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25 07:59:56 1
本發明涉及加溼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加溼器。
背景技術:
:加溼器整機分成機殼和底座上下兩截,在包裝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機殼和底座之間的端面在運輸過程中磨損,都會在機殼和底座之間配合位置粘貼膠帶,但是時間一長膠帶會將機身上的油漆析出,造成機身外觀損壞。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加溼器,旨在解決加溼器在包裝過程中外觀損壞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加溼器,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和設置在所述底座上部的機殼,在所述機殼和底座之間設有用於將機殼和底座分開的分隔件。優選地,在所述機殼腔內設有水箱,所述水箱與所述機殼之間設有凹槽,所述分隔件設置在凹槽內。優選地,所述分隔件與所述凹槽一體成型,且分隔件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呈弧形設計。優選地,所述底座對應所述分隔件的位置設置避空。優選地,包括至少兩個所述分隔件均勻分布於所述凹槽內。優選地,所述分隔件由緩衝材料製成。優選地,所述分隔件圍繞凹槽設置。優選地,所述分隔件呈波紋摺疊設置。優選地,所述分隔件的厚度大於所述凹槽距所述底座的距離。優選地,所述分隔件的厚度不超過20mm。本發明技術方案通過採用在機殼和底座之間設置分隔件來將機殼和底座分開,以實現在包裝加溼器的過程中機身不磨損的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發明加溼器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加溼器第二實施例的部分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加溼器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加溼器100機殼110底座120水箱130凹槽140分隔件200本發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需要說明,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後……),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於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徵。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本發明提出一種加溼器。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所示,該加溼器100包括底座120和設置在所述底座120上方的機殼110,在所述機殼110和底座120之間設有用於將機殼110和底座120分開的分隔件200。加溼器100由機殼110和底座120將機身分成上下兩截,在包裝或者運輸加溼器100的過程中,機殼110和底座120的截端面接觸可能會造成磨損,故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在加溼器100的機殼110與底座120之間設置分隔件200,以使機殼110與底座120隔開,進而使機殼110的截端面與底座120的截端面不接觸,進而達到加溼器100在包裝或者運輸過程中不磨損的效果。分隔件200是設置在機殼110與底座120之間,即分隔件200是直接與底座120接觸的,也可以是與所述加溼器100是一體的,故為了能實現不磨損機殼110和底座120的截端面的功能,則分隔件200一般可選用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比如泡沫、布料或者紙張等等。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對加溼器100的結構進行改進,在所述機殼110與所述底座120之間設置有分隔件200,所述分隔件200可將所述機殼110與所述底座120分隔開來,以實現在加溼器包裝運輸過程中機殼110與底座120不接觸,如此便可達到加溼器100在包裝運輸過程中不磨損的效果。具體地,為了使機殼110和底座120分隔單效果更好更加穩定,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和圖2,在所述機殼110腔內設有水箱130,所述水箱130與所述機殼110之間設有凹槽140,所述分隔件200設置在凹槽140內。加溼器100主要是通過對水箱130中的水進行汽化成水蒸氣後吹出來,以對空氣進行加溼,而一般來說水箱130與機殼110之間會形成有凹槽140。為了使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的效果更好運輸過程中更加穩定,將分隔件200設置在凹槽140之內,由凹槽140對分隔件200進行限位固定,這樣能夠使加溼器100在包裝或運輸過程中更加穩定,進而使機殼110與底座120的截端面不會發生磨損。具體地,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為了使分隔件200在製造過程中更加便捷,參照圖1,所述分隔件200與所述凹槽140一體成型,且分隔件200朝向所述底座120的表面呈弧形設計。