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真可以下蠱嗎(苗族到底會不會巫蠱)
2023-06-09 14:07:24 1
在很多古代言情小說上,大多數會描寫苗疆人擅長下蠱……也有很多網友粉絲私聊打聽巫蠱之術。他們很相信「傳說」中的苗疆巫蠱之術,要麼就是喜歡某人不敢表白或者表白了被拒絕,或者感情破裂分手或者離婚了,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下蠱上,通過「下情蠱」挽回對方的心。有時候真是可悲可嘆又可憐,苗族單身,失戀,離婚的一大堆。苗族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哪裡來的什麼情蠱。記得有一年,文山州某書記公開在公共場合侮辱苗族同胞會下蠱,引起了全國各地廣大苗族同胞的憤怒。也有人會說: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如果苗族沒有蠱術那怎麼會傳得這麼廣。實際上這個本來就是個誤會,由很多偶然性造成的誤會,既有苗族自身的原因,也有歷史積壓的原因。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苗族自身的原因
苗族普遍信鬼尚巫,雖然苗族醫學也出現很早。但是仍然處於巫醫不分的狀態,即使是現在某人生了病既要去醫院看病還得找巫師驅鬼,兩者並行不悖。甚至在缺醫少藥或者經濟落後的情況下把所有的疾病痛苦寄托在巫術上,巫術為主,醫術為輔,一些大病小災都能與鬼神扯上關係,大到致人死亡的疾病,小到吃魚吃肉卡住喉管都會認為鬼怪作祟。如清代徐家幹在《苗疆聞見錄》說:其俗信鬼尚巫,有病不問醫藥。輒延巫宰牛饢之,多費不惜也。 而且苗族對疾病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比如「yins bad nios」指的是觸犯了某地鬼神。「yins niangk」就是我們熟知的被下蠱。「dal dlux」指受到了驚嚇掉了魂魄,所以才會生病。這種迷信的心理來源於生產力的落後以及醫藥衛生的普及率低下,而且到底是招來什麼鬼怪也沒有什麼標準,或是憑主觀感覺,或是請巫師查看,蠱術只是作為傳播疾病,散布災禍的手段之一,實際上並不常見到,而且諱莫如深。這種迷信的心理往往被人心所利用,成為打擊仇人或者壓迫歧視弱者的工具。在苗區,凡是被指控為下蠱的人大多是無依無靠或者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弱勢群體,一旦背負這個名聲這個人那就很悲催了,不但自己很慘,子孫後代也抬不起頭。所以斷然不會有人說自己會下蠱,如今在淘寶上還有「蠱」出售,這是沒把苗族文化研究透的結果。而且從人的心理來說,弱者之所以弱就是經常被強者欺負。比如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內部的少數民族,弱的一方為了自我保護自己也只能默認會下蠱的名聲,免得被強者欺負。這個在清末英國傳教士克拉克在所著《在中國西南民族部落中》記載了:苗人既痛恨下蠱的人,又害怕下蠱的人,不敢輕易招惹他們。弱者頂住這個名聲恰好保護了自己。

