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24 20:13:36 1
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新型除塵器,由過濾室、空氣動力分離器、濾芯、壓縮空氣反吹嘴、集灰鬥等組成,屬於環保除塵技術領域,適用於機械加工及各種粉塵作業點,尤其適用於鋼製構件塗裝前的表面噴砂作業中含砂塵空氣的淨化處理,結構緊湊、布局合理、使用壽命長、除塵效率高。
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含塵空氣,若直接排入大氣,將嚴重汙染環境,隨著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對環保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現有技術中,對含塵空氣的淨化處理,一般採用旋風分離加布袋過濾的方式。如含塵空氣從除塵器的進氣口進入旋風分離段,較大顆粒的粉塵在分離段內靠自身的運動慣性和重力沿途下沉到粉塵收集器內,較細的粉塵由扁布袋過濾。淨化後的空氣經排風管排入大氣,被阻滯在扁布袋外表面的粉塵,定期地按順序從布袋內向外進行反吹風以清除布袋外表面上的積塵,清灰過程由一套自動程序控制器完成,清除下來的粉塵也落入粉塵收集器中,由卸灰閥排出。由中外合資北京銀燕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印製的YZB單元組合式扁布袋除塵器產品樣本中就公開了上述技術信息,該除塵器的進步在於製作布袋的濾布可根據含塵空氣的溫度選配,如≤120°時用聚酯針氈、140~150℃時用208滌綸、200~250℃時用玻璃纖維,但濾布均系纖維織品,其間隙為300μm,小於300μm的塵粒容易嵌入間隙,使布袋堵塞,增加了清灰難度。而且布袋無剛性,在清灰中反覆變形,容易損壞,使用壽命較短。另外採用旋風分離方式,氣流方向改變平緩,不利於塵粒靠自身的慣性與氣體分離,從而增加了布袋的負擔,縮短了清灰周期。由於頻繁的清灰作業,又加速了布袋的破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更合理、除塵效率更高、使用壽命更長、體積更小的新型除塵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除塵器由過濾室、空氣動力分離器、濾芯、集灰鬥、壓縮空氣反吹嘴、潔淨空氣通道等組成,空氣動力分離器垂直安裝在過濾室的一側,濾芯水平或垂直、傾斜安裝在過濾室的另一側。過濾室內至少設置一個空氣動力分離器和一個濾芯,至少連接一個含塵空氣進口和一個潔淨空氣出口。集灰鬥安裝在過濾室的下部,壓縮空氣反吹嘴安裝在潔淨空氣通道中並對準濾芯開口端的中心,其特徵在於該空氣動力分離器是一個橫斷面為矩形的錐體,由柵條構成並向下開口的百葉窗式構件,其短邊為兩塊錐形板,柵條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塊錐形板的兩個邊上,構成向下開口的百葉窗形式;該濾芯為一中空筒體,由過濾層構成筒壁,該筒壁是複合材料沿徑向摺疊成的褶皺狀,在內外表面上敷有防止變形的金屬絲保護網,並塗有超細超薄亞微米級直徑的纖維層。
所述的新型除塵器,其空氣動力分離器的錐體橫斷面也可為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
所述的新型除塵器,其濾芯的縱斷面為圓形、橢圓形、方形、矩形、三角形、多邊形。
採用上述結構後,由於空氣動力分離器是一個橫斷面為矩形的錐體、由柵條構成的百葉窗式構件,當氣流繞過柵條時突然改變方向,而塵粒由於自身的慣性,靠重力繼續向下運動,將氣流中的絕大部分較粗的塵粒沉降至集灰鬥中,而小部分細微塵粒經濾芯過濾,大大地減輕了濾芯的負擔,又由於採用了由複合材料製作的特殊結構的濾芯,可以捕集0.5μm的微細塵粒,除塵效率達到99.99%。因濾芯表面塗有一層超細薄亞微米級直徑的纖維而變得光滑,不會粘附粉塵,更不會使粉塵滲透到濾層內部,減小了清灰作業的難度和頻率,而且濾芯具有一定剛度,又固定安裝在過濾室中,能夠經受住清灰作業中反向脈衝氣流的衝擊,只產生輕微變形而不影響使用壽命從而獲得較高的除塵效率和較長的使用壽命。
由於濾芯的筒壁是複合材料沿徑向摺疊成的褶皺狀,過濾面積大,其體積僅相當於同級風量布袋除塵器的1/3,結構變得緊湊。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優點1.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旋風分離時由於氣流方向改變平緩而影響分離效果的不足,採用空氣動力分離器後提高了分離效果;2.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扁布袋使用壽命較短的不足,採用濾芯後顯著提高了除塵效率,延長了使用壽命。
3.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布袋構造無褶皺而使單位體積過濾面積較小的不足,本除塵器的結構緊湊、體積較小,可節約佔地面積和安裝空間。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主視安裝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左視安裝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的另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主視安裝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的另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左視安裝示意圖。
