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結構改良的製作方法
2023-06-25 21:21:06 2
專利名稱:座椅結構改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座椅結構改良,該座椅結構改良是由椅背杆與 座部下方支撐管之間設有復位器及套件,當使用者往後仰時,椅背可以做 一定角度的後仰,當使用者停止施壓時,可以自動復位至原始位置,並協 助使用者起身,由該復位器的動作使椅背達到復位的效果,為一種能使椅 背復位的"座椅結構改良"。
背景技術:
在現今社會中,各種職業的間接人員與服務人員比例不斷攀升,這些 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幾乎都在辦公室的座椅上度過,由於長時間坐立,座 椅舒適與否、坐姿正確與否跟長時間產生的疲勞都會逐漸累積,迸而影響 工作人員工作狀態與情緒,因此, 一個良好解能紓緩疲勞的座椅實為重要。
圖9所示所示,為目前市面上常見座椅形式, 一椅腳8 0上方有一底 盤8 1 ,底盤8 1上方為座墊8 2 ,底盤8 1後方有一背杆8 3 ,背杆8 3連接一椅背8 4,背杆8 3上下兩端方別鎖接於椅背8 4與底盤8 1 , 背杆8 3作為支撐椅背8 4之用,其背杆8 3與椅背8 4結合方式為銷 接,使椅背8 4在支持分散腰部受力的時,亦可由銷接處做小幅度偏轉,
存有一定活動角度的裕度,可以讓使用者在正確坐姿下,腰部牴觸於椅背 8 4,使腰部受力減少,以便能以輕鬆的狀態持續坐姿。
上述已知的座椅結構,可以提供人體端坐時的支撐,但其椅背8 4小 幅度偏轉角度過小,使用者在其上時,背部無法後仰,椅背8 4限制背部 的活動角度,使用者在想放鬆時,後仰動作會受椅背S 4阻擋,不能將身 體完全放鬆以緩解累積的疲勞感,並且需要使用者坐在最底部方能協助支 撐腰部受力。
本實用新型人有鑑於此,乃思及創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經驗加以設 計,經多方探討並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
欲解決的技術問題點
已知座椅背杆,如圖9所示,為已知座椅形式,椅背雖可支撐腰部,
協助分散與傳遞力量,卻僅能做小角度變化,同時會限制人體後仰角度, 使用者長時間坐於座椅的上,當使用者身體疲勞時,使用者在放鬆時無法 後仰,需要使用者坐在最底部方能協助支撐腰部受力,會因此產生被限制 的拘束感,不能將身體完全放鬆以緩解累積的疲勞感,而讓其更加感到不 適,如何增使人體能完全伸展,以減緩疲勞,讓使用者得以持續最佳狀態, 此乃欲解決的技術問題點。
解決問題的技術特點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椅背復位結構改良,其主要是於椅背背杆與座 部下方的支撐管之間設有復位器及套件,該復位器一端設有背杆結合端,
組設於椅背背杆,另端設有套件結合座端,組設於套件結合座,座部下方 設有一套件,套件側邊設有一套件結合座,套件是組設於座部下方的支撐 管,由該復位器的動作使椅背達到復位的效果。
其中,該復位器為液壓、氣壓或彈性元件設置。
其中,該套件為一套筒,套筒是套合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上。
其中,該套件與底座為一體設置。
其中,該套件為一鎖固件,且該鎖固件穿設套件而迫緊於座部下方的 支撐管。
其中,該套件為固定件與活動件以軸接方式相接組成,並以螺鎖、快 拆或卡合方式固定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
其中,復位器的背杆結合部設有一穿孔, 一橫杆貫穿背杆結合部,由 橫杆組設於椅背杆。
其中,椅背杆可為兩側杆與一橫杆所組成,復位器的背杆結合部與該 橫杆結合。
其中,椅背杆為一H型背杆,復位器的背杆結合部與該H型背杆中間 橫杆結合而成。
使用者坐於座椅上背部未向後壓,椅背可以協助支撐身體重量,避免 使用者長時間坐於座椅上容易疲勞,亦可減少腰部受力,減少職業傷害, 使用者肌肉疲勞時,可將身體向後壓,椅背與椅背背杆受身體推擠而向後 轉動,迫使復位器產生壓縮變形,當椅背背杆傾斜至一定角度,即可由上 半身的重量,使復位器持續保持在壓縮狀態,而讓身體自然後仰完全放鬆 身體,當要起身時,因為復位器壓縮蓄力,所以可較輕鬆挺直上半身,並
同時將椅背恢復至原先位置。 對照先前技術的功效
(一)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椅背復位結構改良,其結構可使椅背在 使用者背部後仰時,向後轉動一定角度,讓使用者後仰時,其背部能完全 貼合於椅背上,由身體重量壓縮復位器,讓使用者身體能做大幅度且放鬆 的伸展動作。
