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4:02:11 2
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包括基板、導電層和電極引線;所述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所述頂板至少一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所述導電層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在所述頂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相互間隔且設置在所述側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與所述導電圖案電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觸控元件的電極引線不貼合於透明面板上,不佔用透明面板的透光顯示區,也不用額外在引線區形成遮光油墨,因此可以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和大屏化,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
【背景技術】
[0002]觸控螢幕是可接收觸摸等輸入信號的感應式裝置。當接觸屏幕上的圖形按鈕時,觸摸幕上的觸覺反饋系統可根據預先編程的程序驅動各種連結裝置,可用以取代機械式的按鈕面板,並藉由液晶顯示畫面製造出生動的影音效果。觸控螢幕賦予了信息交互嶄新的面貌,是極富吸引力的全新信息交互設備。
[0003]目前,觸控屏已經廣泛用於各種電子裝置中,如相機、手機和MP4等電子裝置,觸控螢幕的觸控元件主要用於結合電子裝置的顯示屏進行圖形觸控操作。
[0004]現有的觸控元件包括面板玻璃及貼合於面板玻璃上的透明導電體,透明導電體包括基片及設於該基片上的導電層,導電層包括位於基片中部的透明導電圖案及位於基片邊緣的引線,引線與導電圖案電性導通,用於傳輸電信號。基片上導電圖案所在的位置構成感應區,感應區為透光區域,用於正對顯示屏。基片上引線所在的區域構成引線區,為了美觀,引線區均設有遮光油墨以遮蔽引線,因此,所述引線區為不透光區域,當通明導電體貼合於面板玻璃時,感應區與引線區均整體貼合於面板玻璃上。
[0005]現有的觸控元件中,由於引線區為不透光區域,且貼合在面板玻璃上,因此,引線區在面板玻璃上形成較寬的不透光區,佔用了面板玻璃的透光區域,導致電子裝置的邊框較寬、體積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用於解決現有技術中觸控元件的引線區佔用面板玻璃的透光區域的技術缺陷。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觸控元件,包括:基板、導電層和電極引線;所述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所述頂板至少一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
[0008]所述導電層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在所述頂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相互間隔且設置在所述側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與所述導電圖案電連接。
[0009]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圖案包括位於所述頂板表面的感應部及位於所述側板表面的連接部,所述電極引線與所述連接部電連接。
[0010]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側板的數量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所述頂板的兩側;
[0011 ] 所述電極弓I線分別設置在兩個所述側板的表面。
[0012]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兩個所述側板均垂直於所述頂板。
[0013]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兩個所述側板為弧形板結構。
[0014]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一個所述側板垂直於所述頂板,另一個所述側板為弧形板結構。
[0015]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外側表面。
[0016]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內側表面。
[0017]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層包括第一導電層和第二導電層;所述第一導電層和所述第二導電層均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
[0018]所述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的外側表面;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的內側表面。
[0019]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透明半導體氧化物鍍層。
[0020]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圖案為ITO導電圖案。
[0021]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
[0022]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基板的表面設置有壓印膠層;
[0023]所述壓印膠層上形成有網格凹槽,所述金屬網格容設於所述網格凹槽內。
[0024]如上所述的觸控元件,優選地,所述金屬網格由相互交叉的金屬導電絲線構成;所述金屬導電絲線的線徑小於5um ;所述金屬網格的通光率大於90%。
[002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觸控元件,包括透明面板和貼設在所述透明面板上的觸控元件,所述觸控元件採用上述各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所述觸控元件的基板的頂板與所述透明面板貼合。
[002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觸控元件和觸控螢幕,由於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頂板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可以將電極引線設置在側板的表面,當該觸控元件用於觸控屏的電子裝置時,該觸控元件的電極引線不貼合於透明面板上,不佔用透明面板的透光顯示區,也不用額外在引線區形成遮光油墨,因此可以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和大屏化,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
