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諫厲王弭謗講解(Vol.35.邵公諫厲王弭謗)
2023-06-09 20:45:43 2
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35
作品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yōng)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之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gǔ)獻曲,史獻書,師箴(zhēn),瞍(sǒu)賦,曚(méng)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qí)、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xí)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zhì)。
參考譯文
周厲王暴虐,老百姓紛紛責罵他。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於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
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可是防範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將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籍,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曚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正是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裡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裡考慮的,口裡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責他。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解讀分析
本文選自《國語•周語上》,是國語中以記載歷史人物諫辭為主要內容的一個著名片段。
西周末年,厲王暴虐,阻塞言路,監視並屠殺敢於指斥他的國人,造成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與嚴峻形勢。邵公對他苦心勸諫,不納,社會矛盾加劇。三年後,國人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文章通過祥記邵公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等諫辭,指出君王廣開言路、察納不同意見的重要性,宣傳了重民思想與民本主張。
文章在結構上是諫因、諫言、諫果的三段式。首位敘事,中間記言,事略言祥,記言為主,體現了《國語》的一般特點。但文章開頭借尾仍有獨到之處。開頭,妙語傳神。「厲王虐,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於千言。厲王虐,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開篇便呈現出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既引出邵公苦諫緣由,也為厲王可悲下場埋下伏筆。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如千鈞之力,又將矛盾推向高潮,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結尾戛然而止,厲王被逐,場面何等壯觀,但作者全部略去,只留「三年,乃流王於彘」淡淡七字,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同時也可看出作者對厲王是何等的輕蔑,給後人留下了深刻思考。
邵公的諫辭也是本文一大特點,前後都是比喻,前揭「防民之口」的害處,後敘「宣之於口」的好處。中間切入正題,以「天子聽政」總領,從公卿列士,史,瞽,史,曚,到百公庶人,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好處,恰當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度真誠,用心良苦。
———— / END /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