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7:34:31
專利名稱: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貨車檢修設備,尤其是一種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方法採用人工測量,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錯差率高, 人為產生檢測誤差,同時也不便於信息管理。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自動測量輪對軸頸,測量精度高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兩側的立柱,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端的橫梁;所述底座中間固定有地梁,所述底座兩側還固定有舉升裝置,所述地梁上固定有定位轉輪裝置,所述橫梁上設有伺服滑動裝置,所述伺服滑動裝置上設有連接架,所述連接架上固定有測量裝置,所述立柱內側設有與所述測量裝置相對應的標定裝置。所述橫梁上設有兩組伺服滑動裝置、連接架和測量裝置,所述兩個立柱上各設有一個標定裝置。所述測量裝置採用高精度磁柵測長儀。所述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還包括套在所述橫梁和立柱外側的外罩。本實用型新型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測量機實現輪對軸頸自動測量,變人控為機控,測量輪對軸頸的幾何尺寸,使之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我們採用接觸式全自動測量方法,採用高精度進口磁柵尺,測量數據精確、性能穩定可靠的自動測量裝置。
圖1為本實用新型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包括固定在地面10上的底座1、 固定在所述底座1兩側的立柱11,固定在所述立柱11上端的橫梁12,套在所述橫梁12和立柱11外側的外罩9 ;所述底座1中間固定有地梁3,所述底座1兩側還固定有舉升裝置2, 所述地梁3上固定有定位轉輪裝置4,所述橫梁12上設有伺服滑動裝置5,所述伺服滑動裝置5上設有連接架6,所述連接架6上固定有測量裝置7,所述立柱11內側設有與所述測量裝置7相對應的標定裝置8。所述橫梁12上設有兩組伺服滑動裝置5、連接架6和測量裝置7,所述兩個立柱12 上各設有一個標定裝置8。所述測量裝置7採用高精度磁柵測長儀。
3[0013]本實用新型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的測量方法如下本測量機採用比較測量法,是將標準環與被測量工件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比較,測出其大小地測量方法。比較測量法可分為直接比較測量法和間接比較測量法兩種。本系統採用間接比較測量的方法。首先,我們用一個標定裝置來校準測長儀,即記錄當兩個測長儀完全釋放並良好接觸到標準環時,測長儀的讀數(稱之*L_sl、L_s2)。然後,移動測頭架到軸頸的合適位置,再次將測長儀完全釋放,記錄測長儀的讀數(稱之為L_rl、L_rf),如果標準環的直徑為L,被測物體的直徑為R = L-((L_rl-L_sl) + (L_r2-L_s2))或者R = L+((L_rl-L_Sl) + (L_r2-I_S2))。這裡被測物體的直徑等於標準環的直徑加上還是減去磁柵測長儀兩次讀數差值的代數和,取決於磁柵尺的讀數方向。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兩側的立柱,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端的橫梁;所述底座中間固定有地梁,所述底座兩側還固定有舉升裝置,所述地梁上固定有定位轉輪裝置,所述橫梁上設有伺服滑動裝置,所述伺服滑動裝置上設有連接架,所述連接架上固定有測量裝置,所述立柱內側設有與所述測量裝置相對應的標定直O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橫梁上設有兩組伺服滑動裝置、連接架和測量裝置,所述兩個立柱上各設有一個標定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貨車輪對測量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測量裝置採用高精度磁柵測長儀。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貨車輪對測量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還包括套在所述橫梁和立柱外側的外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自動測量輪對軸頸,測量精度高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兩側的立柱,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端的橫梁;所述底座中間固定有地梁,所述底座兩側還固定有舉升裝置,所述地梁上固定有定位轉輪裝置,所述橫梁上設有伺服滑動裝置,所述伺服滑動裝置上設有連接架,所述連接架上固定有測量裝置,所述立柱內側設有與所述測量裝置相對應的標定裝置。本實用型新型的貨車輪對軸頸測量機實現了輪對軸頸自動測量,變人控為機控,測量輪對軸頸的幾何尺寸,使之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採用接觸式全自動測量方法,採用高精度進口磁柵尺,測量數據精確、性能穩定可靠。
文檔編號G01B5/08GK202177354SQ20112030080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明者陳樹申 申請人:北京新聯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