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縫紉機中座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01:55:26 1

本發明涉及縫紉機部件設計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縫紉機中座。
背景技術:
縫紉機中座作為縫紉機上的一個支撐類以及傳動系統安裝零件,形狀不是規則零件,傳統的縫紉機中座安裝精度低,易造成縫紉機卡死,安裝到縫紉機上時易與其它零件發生幹涉,最終造成縫紉機縫紉精度低,因此設計一種有利於提高縫紉機的傳動精度,有效地防止縫紉過程中線頭、碎布條等雜質進入其中造成縫紉機卡死等現象,殼體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傳動零件,且不發生與縫紉機其它部件幹涉,殼體內部各零件之間具有足夠高的形狀和位置精度的縫紉機中座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現有銑削縫紉機中座安裝精度低,易造成縫紉機卡死,安裝到縫紉機上時易與其它零件發生幹涉的缺陷,設計了一種縫紉機中座,有利於提高縫紉機的傳動精度,有效地防止縫紉過程中線頭、碎布條等雜質進入其中造成縫紉機卡死等現象,殼體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傳動零件,且不發生與縫紉機其它部件幹涉,殼體內部各零件之間具有足夠高的形狀和位置精度。
本發明所要求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縫紉機中座,其特徵在於:包括安裝板、殼體、卡座,整個縫紉機中座用鑄造的方法獲得,所述卡座位於所述安裝板的左側,兩者之間留有間隙,所述殼體位於所述安裝板的右側,所述卡座、安裝板以及所述殼體為一個整體,所述安裝板固定於縫紉機底座槽內,由所述安裝板的左側面即「A」面與底座貼合,用螺釘固定,所述殼體的上表面為鑄造面,所述殼體的底面和側面均為結合面。
所述安裝板的左側面即「A」面在銑床上進行精銑。
所述殼體的下方設有內腔,縫紉機的連杆機構以及齒輪等傳動零件均布置在內腔內。
所述殼體的上方機殼靠右側做出斜面的結構。
所述殼體的底面和側面均為高精度平面。
由於採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採用安裝板、殼體、卡座相結合所設計的縫紉機中座,安裝板的左側面即「A」面在銑床上進行精銑,經過精銑的「A」面安裝到縫紉機底座槽內有利於提高縫紉機的傳動精度,殼體下方的內腔為傳動零件提供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可以有效防止縫紉過程中線頭、碎布條等雜質進入其中造成縫紉機卡死等現象,殼體的上方機殼靠右側做出斜面的結構,一方面要保證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傳動零件,另一方面在安裝至縫紉機上時不發生與縫紉機其它部件幹涉,殼體的底面和側面均加工成精度較高的平面,可以保證將殼體安裝至縫紉機上時,其內部各零件之間具有足夠高的形狀和位置精度,以實現較高的縫紉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前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結構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結構仰視示意圖;
圖中各組件和附圖標記分別為:1、側面;2、安裝板;3、卡座;4、底面;5、殼體;6、內腔;7、上表面;8、「A」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一種縫紉機中座,包括安裝板2、殼體5、卡座3,整個縫紉機中座用鑄造的方法獲得,卡座3位於安裝板2的左側,兩者之間留有間隙,殼體5位於安裝板2的右側,卡座3、安裝板2以及殼體5為一個整體,安裝時,安裝板2固定於縫紉機底座槽內,由安裝板2的左側面即「A」面8與底座貼合,用螺釘固定,殼體5的上表面7為鑄造面,無需加工,殼體5的底面4和側面1均為結合面精度要求高,需要在銑床上銑削成形。
安裝板2的左側面即「A」面8為該縫紉機中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合面,該面與殼體5上的各面以及殼體5上的孔之間的形位精度要求很高,需要在銑床上進行精銑,經過精銑的「A」面安裝到縫紉機底座槽內有利於提高縫紉機的傳動精度。
殼體5的下方設有內腔6,縫紉機的連杆機構以及齒輪等傳動零件均布置在內腔6內,為這些傳動零件提供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可以有效防止縫紉過程中線 頭、碎布條等雜質進入其中造成縫紉機卡死等現象。
殼體5的上方機殼靠右側做出斜面的結構,一方面要保證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傳動零件,另一方面在安裝至縫紉機上時不發生與縫紉機其它部件幹涉。
殼體5的底面4和側面1均加工成精度較高的平面,可以保證將殼體5安裝至縫紉機上時,其內部各零件之間具有足夠高的形狀和位置精度,以實現較高的縫紉精度。
本發明所公開的縫紉機中座,安裝板2的左側面即「A」面8在銑床上進行精銑,經過精銑的「A」面安裝到縫紉機底座槽內有利於提高縫紉機的傳動精度,殼體5下方的內腔6為傳動零件提供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可以有效防止縫紉過程中線頭、碎布條等雜質進入其中造成縫紉機卡死等現象,殼體5的上方機殼靠右側做出斜面的結構,一方面要保證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傳動零件,另一方面在安裝至縫紉機上時不發生與縫紉機其它部件幹涉,殼體5的底面4和側面1均加工成精度較高的平面,可以保證將殼體5安裝至縫紉機上時,其內部各零件之間具有足夠高的形狀和位置精度,以實現較高的縫紉精度。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