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人物司馬遷(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2023-06-15 16:55:01 2
提到司馬遷,幾乎無一不知無人不曉,一方面,他所編撰的《史記》一直深受歷史及古漢語學習者的推崇,就連大文豪魯迅都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讚美之。而另一方面,作為西漢的太史令,本是一介文官的他,卻慘遭漢武帝處以宮刑的處罰,餘生生活在周遭名流士的羞辱之中。
(司馬遷)
司馬遷所任職的太史令,只是一個埋頭案牘整理史料的閒職,為何漢武帝會遷怒於他,將他處以宮刑。而按照秦漢時期的律法,只需繳納一定數額的贖金,就能免除宮刑之辱,為何司馬遷卻沒有出錢免災,保住自己作為男人的尊嚴呢?
一、子承父業出任史官西漢景、武年間,司馬遷出生於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年幼時便在父親司馬談的教導下習文練字,十歲時對於《左傳》、《尚書》一類的史書,業已瞭然於胸,數年後父親遠到京城長安出任太史令一職,剛剛成人的司馬遷也按照父親的指示,雲遊天下遍訪歷史古蹟,以搜集遺聞古事。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東巡渤海後返京,在途經泰山時舉行封禪大典,作為當朝記事為史的太史令司馬談卻未能同行,這令他心中十分憤懣,沒多久便抑鬱成病,自感不久於世的他,立即將兒子司馬遷召回叫到床邊,語重心長地說:我死後,繼承太史之職的你,一定要繼續整理史料,編撰完整詳實的歷史,完成我尚未完成的遺願。
(司馬遷)
父親死後,司馬遷果然得以繼任太史令,工作之餘,他與年紀相仿的飛將軍李廣之孫李陵一見如故,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他看來,李陵頗有其祖父李廣之風採,是一個頗有國士之風的武將。
二、仗義執言慘遭宮刑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大舅哥李廣利,率3萬騎兵出擊祁連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為了牽制匈奴的增援,時任騎都尉的李陵主動請纓,帶五千步兵,襲擾匈奴草原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從而為李廣利的主力大軍全殲右賢王創造機會。
然而當李陵和匈奴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李廣利卻遲遲沒有發起進攻,致使匈奴集中全部兵力,將李陵所部團團包圍,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的李陵只得投降。
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勃然大怒,但他並沒有追究大舅哥貽誤戰機的責任,而是把一切責任推到了沒有為國捐軀的李陵身上,朝中大臣也多是附和,只有司馬遷表示:李陵在苦戰之下投降,實非本意,以後必然會臨戰反水,重回漢朝。
(漢將李陵)
司馬遷替李陵開脫的話,自然讓漢武帝更加惱怒,他下令將其下獄嚴辦,好在審訊的廷尉網開一面,最終只定了個對皇帝大不敬的「誣罔天子」罪名,按律當處宮刑。
而秦漢時期宮刑的贖金為金1斤4兩,合12500銅錢,這時如果能拿出這筆錢,自然就無需再受宮刑之苦了,但直到行刑前,司馬遷卻始終沒有交付這筆錢。
按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家貧難以自贖」的說法,他是因為沒錢才無奈受刑的,可從他前108年繼任太史令,到前99年下獄,前後達九年之久,太史令年俸600石,相當於5萬錢,只需不到三個月的工資就能交付贖金免刑,為何他卻拿不出來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不善於積蓄和理財,每年的俸祿到手後,總是借考究歷史之名到處遊山玩水,把錢花得精光,可即便如此,他的親戚好友為何又不伸出援手,幫他渡過難關呢?
(李陵碑遺址)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解釋道,自從做官後,只是一門心思宅在史館中整理史料,或是外出雲遊,幾乎斷絕了和親友的一切往來,再加上他是漢武帝點名要處罰的人,誰也不想因為幫助他受牽連惹上麻煩,所以就連借錢都不知向誰開口。
三、忍辱負重完成父願在古代的倫理觀念中,受宮刑之人是極度被人看不起的,司馬遷自然也視其為奇恥大辱,不僅「重為鄉黨戮笑」,還「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
而漢武帝猶不解恨,還將出獄後的司馬遷任命為原本由宦官擔任的中書令,時常伴侍在自己左右,這在外人看來位尊權燻的職務,卻令司馬遷時時生活在屈辱之中,飽受精神折磨的他,一度在自盡和編寫史書完成父親遺願之間掙扎。
在這種壓力之下,創作自然大受影響,直到公元前93年時,司馬遷寫《報任安書》時,《史記》都仍然沒有定稿,由此可見宮刑對於這部偉大史書的完成,並非如一些論點所言激發了他的創作動力,而是形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被處宮刑的司馬遷)
《史記》完成後,由於書中客觀真實地寫出了漢室皇權的更替內幕,擔心書稿被毀的司馬遷,便將正稿交給女兒保管,並告誡她熟記於胸,後來女兒嫁給了丞相楊敞,先後生下了楊忠和楊惲兩個兒子。
四、終遭迫害令人唏噓沒過多久,任安因為「戾太子事件」被捕,差人們在抄家時,發現了他的好友司馬遷寫給他的《報任安書》,由於信中司馬遷告訴對方,自己因正義執言遭受宮刑之苦,實乃奇恥大辱,之所以堅持活著,只是為了完成《史記》的編著。漢武帝看信後再次大怒,加上一夥奸臣在旁煽風點火,司馬遷又一次被下入大牢,沒多久便被折磨致死。
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司馬遷的妻子柳倩娘帶著兩個兒子逃回故鄉韓城的司馬家族,家族長輩們為避免株連九族,決定將司馬複姓拆為兩個姓氏,「司」字加一豎變為「同」姓,」馬」字加兩點改為「馮」姓。
(司馬遷的史書著作)
同時,變更姓氏後的司馬家族連夜啟程,一直逃到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才重建村落定居於此,村莊最早名為「續村」,意為「司馬家後續有人」,後又擔心官家生疑,於是改為徐村。
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從小在母親的影響下,同樣將史記熟讀並領悟其精髓,成年後的他被封為平通侯,當時正值漢宣帝時期,朝野上下風氣極正,於是楊惲便將母親珍藏的《史記》正稿獻了出來,這才使得這部偉大史著大白於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