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04:54:16 2
專利名稱: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摘鉤裝置,尤其是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
大型火力發電廠、車站、碼頭等對鐵路機車運輸煤炭及散裝物料大多採用翻車機卸車,牽引車是翻車機的輔助設備,即每輛車在進入翻車機前要由牽引車將車輛拉到指定位置,到位後將自動掛鈎聯接銷撥起,牽引車與車輛脫鉤,目前,撥銷這一作業過程是由人工利用槓桿作用來完成的,容易造成不完全摘鉤,給操作人員人身造成危害,發生安全事故。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當牽引車到達確定的位置即可方便地由電力拖動裝置將牽引車與車輛之間的自動掛鈎上的聯接銷拔起,達到牽引車與車輛脫鉤的目的。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在聯接銷的連杆上設置一個曲柄,在牽引車上設置電力拖動裝置,曲柄可被電力拖動裝置拖動,電力拖動裝置的電源線與牽引車底部的觸片相連,需摘鉤的部位鐵軌之間設有電源觸頭,當牽引車到達該位置,電源觸頭與牽引車底部觸片相接,實現送電,電力拖動裝置拖動曲柄,撥起聯接銷,將牽引車與運輸車輛摘鉤。
由於上述解決方案中採用了電源定置送電,自動掛鈎聯接銷通過曲柄由電力拖動裝置拉起的定置自動摘鉤裝置,可有效地節省勞動力,提高摘鉤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第四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在
圖1所示的結構示意圖中,牽引車1與運輸車輛2由自動掛鈎3聯接,聯接銷4與連杆5由軸聯接,曲柄6固定設置在連杆5上,電機7設置在牽引車1的上部,電機軸上的圈線盤上的繩索8與曲柄6相聯、電源觸頭9設置在摘鉤部位的鐵軌之間,牽引車1的底部設有電源觸片10通過導線與電機7相聯,當牽引車1到達摘鉤部位時,電源觸頭9由控制室送電,電源觸頭9與電源觸片10接觸,電機7轉動,通過繩索8拉動曲柄6,聯接銷4通過連杆5與曲柄6連動,實現摘鉤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按圖2所示的結構示意圖設計出另一種結構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電機7設置在牽引車1的尾部,電機軸上的齒輪與曲柄6上的齒條嚙合,電源觸頭9與電源觸片10接觸時,電機7轉動帶動曲柄6,聯接銷4通過連杆5與曲柄6連動,實現摘鉤的目的。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電機7設置在牽引車1的尾部,電機軸上的凸輪與曲柄6的端點接觸,電源觸頭9與電源觸片10接觸時,電機7轉動,凸輪的凸端頂起曲柄6,聯接銷4通過連杆5與曲柄6連動,實現摘鉤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也可以按圖4所示的結構示意圖設計出另一種結構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在牽引車的上部設置一臺制動電磁鐵11,電磁鐵11的牽引杆通過繩索8與曲柄6相聯,電源觸頭9與電源觸片10接觸時,制動電磁鐵11中的磁軛線圈產生磁性吸動牽引杆,曲柄6由繩索8牽動,聯接銷4通過連杆5與曲柄6連動,實現摘鉤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由設置在自動掛鈎聯接銷連杆上的曲柄和電力拖動裝置及電源觸頭,電源觸片組成,其特徵在於曲柄(6)與連杆(5)固定聯接,曲柄(6)由電力拖動裝置拖動,聯接銷(4)通過連杆(5)與曲柄(6)連動,電力拖動裝置的電源觸頭(9)設置在摘鉤部位的鐵軌之間,電源觸片(10)設置在牽引車(1)的底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力拖動裝置是由設置在牽引車(1)上的電機(7)通過裝在電機軸上的圈線盤由繩索(8)與曲柄(6)連接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力拖動裝置是由設置在牽引車(1)尾部的電機(7)通過裝在電機軸上的齒輪與曲柄(6)上的齒條嚙合構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力拖動裝置是由設置在牽引車尾部的電機(7)通過裝在電機軸上的凸輪與曲柄(6)的端點接觸構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其特徵在於電力拖動裝置是由設置在牽引車(1)上的制動電磁鐵(11)通過繩索(8)與曲柄(6)連接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牽引車定置摘鉤裝置,由電力拖動裝置和與自動掛鈎聯接銷相連的曲柄及設置在牽引車底部的電源觸片和設置在需摘鉤部位鐵軌之間的電源觸頭構成,其特點是當牽引車通過需摘鉤部位時,電源接通,電力拖動裝置拖動曲柄,自動掛鈎的聯接銷通過連杆與曲柄連動,達到定置自動拔銷摘鉤的目的,可以有效地解決由人工摘鉤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問題,同時還可節省勞動力,提高作業效率。
文檔編號B62D53/12GK2245019SQ9523164
公開日1997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1995年7月6日 優先權日1995年7月6日
發明者劉文儒, 韓松林 申請人:劉文儒, 韓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