所述分隔件200與凹槽140一體成型,則其所運用的材質與凹槽140的材質是一樣的,由於凹槽140一般使用的是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故將所述分隔件200朝向所述底座120的表面設計成弧形,則所述分隔件200與所述底座120的接觸為點接觸,進而減小了接觸面積,且此時所述分隔件200所接觸的底座120的位置並非是底座120與機殼110端面所接觸的端面,故直接避免了在包裝和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磨損。而為了能實現點接觸,同時為了更加方便的模具成型出機殼120,在本實施例中,分隔件200可優選設置為凸點。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繼續參照圖1,將加溼器100的機殼110的截端面與底座120的截端面分隔開時的狀態,主要是應用在加溼器100包裝和運輸過程中,而在實際正常使用過程中,加溼器100為整機使用,即機殼110的截端面與底座120的截端面是貼合安裝在一起使用,故所述底座120對應所述分隔件200的位置設置避空。在包裝或運輸過程中,所述分隔件200與所述底座120上的避空孔錯開放置,以達到將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的效果,而在正常使用的過程中,所述分隔件200與所述底座120上的避空孔閉合,則機殼110與底座120能安裝在一起使用,以實現加溼器的正常工作。為了使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的效果更好,該加溼器100包括至少兩個所述分隔件200均勻分布於所述凹槽140內。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分隔件200為設置在凹槽140上的凸點,那麼為了避免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時產生不平衡以致於在包裝和運輸過程中發生碰撞,則至少設置有2個分隔件200均勻分布,這樣能使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之後平衡穩定,避免發生碰撞而造成磨損。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中,通過採用在機殼110內的凹槽140上設置與其一體成型的分隔件200將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開,並且將分隔件200面向底座120的一面設計成弧面,以使所述分隔件200與底座120形成點接觸,同時為了保證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開後保持平衡,則至少設置有2個分隔件200均勻分布,並且通過在底座120對應分隔件200的位置上設置有避空孔,以實現加溼器的正常使用。圖2和圖3為本發明加溼器的包裝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參照圖2和圖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分隔件200由緩衝材料製成。在包裝或運輸過程中,分隔件200與機殼110和底座120接觸,為了不磨損機殼110和底座120的截端面,分隔件200須採用緩衝材料製成,在加溼器100包裝或運輸過程中能產生緩衝作用,以防機殼110和底座120的截端面發生磨損。通常情況下,緩衝材料可採用紙張、橡膠、布匹或者泡沫等材質。進一步地,繼續參照圖2和圖3,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之後保持平衡穩定,所述分隔件200圍繞凹槽140設置。分隔件200可以連續地填充於所述凹槽140中,也可以是兩個以上的凸起間隔均勻分布在凹槽140中,以使機殼110與底座120之間的間距一致不會傾斜,進而達到機殼110與底座120不發生碰撞磨損的效果。進一步地,為了使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後的不發生碰撞磨損的效果更好,所述分隔件200呈波紋摺疊設置。除了通過材料方面採用緩衝材料來實現緩衝減震的效果,還可通過結構方面設計波紋摺疊結構,當受到衝擊力時,可通過形變緩衝來進一步加強緩衝減震的效果,進而避免了機殼110與底座120在包裝或運輸過程中的碰撞磨損。進一步地,為了能夠實現分隔件200將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隔開的功能,參照圖2和圖3,所述分隔件200的厚度大於所述凹槽140距所述底座120的距離。分隔件200是設置在凹槽140中的,為了滿足將機殼110與底座120分開的要求,分隔件200的厚度不能太小,若分隔件200的厚度小於或者等於所述凹槽140距所述底座120的距離,則無法分開機殼110與底座120,以致於使機殼110與底座120接觸而發生磨損。故所述分隔件200的厚度L一般不超過20mm。在加溼器100包裝或運輸過程中,多多少少會發生顛簸或者撞擊,那麼這就需要分隔件200有足夠的緩衝能力對衝擊力進行緩衝,而為了使分隔件200的緩衝能力更好,一般將分隔件200的厚度L設置在1mm~20mm之間,若厚度太小,則起不到緩衝效果,若厚度太大,則浪費材料成本,故分隔件200的厚度L最好在不浪費材料成本的情況下能起到很好的緩衝效果。而為了使分隔件200在不浪費材料成本的情況下的緩衝效果更好,所述分隔件200的厚度L優選在2mm~4mm之間。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在本發明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