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除塵器由過濾室1、含塵空氣進口2、空氣動力分離器3、潔淨空氣出口4、濾芯6、濾芯安裝隔板9、集灰鬥10、出灰口11、支腳12、壓縮空氣反吹嘴13、壓縮空氣集氣包14、扶梯15、潔淨空氣通道16組成。過濾室1為矩形或方形箱體,空氣動力分離器3垂直安裝在過濾室1的一側,是一個橫斷面為矩形的錐體,其短邊為兩塊錐形板,柵條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塊錐形板的兩個邊上,構成向下開口的百葉窗形式,也可製作成橫斷面為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的錐體;濾芯6水平安裝在過濾室1的另一側,是一個中空的圓形筒體,也可以製作成縱斷面為橢圓形、方形、矩形、三角形、多邊形,該濾芯6用複合材料沿徑向摺疊成褶皺狀,構成過濾層5,亦稱筒壁,在內外表面上敷有防止變形的金屬絲保護網,並塗有超細超薄亞微米級直徑的纖維層,製作濾芯6的材料均為市售的成品。濾芯6的一端利用安裝支架7與濾芯安裝隔板9固定,另一端延伸至過濾室1的一側,用緊固在安裝支架7上的堵板8將埠堵住,使筒體內空間與過濾室1隔開。濾芯安裝隔板9作為過濾室1的一個側壁,其上有6個與濾芯6的外徑匹配的圓孔,將另一端堵住的濾芯6從圓孔中水平放入過濾室1中。安裝支架7的作用,一是支撐濾芯筒體以增加剛性,二是與堵板8緊固,三是與濾芯安裝隔板9連接以固定濾芯6;含塵空氣進口2與空氣動力分離器3連成一體,外接含塵空氣管;潔淨空氣出口4位於潔淨空氣通道16的右下方並與其連成一體,外接安裝在排風機吸入口的潔淨空氣管,使除塵器在負壓下運行;壓縮空氣反吹嘴13安裝在潔淨空氣通道16內並對準濾芯6開口端的中心,用以清除濾芯6表面的微細積塵;壓縮空氣集氣包14安裝在潔淨空氣通道16的外側壁上,用以貯存壓力比較穩定的壓縮空氣,空氣壓力一般保持在4~6kg/cm2。需要清灰時,控制系統會自動進行清灰作業,順序打開電磁脈衝閥,壓縮空氣由氣包14進入反吹嘴13並反向衝入相應的濾芯6,將沉積在表面上的粉塵吹淨,粉塵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集灰鬥10中並通過出灰口11排入灰桶中,支腳12安裝在除塵室1的下部,並將其支撐在一定高度,以便於排灰。
圖2所示的空氣動力分離器3為錐體的兩塊短邊板,兩邊安裝柵條後構成
圖1所示的百葉窗形式,濾芯6的縱斷面為中空的圓形,圓環表示過濾層5,中間為安裝支架7,兩組濾芯6平行並列,空氣動力分離器3安裝在其間。
圖3所示為濾芯6垂直安裝的除塵器,潔淨空氣通道16水平設置在過濾室1的上方,由濾芯安裝隔板9與過濾室隔開,壓縮空氣反吹嘴13設置在潔淨空氣通道16中並垂直對準濾芯6開口端的中心,扶梯15安裝在過濾室1的外壁上,便於除塵器的安裝和維修。
如圖4所示,在潔淨空氣通道16中,從前後兩面安裝兩組壓縮空氣反吹嘴13,與其相應的兩個壓縮空氣集氣包14也設置在潔淨空氣通道16的前後兩面。
除塵器的正常運行過程如下含塵空氣從入口2進入空氣動力分離器3,氣流中挾帶的較粗塵粒靠自身的運動慣性和重力沿錐體下沉到集灰鬥10中,氣流中挾帶的微細塵粒隨氣流通過百葉窗口進入除塵室1中,在負壓作用下,氣流被抽吸至濾芯6,微細塵粒被阻滯而沉積在濾芯6的外表面上,潔淨空氣通過過濾層5進入濾芯6的筒體內空間並經過潔淨空氣通道16和潔淨空氣出口4進入排風機吸入口,由排風機排入大氣。沉積在濾芯6外表面上的微細塵粒按前述的程序定期清除。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除塵器,由過濾室(1)、空氣動力分離器(3)、濾芯(6)、集灰鬥(10)、壓縮空氣反吹嘴(13)、潔淨空氣通道(16)等組成,空氣動力分離器(3)垂直安裝在過濾室(1)的一側,濾芯(6)水平或垂直、傾斜安裝在過濾室(1)的另一側,過濾室(1)內至少設置一個空氣動力分離器(3)和一個濾芯(6),至少連接一個含塵空氣進口(2)和一個潔淨空氣出口(4),集灰鬥(10)安裝在過濾室(1)的下部,壓縮空氣反吹嘴(13)安裝在潔淨空氣通道(16)中並對準濾芯(6)開口端的中心,其特徵在於該空氣動力分離器(3)是一個橫斷面為矩形的錐體,由柵條構成並向下開口的百葉窗式構件,其短邊為兩塊錐形板,柵條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塊錐形板的兩個邊上,構成向下開口的百葉窗形式;該濾芯(6)為一中空筒體,由過濾層(5)構成筒壁,該筒壁是複合材料沿徑向摺疊成的褶皺狀,在內外表面上敷有防止變形的金屬絲保護網,並塗有超細超薄亞微米級直徑的纖維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該空氣動力分離器(3)的錐體橫斷面可為方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圓形、橢圓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該濾芯(6)的縱斷面為圓形、橢圓形、方形、矩形、三角形、多邊形。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除塵器,由過濾室、空氣動力分離器、濾芯、集灰鬥、壓縮空氣反吹嘴、潔淨空氣通道等組成,空氣動力分離器垂直安裝在過濾室的一側,濾芯水平或垂直、傾斜安裝在過濾室的另一側,集灰鬥安裝在過濾室下部,壓縮空氣反吹嘴安裝在潔淨空氣通道中並對準濾芯開口端的中心。屬於環保除塵技術領域。適用於機械加工及各種粉塵作業點,尤其適用於含砂塵高的空氣的淨化處理,如噴砂作業,其布局合理、使用壽命長,除塵效率達99.99%。
文檔編號B01D50/00GK2633405SQ0326683
公開日2004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7日
發明者崔前海, 張鵬毅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