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6 06:26:06 1
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目前整體結構式滑輪,僅因U形槽磨損,就需更換整個滑輪,造成很大的浪費。本發明包括輪緣和輪轂,所述的輪緣的外緣是U形槽,與鋼絲繩配合;所述的輪緣內側平面設有凹臺內孔,且凹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外側平面設有凸臺外緣,且凸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中間設有軸承孔,與滑動軸承配合;所述的輪緣與輪轂裝配時由凹、凸臺面配合後,用螺栓穿過凹、凸臺面的若干通孔,由螺母與螺栓擰緊,使輪緣與輪轂緊密聯接成為一體。本發明結構簡單,易於裝配。該裝配式滑輪結構,在U形槽磨損後無需更換整個滑輪,而只需更換輪緣,可降低起重機生產作業的維護成本,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滑輪結構,涉及一種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起重機各類滑輪結構一般為整體結構。鋼絲繩在滑輪外緣的U形槽內摩擦滑動。由於鋼絲繩摩擦滑動頻繁,滑輪外緣的U形槽易於磨損。U形槽磨損會改變鋼絲繩與U形槽的配合關係,使鋼絲繩加速磨損而失效,帶來安全隱患。因此,U形槽磨損到一定量後,就須更換滑輪。滑輪也成為起重機的易損件之一,需要定期檢查與更換。但對目前整體結構式滑輪,僅因U形槽磨損,就需更換整個滑輪,造成很大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
[0004]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包括輪緣和輪轂,所述的輪緣的外緣是U形槽,與鋼絲繩配合;所述的輪緣內側平面設有凹臺內孔,且凹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外側平面設有凸臺外緣,且凸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中間設有軸承孔,與滑動軸承配合;所述的輪緣與輪轂裝配時由凹、凸臺面配合後,用螺栓穿過凹、凸臺面的若干通孔,由螺母與螺栓擰緊,使輪緣與輪轂緊密聯接成為一體。
[0005]本發明的裝配式滑輪結構,結構簡單,易於裝配。該裝配式滑輪結構,在U形槽磨損後無需更換整個滑輪,而只需更換輪緣,可降低起重機生產作業的維護成本,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本發明的裝配式滑輪結構,由於輪緣與輪轂採用了凸臺平面配合,增大了輪轂和輪緣之間的接觸面積,安全可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發明的裝配式滑輪結構整體示意圖。
[0007]圖2為本發明的裝配式起重機滑輪輪緣結構示意圖。
[0008]圖3為本發明的裝配式起重機滑輪輪轂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0]圖1、圖2及圖3示出了本發明提供的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示意圖,為了便於說明,圖中僅給出了與本發明相關的部分。
[0011]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的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設有輪緣I和輪轂2。如圖2所示,所述的輪緣I的外緣是U形槽1-1,與鋼絲繩配合;所述的輪緣內側平面設有凹臺內孔1-2,且凹臺面內設有6個通孔1-3 ;如圖3所示,所述的輪轂2外側平面設有凸臺外緣2-1,且凸臺面內設有6個通孔2-2 ;所述的輪轂2中間設有軸承孔2-3,與滑動軸承配合。如圖I所示,所述的輪緣I與輪轂2裝配時由凹、凸臺面配合後,用6個螺栓3穿過各自凹、凸臺的6個通孔,由6個螺母4與螺栓3分別擰緊,使輪緣與輪轂緊密聯接成為一體。
[0012]本發明提供的輪緣與輪轂裝配式滑輪結構,當輪緣外緣與鋼絲繩配合的U形槽磨損到一定量影響到起重機效率與安全時,只需將輪緣更換,輪轂仍可繼續安全使用。在起重機作業維護中,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0013]本發明提供的輪緣與輪轂裝配式滑輪結構中,輪緣與輪轂採用了凹、凸臺面配合結構形式,降低了輪緣與輪轂配合的精度要求,擴大了配合接觸面積,有利於動力傳遞。
[0014]對於滑輪結構,滑輪外緣主要性能要求是耐磨,內緣主要性能要求是高強度,整體式結構對於這兩項性能要求難以兼顧。本發明提供的輪緣與輪轂裝配式滑輪結構,則可對外側輪緣與內側輪轂採用不同的材料,以滿足滑輪外、內緣性能要求的不同。
[0015]本發明提供的輪緣與輪轂裝配式滑輪結構,適用於起重機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及導向滑輪等各類滑輪機構。
【權利要求】
1.裝配式起重機滑輪結構,包括輪緣和輪轂,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輪緣的外緣是U形槽,與鋼絲繩配合;所述的輪緣內側平面設有凹臺內孔,且凹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外側平面設有凸臺外緣,且凸臺面內設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輪轂中間設有軸承孔,與滑動軸承配合;所述的輪緣與輪轂裝配時由凹、凸臺面配合後,用螺栓穿過凹、凸臺面的若干通孔,由螺母與螺栓擰緊,使輪緣與輪轂緊密聯接成為一體。
【文檔編號】B66D3/04GK103950856SQ201410132675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日
【發明者】張巨勇, 李蓉, 陳一舉, 朱加爐, 周重友 申請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