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動機油底殼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21:19:41 1
專利名稱:一種發動機油底殼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發動機技術,具體涉及發動機油底殼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油底殼是發動機潤滑系統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存貯發動機的清潔潤滑油,油底 殼為了存放較多的機油,同時避免幹涉,通常設計成一深一淺兩個盆狀的一體結構,具體如 圖1、圖2和圖4所示,其左側面1為具有一層階梯的曲面,右側面3為平面,前後側面與右側 面類似,為大平面結構,殼體底部2為一略呈階梯狀的平面。為了節約成本,多數採用鋼板 衝壓件,板厚1.5 2mm。油底殼雖然不會存在強度問題,但由於其結構由多個大平面組成, 面板的剛度較差,雖然在大平面上有適當的縱向加強筋4,以提高平面的剛度,但總體來說, 由於大平面的存在,油底殼各側面的剛度較差,導致整體剛度差,同時出現頻率偏低的較多 局部模態,發動機內部的振動和噪聲大量通過油底殼傳出,嚴重影響汽車的NVH性能。通 過應用多種先進的CAE數值仿真軟體(奧地利AVL. Excite,美國MSC. Nastran, Hypermesh 等)對這種結構進行模態分析和頻響分析發現,由於存在多個大平面,使得這種油底殼在 500Hz 2000Hz內出現多個局部模態,同時模態密度較大,使得油底殼輻射出的噪聲較大, 影響了發動機整體輻射噪聲水平,不能滿足工程需要,需要進行結構優化設計。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剛度高、噪聲低、
結構簡單的改進結構的發動機油底殼。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種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整體為一個盆狀殼體,盆狀殼體的四周側面上分布有 縱向加強筋;所述盆狀殼體的底部呈階梯狀,並從左側面至底部和從右側面至底部分別具 有至少一層階梯,階梯的過渡面為曲面。 所述從左側面至底部或從右側面至底部具有兩層階梯。在所述底部的最低平面上
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在底部的最低平面上呈由中心向四周發散狀。 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原結構的四個側面和一個底面進行結構重新設計,左側面變為
兩層階梯結構,右側面變為一層階梯結構,縮小了底部的面積,進一步在底部增加加強筋,
在保持可貯存油量的體積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減小油底殼結構上的大平面數量,增加
對提高平面剛度明顯的層狀階梯結構和加強筋,大大提高結構整體的剛度,減少頻率偏低
的平面局部模態,使局部固有模態頻率向高頻移動,避開了人耳敏感頻率,合理分布油底殼
整體頻率並優化了油底殼NVH性能,最終降低了發動機在工作狀態下的整體噪聲水平。 通過對優化後的發動機油底殼進行新的模態和頻響CAE分析以及最後的試驗驗
證,發現油底殼的NVH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並直接地提高了發動機在工作狀態下的NVH性
圖1為現有發動機油底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優化前的前視圖。 圖3為優化後的前視圖。 圖4為優化前的俯視圖。 圖5為優化後的俯視圖。 其中左側面1、底部2、右側面3、縱向加強筋4、加強筋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3、圖5,本發動機油底殼整體為一個盆狀殼體,盆狀殼體的四周側面上分 布有縱向加強筋4,左側面1從至底部2形成兩層階梯結構,從右側面3至底部2形成一層 階梯結構,階梯的過渡面為曲面。這樣就縮小了底部2的最低平面的面積,在該最低平面上 進一步還設置有加強筋5,加強筋5最好採用由中心向四周發散狀形式布置。
權利要求一種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整體為一個盆狀殼體,盆狀殼體的四周側面上分布有縱向加強筋;其特徵在於所述盆狀殼體的底部呈階梯狀,並從左側面至底部和從右側面至底部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層階梯,階梯的過渡面為曲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從左側面至底部或從 右側面至底部設計有兩層階梯。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底部的最低平 面上設置有加強筋。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加強筋在底部的最低 平面上呈由中心向四周發散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發動機油底殼結構,其整體為一個盆狀殼體,盆狀殼體的四周側面上分布有縱向加強筋;所述盆狀殼體的底部呈階梯狀,並從左側面至底部和從右側面至底部分別具有至少一層階梯,階梯的過渡面為曲面。所述從左側面至底部或從右側面至底部具有兩層階梯。在所述底部的最低平面上設置有加強筋。本實用新型在保持可貯存油量的體積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減小油底殼結構上的大平面數量,增加對提高平面剛度明顯的層狀階梯結構和加強筋,大大提高結構整體的剛度,減少頻率偏低的平面局部模態,使局部固有模態頻率向高頻移動,避開了人耳敏感頻率,合理分布油底殼整體頻率並優化了油底殼NVH性能,最終降低了發動機在工作狀態下的整體噪聲水平。
文檔編號F01M11/00GK201461025SQ20092012770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8日
發明者餘波, 康黎雲, 張洪嘉, 祝楊, 藍軍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