了別人的人生,感受自己沒有感受過的體驗,當把許多種人生疊加之後,自己也會變得有厚度,就顯得比人家活得更多,更超越了,而不再局限於互相去比活得好還是不好。」
好的讀者是積極主動的,具有敏銳的嗅覺,知道哪兒有「書香」,哪兒有好的書,會千方百計覓好書:書展、書店、圖書館,甚至別人的書櫃……對於他們來說,覓到一本好書,就像邂逅心目中的那個「他」或「她」,是怦怦心跳、一見鍾情的感覺。積極主動的讀者不僅主動地找書,還會主動地找時間閱讀,斷然不會抱怨時間太少、工作太忙、壓力太大、人生太短。
好的讀者不僅「覓書」積極,閱讀時大腦也在積極思考,正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句話曾說:「如果讀一本書,從頭到尾你都能讀明白,作者只是把你們共同知道的東西表達了出來,那麼,對於你而言,閱讀這本書只是讓你獲得了一些資訊,並沒有增進你的理解力。」這種閱讀會給你帶來幻覺和迷藥,你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你只是知道了更多的資訊,理解力並沒有提高。這種閱讀只是「目光閱讀」,讀者只是掃描文字,目光從左到右,完成「閱讀量」而已。
積極的閱讀是「思維閱讀」,是一種分析閱讀。閱讀者一直在思考,運用策略和思維,與文本進行互動和對話,不斷地添加個人思考、生活經驗和困頓疑問,將一本書越讀越「厚」,如同往一堆篝火中添加柴火,火焰噴騰,火星四濺,照亮漆黑夜空。《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閱讀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是全盤閱讀、完整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它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重在追尋理解。
好的閱讀者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語者」,總是提問自己:看懂文本了嗎?文本意思與我理解的意思有何區別?文章到底要表達何種意思?正是在不斷地自我發問中,讀者才會讀出「應有之義」和「弦外之音」。當遇到閱讀攔路虎時,好的讀者是會「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調適和調整閱讀方法及策略,直到理解和明白文本。
正因為是積極的閱讀者,還會不斷聯想、聯繫、猜測、推理、提問和想像。在看到書名或標題,甚至看到圖片時,會下意識地預測或猜測。在閱讀中我們經常會邂逅「場景生詞」,在文本中具有獨特的含義,積極的讀者會通過語境猜測「弦外之音」。
如今是「書籍泛濫但閱讀饑荒」的時代,缺的不是書籍,而是讀者——好的讀者。好的讀者一定不僅會選擇一本好書,更會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法,知道哪些部分要深入地閱讀,慢慢品味和咀嚼,哪些部分要快讀,瀏覽即可;有時甚至是略讀,浮光掠影,在不同的閱讀方法間出入自如,左右逢源。
「選擇」還體現在側重點和關注點。在閱讀敘述性文本時,讀者所關注的重點是人物、背景以及衝突。讀懂這三者的內在聯繫和邏輯脈理,也就會豁然開朗。當讀者面前是一本非連續性文本時,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要經常回顧、總結讀到了什麼,哪些信息是關鍵的,給予自己何種啟發。
好的讀者正是在不斷地嘗試、選擇和甄別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密碼和圖譜,但這一定是有前提的:時間的釀造、方法的塑造和意志的鍛造。當我們將學生培養成「好的讀者」,關注閱讀方法、習慣和思維時,所有閱讀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作者單位: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0日第9版
作者:鄭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