(二)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椅背復位結構改良,其使用者背部結束 後仰背部離開椅背時,復位器可協助使用者起身,並減少使用者所需耗用 的力量。
(三)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椅背復位結構改良,其使用者背部結束 後仰背部離開椅背時,復位器可立即將椅背回復其原先位置,己使椅背能 繼續提供後腰部支撐。
為使審査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與認識,以下請配合附圖詳述如後,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側視動作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側視圖。
圖7 - 1是本實用新型圖7的A-A剖面。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座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側視圖。
圖8 - 1是本實用新型圖8的B-B剖面。
圖9是已知的座椅結構側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本實用新型部份
椅背…i o
椅背杆…2 0 復位器結合部…2 1 側杆…2 2 座部端…211 橫杆…2 3 座部…3 0 結合端…31 支撐管…4 0 腳座…5 0 復位器…6 0 背杆結合部…6 1 穿孔…6 1 1 套件結合部…6 2 套件…7 0結合座…71
鎖固件…7 2 固定件…7 3 活動件…7 4 椅腳…8 0 底盤…8 1 座墊…8 2 背杆…8 3 椅背…8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先請由圖1與圖2所示觀之,其座椅結構改良是包括有椅背l 0 、椅背杆2 0 、座部3 0 、支撐管4 0及腳座5 0等構件,其中椅背1 0連結椅背杆2 0上端,椅背杆2 0下端組設於座部3 0 ,座部3 0下方 連結支撐管4 0,支撐管4 0下端連結腳座5 0,其主要特徵在於椅背 杆2 0與座部3 0下方支撐管4 0之間設有復位器6 0及套件7 0 ,椅背 杆2 0上設有復位器結合部2 1,組設有復位器6 0,其中該復位器6 0 可為液壓、氣壓或彈性元件設置者,復位器6 0 —端設有背杆結合部6 1 , 組設於椅背杆2 0上,復位器6 0另端設有套件結合部6 2,座部3 0下 方設有一套件7 0,其中該套件7 Q可為一套筒(如圖2所示),套件7 0側邊設有一結合座7 1 ,組設於復位器6 Q的套件結合部6 2 ,套件7 0是組設於座部3 0下方的支撐管4 Q ,並由該復位器6 Q的動作使椅背
1o達到復位的效果。
當本實用新型於實際使用時,如圖3所示,當椅背l 0整體後仰,椅
背杆2 0在受力大於復位器6 O的彈力,並壓迫復位器6 0,使復位器6 O壓縮蓄力,當座椅的椅背lO傾斜至一定角度,即可由上半身的重量, 使復位器6 O持續保持在壓縮狀態,而讓身體自然後仰完全放鬆身體,復 位器6 O變形至一定程度,則會限制椅背杆2 O繼續後仰,使椅背l 0有
適當的支撐力,以便協助使用者將腰部受力分散,避免使用者容易腰部疲 勞;要起身時,其椅背1 0在未受力或所受的力小於復位器6 0的彈力下, 復位器6 Q會將椅背l O往上推,因為復位器6 O壓縮蓄力,所以可較輕 松挺直上半身,並同時將椅背l O恢復至原先位置,避免使用者因姿勢不 易用力而不易起身。
又請配合參閱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座 椅結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椅背杆可為兩側杆與一橫杆所組成或為一H型 背杆,椅背杆2 0是由兩側杆2 2與一橫杆2 3接合而成,兩側杆2 2上 端接設於椅背1 0上,側杆2 2下方為座部端2 2 1,橫杆2 3連接於兩 側杆2 2之間偏下方處,椅背杆2 0的座部端2 1 l與座部3 O的結合端
3 l樞接,支撐管4 0上端連結座部3 0,下端連結腳座5 0,其中椅背 杆2 0與座部3 0下方支撐管4 0之間設有復位器6 0及套件7 0 ,該復 位器6 0 —端設有背杆結合部6 1 ,背杆結合部6 1設有一穿孔6 1 1供 橫杆2 3貫穿,使復位器6 0的背杆結合部6 l連結於椅背杆2 0,復位 器6 0另端設有套件結合部6 2 ,座部3 0下方設有一套件7 0,套件7
0側邊設有一結合座7 1 ,組設於復位器6 0的套件結合部6 2 ,套件7