[0028]圖2為圖1所示觸控元件的立體圖;
[0029]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
[0030]圖4為圖3所示的觸控元件的立體圖;
[0031]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
[0032]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觸控元件中的基板的截面剖視圖;
[0033]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觸控元件中的基板的截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圖2為圖1所示觸控元件的立體圖。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
[0035]包括基板1、導電層2和電極引線3 ;基板I包括頂板11和設置於頂板11至少一側邊上且向頂板11 一側面延伸的側板12。
[0036]導電層2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導電圖案,且導電圖案至少設置在頂板11的表面,電極引線3相互間隔且且設置在側板12的表面;電極引線3與導電圖案電連接。其中,所述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在頂板11的表面是指導電圖案可以僅設置在頂板11的表面上,還可以同時設置在頂板11以及側板12的表面上。本實用新型以下各實施例僅以導電圖案同時設置在頂板11以及側板12的表面上為例進行介紹說明,但並不代表局限於此。
[0037]基板I的材料可以是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光學透明材料中的一種。基板I的厚度可以為
0.02mm-1.2mm,其中,優選為 0.0Smm-Q.5mm。
[0038]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側板12的數量可以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頂板11的兩側,兩個側板12均垂直於頂板11,形成的基板I的截面為U形。電極引線3可以分別設置在兩個側板12的表面,電極引線3可以設置在側板的內表面。導電層2的導電圖案可以設置於頂板11和側板12的內側表面,當然也可以僅設置於頂板11的內側表面。
[0039]導電層的導電圖案可以為ITO(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s,簡稱IT0)導電圖案。導電圖案也可以為MoAIMo (鑰鋁鑰)導電圖案。由於ITO導電圖案的ITO材料抗壓不抗拉,因此,本實施例中,可以將導電層2設於頂板11和側板12的內偵彳,可以防止導電層2導電圖案龜裂。
[0040]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用於製造電子設備的觸控螢幕時,電極引線3用於將導電層2與電子設備的控制器電連接,從而使控制器檢測到觸控螢幕上的觸控操作。
[0041]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由於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頂板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可以將電極引線設置在側板的表面,當該觸控元件用於觸控屏的電子裝置時,該觸控元件的電極引線不貼合於透明面板上,不佔用透明面板的透光顯示區,也不用額外在引線區形成遮光油墨,因此可以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和大屏化,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0042]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圖4為圖3所示的觸控元件的立體圖。如圖3和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與上一實施例的觸控元件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導電層2的導電圖案設置於頂板11和側板12的外側表面,當然也可以僅設置於頂板11的外側表面。
[0043]導電層2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金屬網格可以採用金、銀、銅、鋁、錳、鑰或鋅中的至少一種材料製成的金屬導電絲線製成。金屬導電絲線的線徑小於5um;金屬網格的通光率大於90%。金屬網格的材料具有較佳的撓性,因此,基板I的側板12的彎折方向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可以選擇不同的側板12彎折角度。
[0044]具體地,金屬網格結構可以為矩形、菱形或平行多邊形等網格,金屬網格結構也可以為曲邊四邊形,曲邊四邊形為具有四條曲邊,相對的兩條曲邊具有相同的形狀及曲線走向。另外,金屬網格結構也可以為其他不規則的網格結構。
[0045]另外,本實施例中,基板I的外側表面上設置有壓印膠層4 ;壓印膠層4上形成有網格凹槽,導電層2的金屬網格容設於網格凹槽內。導電層的金屬網格形狀與網格凹槽的形狀相匹配。壓印膠層4可以為通明絕緣膠(0CA),壓印膠層4的材料也可以為光固膠或熱固膠等。網格凹槽可以通過壓印模具形成於壓印膠層4上,可以根據導電層的金屬網格形狀結構要求,壓印出與金屬網格相適應的網格凹槽。在網格凹槽中形成導電層的金屬網格時,可以通過刮塗技術在網格凹槽中填充納米銀墨水,在150攝氏度條件下燒結,使納米銀墨水中的銀單質燒結成導電線。網格凹槽可以通過壓印模具成型,導電層2的金屬網格可以不必進行蝕刻成形,能夠簡化製造工藝,提高觸控元件的成品率。
[0046]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由於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頂板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可以將電極引線設置在側板的表面,當該觸控元件用於觸控屏的電子裝置時,該觸控元件的電極引線不貼合於透明面板上,不佔用透明面板的透光顯示區,也不用額外在引線區形成遮光油墨,因此可以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和大屏化,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004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觸控元件的截面剖視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與上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導電層2包括第一導電層21和第二導電層22。第一導電層21和第二導電層22同樣均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
