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0部小眾電影(微刊這部有良心的電影讓你美到哭)
2023-06-25 17:27:47 1
用 微刊 APP 看天下
收藏分享全球你熱愛的好內容
微刊君 |李莎
2014年,由愛爾蘭Cartoon Saloon公司製作,比利時、丹麥、法國、盧森堡等多家工作室聯合投拍的動畫電影《海洋之歌》在歐洲上映,這部改編自愛爾蘭民間神話,採用全手繪製作的影片,自上映後獲得了觀眾和影評人的極高的讚譽,先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安妮獎多項提名,並榮獲第18屆上海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
今年8月,這部被媒體盛讚為「史上最美的動畫」終於在院線上和中國觀眾見面了,這部零差評動畫電影,在這個令人絕望的暑期檔,堪稱一道清流,拯救了可憐的中國觀眾。
2006年,正在製作自己的首部動畫電影《凱爾經的秘密》的愛爾蘭動畫導演湯姆·摩爾帶著10歲的兒子到愛爾蘭西海岸度假。然而在那裡,摩爾沒有看到記憶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反,遍布海灘的海豹屍體,令他目瞪口呆。當地人告訴他因為近年來魚群萎縮,致使產量不斷下降,漁夫由此開始屠殺捕食魚類的海豹。在摩爾看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日益疏遠,很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成了吸引遊客的噱頭。」
摩爾口中的古老神話正是以海豹為主角的。在愛爾蘭、蘇格蘭和法羅群島,海豹精靈一直是民間傳說中的神話生物。傳說中的海豹精靈總是會褪下海豹皮,幻化成人形與人類相遇,甚至成為人類的伴侶。然而這種伴侶關係很難長久,海豹精靈最終還是會穿回海豹皮回到大海中去。摩爾認為「失去」是這個故事的主題,「失去家人能為故事提供強大的內核,還有失落的古老語言,失落的歌謠都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神話傳說的喚回,這兩個想法相互碰撞,成為《海洋之歌》最初的創作靈感。從影片創意的產生到影片製作的完成,歷經了整整7年。
神話不神
「我並不了解愛爾蘭神話,但我想我看懂了這個故事,並為此深深感動。」學習戲文專業的小董,在看過《海洋之歌》後,連發27條朋友圈,以示對這部影片的讚賞與尊重。「這是一個關於失去和尋回的電影,海豹女布朗娜離開丈夫和子女,回到大海中去;哥哥小本失去了對妹妹的愛,卻在奇幻的旅途中找回了愛的能力;妹妹雪兒因為失去了自己的海豹皮而奄奄一息,在彌留之際重新找回,又在即將失去父親和哥哥,奔向大海的時候,選擇留下……」他對記者講述起自己對《海洋之歌》故事構架的理解,「也許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離我們很遠,但我想這絲毫不會影響中國觀眾的欣賞,它所傳達的關於追尋愛與自由的話題是世界通行的。」
然而最初想要不斷強調「失去」主題的摩爾,隨著影片製作的深入,逐漸改變了自己對於影片的表述方式,「我們想弱化說教的成分,不去刻意強調民間傳說的流失,而是把故事重心放在更加普世的情感牽絆上,那份父母去世、或者失去自己所愛的人之後體會到的強烈衝擊。」摩爾說。於是他在原本十分嚴肅甚至沉重的主題中融入了許多活潑輕鬆的元素。
2009年,《海洋之歌》曝光了首款預告片,無論是音樂還是畫面,此版預告片都呈現出相當俏皮的風格:伴隨著節奏明快的配樂,布朗娜帶著女兒從人形變回海豹模樣,在海洋中徜徉嬉戲。然而這段情節最後並沒有在成片中出現,觀眾最後看到的影片基調也並不像預告片那樣輕鬆活潑,反而顯得既舒緩又哀傷,「我希望《海洋之歌》的情感基調更厚重些,我想做一部介於《龍貓》與《外星人E.T.》之間的電影。」摩爾這樣解釋自己對於影片基調進行調整的原因。
以《龍貓》來類比的摩爾絲毫不掩飾對於宮崎駿的崇敬之情。許多人認為《海洋之歌》與宮崎駿以及吉卜力的動畫風格頗為接近,特別是2013年上映的吉卜力作品《輝夜姬物語》(影片改編自日本的神話故事《竹取物語》,講述了在竹子中誕生的輝夜姬在伐竹翁夫婦養育下成長,最後回到月宮中的故事。),與《海洋之歌》在故事架構上有著諸多神似之處,摩爾本人也對此表示驚訝,「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日本還有那段傳說。它讓我聯想到約瑟夫·坎貝爾的著作,他對神秘學和人類學很有研究。他曾經說過,地球上每個文明在神話上都有相通的元素。《輝夜姬物語》讓我對《海洋之歌》講述的故事更有信心了。」摩爾在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道。