0是組設於座部3 0下方的支撐管4 0 ,又該套件7 0可與座部3 0為一 體設置(如圖6所示)或為一鎖固件7 2穿設(如圖7所示),該鎖固件 7 2是可穿置套件7 0而迫緊於座部3 0下方的支撐管4 0,也可為一固 定件7 3與一活動件7 4以軸接方式相接組成(如圖8所示),並以螺鎖、 快拆或卡合等方式固定於座部3 0下方的支撐管4 0。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確實已達突破性的結構設計,而具有改良的創 作內容,同時又能夠達到產業上的利用性與進步性,且本實用新型未見於 任何刊物,亦具新穎性,當符合專利法相關法條的規定,故依法提出新型 專利申請。
唯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少數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 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範圍;即凡是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均 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涵蓋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座椅結構改良,其座椅包括有椅背、椅背杆、座部、支撐管、腳座所組成,椅背杆上端連結椅背,下端連結於座部,支撐管上端連結座部,下端連結腳座,其特徵在於,於椅背杆與座部下方支撐管之間設有復位器及套件,該復位器一端設有背杆結合部,組設於椅背杆,復位器另端設有套件結合部,座部下方設有一套件,套件設有一結合座,組設於復位器的套件結合部,套件是組設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
2、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復位器為液壓、氣壓或彈性元件設置。
3、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套 件為一套筒,套筒是套合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上。
4、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套 件與底座為一體設置。
5、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套 件為一鎖固件,且該鎖固件穿設套件而迫緊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
6、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該套 件為固定件與活動件以軸接方式相接組成,並以螺鎖、快拆或卡合方式固 定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
7、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復位 器的背杆結合部設有一穿孔, 一橫杆貫穿背杆結合部,由橫杆組設於椅背
8、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椅背 杆可為兩側杆與一橫杆所組成,復位器的背杆結合部與該橫杆結合。
9、 依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結構改良,其特徵在於,其中,椅背 杆為一 H型背杆,復位器的背杆結合部與該H型背杆中間橫杆結合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座椅結構改良,包括有椅背、椅背杆、座部、支撐管及腳座,其主要在於椅背杆與座部下方支撐管之間設有復位器及套件,該復位器一端組設於椅背杆,座部下方設有一套件,套件設有一結合座,組設於復位器的套件結合部,套件是組設於座部下方的支撐管,當椅背受到往後壓的力量,該椅背杆會擠壓復位器,並使復位器受到一壓縮的力量,當椅背往後壓的力量消失,並由該壓縮的力量,使復位器恢復至初時的狀態,由該復位器的動作使椅背達到復位的效果。
文檔編號A47C7/40GK201175133SQ20082000350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7日
發明者黃智暘 申請人:勝家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