[0048]第一導電層21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頂板11的外側表面;第二導電層22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頂板11的內側表面。即可以將第一導電層21的導電圖案設置於頂板11和側板12的外側表面,將第二導電層22的導電圖案設置於頂板11和側板12的內側表面;或者,可以將第一導電層21的導電圖案僅設置於頂板11的外側表面,將第二導電層22的導電圖案僅設置於頂板11的內側表面。進一步地,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第二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透明半導體氧化物鍍層。
[0049]本實施例提供的觸控元件的技術效果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50]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觸控元件中的基板的截面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觸控元件中的基板的截面剖視圖。
[0051]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基板I的兩個側板為弧形板結構,頂板11和兩個側板12形成的基板I為碗狀結構。
[0052]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基板I的一個側板121垂直於頂板,另一個側板122為弧形板結構。
[0053]以上各實施例中,所述的導電圖案可以包括感應部和連接部,其中電極引線與連接部電連接。進一步地,若導電圖案設置在頂板和側板的表面時,則對應地感應部設置在頂板表面,連接部設置在側板表面。若導電圖案僅設置在頂板的表面時,感應部和連接部則均設置在頂板表面。
[005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觸控螢幕,包括有透明面板和觸控元件,其中所述觸控元件貼設在所述透明面板上。觸控螢幕中所採用的觸控元件可以採用上述各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元件,其中,所述觸控元件的基板的頂板與所述透明面板貼合。觸控元件的具體結構此處不再贅述。
[005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觸控螢幕所包括的觸控元件中,由於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頂板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可以將電極引線設置在側板的表面,當該觸控元件用於觸控屏的電子裝置時,該觸控元件的電極引線不貼合於透明面板上,不佔用透明面板的透光顯示區,也不用額外在引線區形成遮光油墨,因此可以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和大屏化,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0056]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元件,包括:基板、導電層和電極引線;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板包括頂板和設置於所述頂板至少一側邊上且向所述頂板一側面延伸的側板; 所述導電層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在所述頂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相互間隔且設置在所述側板的表面;所述電極引線與所述導電圖案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圖案包括位於所述頂板表面的感應部及位於所述側板表面的連接部,所述電極引線與所述連接部電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板的數量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所述頂板的兩側; 所述電極引線分別設置在兩個所述側板的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所述側板均垂直於所述頂板。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兩個所述側板為弧形板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一個所述側板垂直於所述頂板,另一個所述側板為弧形板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外側表面。
8.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內側表面。
9.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層包括第一導電層和第二導電層;所述第一導電層和所述第二導電層均包括相互間隔的導電圖案; 所述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的外側表面;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導電圖案至少設置於所述頂板的內側表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導電圖案為透明半導體氧化物鍍層。
11.根據權利要求1任一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圖案為ITO導電圖案。
12.根據權利要求1任一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圖案為視覺透明的金屬網格結構。
13.根據權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基板的表面設置有壓印膠層; 所述壓印膠層上形成有網格凹槽,所述金屬網格容設於所述網格凹槽內。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金屬網格由相互交叉的金屬導電絲線構成;所述金屬導電絲線的線徑小於5um;所述金屬網格的通光率大於90%。
15.一種觸控螢幕,包括透明面板和貼設在所述透明面板上的觸控元件,其特徵在於:所述觸控元件為如權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項所述的觸控元件,所述觸控元件的基板的頂板與所述透明面板貼合。
【文檔編號】G06F3/041GK203465694SQ201320602340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7日
【發明者】劉偉, 唐根初, 何世磊 申請人: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