愛爾蘭範兒
雖然在敘事手法上與「宮崎駿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取材、取景皆來自愛爾蘭的《海洋之歌》依然是一部有著純正「愛爾蘭範兒」的電影。摩爾本想將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定在1987年,因為80年代正是他在愛爾蘭度過的童年時光。不過時代的烙印在影片中凸顯得並不明顯,許多觀眾看過電影後都認為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模糊不明。摩爾認為,這本身也是「愛爾蘭範兒」的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愛爾蘭鄉間風景本身具有那種脫離時代,不隨時間變遷的永恆氣質,還有主要角色也沒有用很多高科技的生活裝備,我估計很多觀眾都沒有意識到現代生活出現在電影裡了。」
《海洋之歌》在開篇引用了著名的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被偷走的孩子》,為影片奠定了浪漫哀傷的基調。「我選擇葉芝的詩,是因為他在用自己的作品來保存愛爾蘭的神話傳說,他想保護這些祖輩的故事,讓它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也是我希望借《海洋之歌》做到的事。」摩爾說。影片末尾,雪兒分別用英語和蓋爾語(蘇格蘭和愛爾蘭地區使用的一種民族語言)吟唱起民謠,「我希望給觀眾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感覺,而不是隨便挑一首現代歌曲,我們認為用蓋爾語唱出來能增強這種感覺。」這樣的安排同樣出於導演對於民族性與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正是由於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才使得各個國家的動畫形成了各自的風格。中國的水墨動畫、好萊塢的特效大片以及歐洲的藝術動畫電影都是如此。」大侃認為所謂的區別於他人的獨特之處應該是在自己的文化體系之內建立起來的。《海洋之歌》的成功離不開對各種愛爾蘭文化元素的巧妙運用。
衝破CG時代
1995年,第一部完全由電腦製作的《玩具總動員》橫空出世,成為動畫發展歷史上的一大轉折點,在此後的二十年間,CG動畫(又稱計算機動畫,是藉助計算機來製作的動畫)不斷發展壯大,儼然成為了動畫電影的主流。近年來,CG特效是否夠炫幾乎成為了評價一部動畫電影好壞的標準之一。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海洋之歌》反其道而行之,逐幀手繪,用了7年的時間完成製作。
「我覺得手繪動畫具有那種永恆的品質。我們今天再去看迪士尼的《小鹿斑比》,還有早期吉卜力動畫,它們依然非常新穎,毫無陳舊之感。」摩爾這樣解釋自己堅持手繪的原因。在他看來,所謂的特效科技是隨著時代的推進而不斷更新的,今天令人目眩的特效,到了明天也許就會過時。而手繪卻可以衝破時間的限制,成為常看常新的經典。
《海洋之歌》使用TVPAINT軟體(2D動畫專業軟體)進行繪製,動畫師融合了浮世繪、工筆、水墨等多種繪畫技法,並運用了黃金分割、對稱構圖和大量的古老象徵符號,力圖讓畫風既豐富多樣又和諧統一。而片中無處不在的愛爾蘭裝飾藝更讓人設和背景的欣賞價值達到極高的水準。
「驚人的幾何之美、符號之美,幀幀是畫。」「不僅故事完成的好,而且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真是極致般的視聽享受。」「這是我有生以來看過的最美的動畫」……《海洋之歌》上映以來,收到了幾乎一邊倒的好評,有人說這是「CG時代」下傳統手繪動畫的一次完美反擊,也是一次讓動畫回歸本真的實踐,而這恰好又與影片想傳達的關於「失去與回歸」的主題相統一。
全文詳見《Vista看天下》第358期
「微刊」閱讀平臺由 Vista 看天下出品
速度下載「微刊 APP」體驗個性閱讀
長按上方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