苗族巫師
其次:苗族背負的歷史包袱
前面我們說了,什麼迷信,什麼巫醫不分,什麼跳大神之類漢族或者其他民族都有。為什麼偏偏苗族有下蠱,其他民族則很少聽說。其實是現代的苗族被古代的「苗」這個標籤坑慘了。古代華夏族心目中四方有四夷,中間是華夏。東夷,西狄,北胡,南蠻。所以古代中國的邊界非常含糊不清,他並不講軍事控制,也不講血統來源,而是以文化的親疏定中國的邊界在哪裡,換句話說:不管你是什麼血統來源,只要文化認同並接受華夏的衣冠服飾你就是中國人,反之亦然。明清以後中央王朝勢力進入雲貴,特別是清代中期改土歸流,大量的漢族移民湧入西南與少數民族雜居,當地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夷多漢少」變成了「漢多夷少」。「苗」成了對南方非漢族群體的統稱。在文化差異和政治話語權懸殊的情況下,下蠱這種接近於神話和異域技能就被掌握話語權的漢族加到「苗」的頭上。這裡的「苗」成了弱者,「苗」裡面的更弱者又被強勢的一方強加到別人身上。比如在廣西桂北山區,漢族說苗族會下蠱,苗族又說瑤族會下蠱,瑤族內部又說本民族的弱勢群體會下蠱,形成了層層的互黑。下蠱,趕屍這種神秘文化和異族風情的象徵大量進入小說家的筆中。即使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把少數民族神秘化了,並不是有多麼神秘,而是相互不了解而已。像《百苗圖》這種插畫書之所以火了幾百年,摹本眾多,就是向中原的華夏族打開了一個獵奇的窗口。而「苗」自然也成了與華夏族對立的「蠻族」,在湘西,「苗臉苗相」表示相貌醜陋,「苗碗苗筷」表示飯菜粗糙,總之就是漢文化主導下對少數民族歧視的貶義詞。古代的少數民族為了擺脫「苗」的稱呼而不斷抗爭,如侗族在古代被稱為「峒家苗」或者「峒苗」《黔南職方紀略》一書中的卷六·天柱縣條中則記錄了如下事例:「縣屬地方比連清江廳屬之柳霽、南洞一帶,苗寨所轄,悉系剃髮峒苗,語言、服飾與漢民無異,並無蓄髮苗人摻雜其間。康熙間,縣內童生入學,額取之外,尚有苗生三名,因峒苗恥居苗類,不願有苗生名目,已經前縣詳情裁汰」這裡說的是古代在科舉考試的時候為了對「苗人」特殊照顧,可以另外錄取3人的苗生名額。峒苗因為「恥居苗類」不願意被別人說成「苗」而自願放棄這種所謂民族優惠政策。可見非常忌諱自己是「苗」的身份,布依族也有這種情況,布依族古稱「仲苗」或者「仲家苗」《黔南識略·卷一·貴陽府》云:「大率仲家……於今久被聲教,漸習華風,有呼為苗者必動色,反唇以為詬厲」可見布依族也是非常忌諱自己被稱為苗,叫自己為「苗」勢必要低人一等,解放後各「苗」紛紛改名稱成為現在的彝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而現在的苗族則繼承了古代「苗」的稱呼,使得解放前對苗的種種印象強加到現在苗族的身上。換句話說古代會下蠱的苗人指的是南方包括現在苗族在內的非漢族群體,而不單單指現在的苗族。因為苗族繼承了這個稱呼,所以這個黑鍋由現在的苗族來背。現在「苗」這個稱呼在苗族眼裡都帶有很強的歧視感,所以去苗族聚居區旅遊千萬不要隨便稱呼「苗子」「苗婆」「苗女」「苗人」之類的名詞。最好稱呼「苗族」「苗家」這樣的中性詞。

下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苗族下蠱經過小說家們的大肆渲染,特別是《苗疆蠱事》之類的小說火遍了網絡。苗族自己也是百口莫辯,那麼古代的文獻中對苗族的下蠱之風有什麼記載嗎?令大家失望的是,包括《百苗圖》《蠻書》《苗疆聞見錄》《苗防備覽》以及各地的地方志,對苗族的下蠱記載非常非常少。只在清代舒位的《黔苗竹枝詞》中看到一條記載:「花苗居大定(今畢節)遵義,各屬會必擊銅鼓,飲酒注牛角中,好蓄蠱毒,夜黑而飲,於河有金光,一線謂之金蠶。每以殺人否,則反噬其主,故雖至戚,亦必毒之,以洩蠱怒也。人死則集親友唱屍,側曰鬧屍葬瘞,以雞子卜之,不破者為吉。

苗族葬禮——鬧屍
這條記載都帶有大量的小說成分,不足為信。如果這種東西真的存在,那一定是生化武器之類的高端玩意兒,用在戰爭上那豈不是天下無敵了。問題是歷史上的對外苗族戰爭每次都是慘敗而歸,甚至差點滅族。如果真的把蠱術用於戰爭那麼在漢文獻中,特別是《苗疆聞見錄》和《苗防備覽》這兩本書都是在鎮壓苗族起義後寫的「防苗」攻略,裡面對苗人的兵器,戰法,風俗習慣等做了詳細記載,唯獨對下蠱沒有隻言片語。唯一找到相近的記錄是清代鎮遠知府方顯在所著《平苗紀略》寫道圍剿劍河縣鳳黨寨,苗巫對官兵毫無抵抗力的記載:........劉成龍由左路進,守路賊苗不虞官兵之猝至也。方奉鬼師鳴錚跳鬼,我兵槍擊鬼師,立斃。餘眾潰逃。...........我兵強弩其發,槍斃甚眾,乘勢追擊,直抵雞呼黨寨。寨苗出隊拒敵,督兵衝擊。賊漫山崩潰,中槍著炮,被創刀帶箭跳崖滾箐死者無算。可見這玩意用來抹黑別人名聲還可以,用在真刀實槍的戰爭就算了。既不可能用來害人,也不可能挽回情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