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電影中經典對白(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
2023-06-09 17:59:37 2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關於青春的史詩,是關於青春最詩意的一首讚歌。所以影片中必須要有夏洛、馬小軍、郝淑雯、羊群這樣充滿理想主義又歡騰熱烈的年輕人。
那麼當這些不同時代的人穿梭其中的時候,我們是否會驚嘆於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同樣有著近乎瘋狂的「小九九」。影片中沒有失去歡騰熱烈,也不存在青春躁動和情感悲情。影片中夏洛是一個下到小石廠,上到城市中的底層勞工,沒有經歷女友分手、訂婚。或許在另一個時代,他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貴公子,而這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實現。
電影之所以看起來悲情,是因為它悲劇的氛圍過於緊湊。人物的悲劇已經不夠悲情,我們更應該接受的是生活悲情的現實。他們都渴望擁有一份認同感和價值感,影片中的郝淑雯處處關心著她的國家民族。活躍在現實世界的夏洛深知事業和家庭是一個人成功的兩個首要因素,他渴望通過努力打拼掙錢來給他的親情、愛情、友情一個交代。
一個拼搏的和諧家庭可以讓他熱情充沛的追求夢想。所以在我看來電影中的郝淑雯選擇服刑釋放離開,絕不是矛盾或者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妥協的結果。影片表達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下人們追求夢想的沸騰,更是中國精神的有力沉澱。向另一個時代的悲壯者致敬。
耳目一新的搖鏡頭
影片的開頭,從天空的畫面開始,鏡頭緩緩向下搖。伴隨著樂曲《毛主席,革命戰士祝你萬壽無疆》的聲音響起,毛主席的雕像徐徐展現在觀眾的眼前,暗示了故事發生的大環境——文化大革命。這樣的一個開頭,令觀眾耳目一新,可以說一開始的這個鏡頭就已經奠定了該影片成為經典的基石。
巧妙的長鏡頭轉場
影片中在由幼年馬小軍過渡到少年馬小軍,利用了一個巧妙的長鏡頭轉場。幼年的馬小軍和好哥們逃離學校,成為青春時期的反叛男孩,將書包當作遊戲的工具,在遊戲中,馬小軍將書包往空中上拋。一個長鏡頭刻畫書包在空中由升到落,隨著書包的下落以及書包中書本的飛舞,當落入馬小軍手中之時,此時的馬小軍已經是少年馬小軍。以一個長鏡頭剪輯實現了從幼年馬小軍到少年馬小軍的自然過渡,這樣的一個轉場十分巧妙。類似的轉場方式在電影《天堂的顏色》利用一片羽毛的升落來表現時間流逝從而推進情節的橋段中也有所呈現。
意味深長的越軸鏡頭
在影片即將接近尾聲之時,此時泳池再次出現,而這一次是在馬小軍強暴米蘭未遂,與米蘭的關係徹底破裂,而曾經的好哥們也漸漸與他遠離,將他孤立後出現的。因此,記憶中的這一段時光是憂鬱的,哀傷的,選用藍色的泳池是十分符合以及貼切的。
這一段的鏡頭拍攝馬小軍不斷從梯子上向上爬,終於在到達跳水臺時奮力一躍,落入水中。少年的他以為這樣的一躍或許就可以挽回失落的友誼。導演也在這一幕給了一個迷惑性的鏡頭,夥伴們看似伸出手想要拉起落水的馬小軍,觀眾也以為也許因為這一跳他們終於冰釋前嫌。然而當畫面一轉,那些伸出的雙手收了回去,取而代之的則是不斷地用腳將馬小軍剛剛想要露出水面地頭踩回水中。
馬小軍在水中痛苦地掙扎著,面對著孤立的無力感,想要抓住友誼卻再也無法的痛苦在那一場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最後,畫面只剩下馬小軍孤身一人漂浮在了空曠的水池之上,再加上背景音樂的渲染更加讓觀眾感受到了與馬小軍一樣的面對孤立面對排斥的無助與哀傷。而兩個跳躍畫面的拼接,產生了得越軸鏡頭,是少年馬小軍象徵性的死亡。它代表著少年馬小軍的成長,他明白已經無法用曾經的方式再融入集體中,空曠的水池只剩他一人,他終於在此刻體會到了成長並且對成長充滿了茫然與哀傷。同時,它也代表著少年馬小軍的死亡,暗示著中年馬小軍即將出場。
《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徐徐響起,馬小軍在跳水臺的縱身一躍,在水中的無助掙扎,眾人的鄙夷和腳踩,是馬小軍破碎的青春,亦是每一個人成長必經的痛苦。以後的成人世界,不再會有青春時期那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有你死我活的鬥爭,這是成人世界裡的生存法則,是社會的無形枷鎖。改革開放後,再次相聚的少年們是身著西裝革履的成人,告別青春的成人世界,離陽光燦爛的日子越來越遠。
成長的痛苦如同一塊燒紅的烙鐵,在我們青春稚嫩的肌膚上烙下無法磨滅的印跡。但正如影片的鏡頭語言告訴我們的那樣,生命的旅途中,我們會錯過很多人很多事,與青春漸行漸遠的我們再也無法回歸往日陽光燦爛的日子。所以我們能做的,應當做的也只有珍惜每一個存在的今天,理性的埋葬昨天,坦然地迎接明天,就像馬小軍的縱身一躍割裂了和過去的聯繫,那些阻攔的手腳成為成長的動力。在孤單和無助中,我們不再軟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我們終將成長。這是為了生存,也為了一個人活著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