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07:14:31
專利名稱: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處理技術領域,確切地說是一種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水處理領域,斜板(或斜管)沉澱池應用較為廣泛,它們都是基於淺池理論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在沉澱池有效容積一定的條件下,減小斜板間距,就縮短了沉澱距離和增加了沉澱面積,可使顆粒的去除效率提高。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常常存在一些問題,微小絮凝體微粒容易隨水流從斜板上方洩漏,這主要是由於水的浮力和微小絮凝體顆粒的慣性作用引起的。當斜板間距較小時,沉澱效率就提高,但是,當原水濁度較高時就容易造成斜板(斜管)堵塞。所以,開發出能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沉澱設備是目前面臨的一大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面的技術難題提供一種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 能夠保證斜板上方微小絮凝體顆粒不洩漏且排泥通暢。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本發明
本發明由3層或3層以上變間距斜板組件組成,層與層之間緊密排列,底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大,中層斜板組件間距由下至上依次減小,上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小。各層斜板組件與水平面夾角都為60度,相鄰兩層斜板組件布置方向相反,所以水流由下而上逐層改變。各層斜板組件高度相同,其範圍為300——500mm。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對各類水質適應性強,斜板上方微小絮凝體顆粒不洩漏,沉澱效率高,出水效果可達到2NTU以下,並且排泥通暢不堵塞。
附圖1是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池結構剖面圖附圖2是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剖面示意圖
附圖3是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底層斜板組件俯視圖附圖4是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中層斜板組件俯視圖附圖5是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上層斜板組件俯視圖附圖中,1底層斜板組件,2中層斜板組件,3上層斜板組件,4集水槽,5配水花牆,6排泥管,7排泥鬥。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由3層或3層以上變間距斜板組件組成,底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大,中層斜板組件間距由下至上依次減小,上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小,各層斜板組件與水平面夾角都為60度,相鄰兩層斜板組件布置方向相反。水流由下而上依次通過各層斜板組件,並且不斷改變流向。水流在底層斜板中絮凝體顆粒濃度較大可以形成具有活性的泥渣層,當絮凝體顆粒通過該層時可通過接觸絮凝作用而被截留。較大絮凝體顆粒在底層和中層斜板組件中就會被去除,由於水流通過斜板區由下而上不斷改變流向,微小絮凝體顆粒就會在慣性作用下偏離流線而被斜板所截留。斜板間距逐層減小,有效沉澱面積逐層增大, 絮凝體濃度沿垂直方向由下而上逐漸減小,從而充分發揮了各層斜板組件的截留作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經過絮凝池的水通過過渡段的配水花牆5 進入斜板沉澱池,水的流向為由下至上,絮凝體在底層斜板組件1表面沉澱並沿斜板表面下滑,在水流向上的頂託作用下,並隨水流一起向上運動,重複沉澱過程,絮凝體顆粒之間進行著複雜的物理化學作用,這樣就在底層斜板區和底層斜板組件1下方一段區域內形成一層濃度很高的具有活性的泥渣層。後續來水中的絮凝體通過該活性泥渣層形成更大尺度的絮凝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排泥鬥7,可根據實際運行經驗進行定期排泥。在斜板沉澱和活性泥渣層接觸絮凝雙重作用下,通過底層斜板組件1進入中層斜板組件2的水中的大部分絮凝體顆粒已被截留,尚未被截留的絮凝體顆粒已是一些微小的絮凝體顆粒。當水流通過中層斜板組件2時,由於水流方向不斷改變,微小絮凝體顆粒不斷偏離流線,並且斜板組件由下至上間距在不斷縮小,使得微小絮凝體顆粒很容易就被截留。上層斜板組件3進一步縮小了間距,主要起一個保安作用,通過上層斜板組件後,水流繼續上升,匯流入集水槽4,然後出水。根據上述原理所發明的實用新型,沉澱效率可提高80%以上,出水水質保證在 2NTU以下,並且不堵塞。
權利要求
1.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它包括底層斜板組件,中層斜板組件,上層斜板組件,集水槽,配水花牆,排泥管,排泥鬥,其特徵在於由3層或3層以上變間距斜板組件構成,層與層之間緊密排列,底層斜板(1)組件間距最大,中層斜板組件(2)間距由下至上依次減小,上層斜板(3)組件間距最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其特徵在於,每層斜板組件與水平面的夾角都為60度,相鄰兩層斜板模塊的布置方向相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其特徵在於,各層斜板組件高度相同,範圍為300—500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領域的多層變間距變流向斜板沉澱設備,其由間距不同的斜板組件分層布置,層數為3層或3層以上,底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大,中層斜板組件間距由下而上依次減小,上層斜板組件間距最小。每層斜板組件與水平面的夾角都為60度,相鄰兩層斜板模塊的布置方向相反。各層斜板組件高度相同,範圍為300—500mm。本發明的出水效果好,排泥通暢不堵塞,對各類地表水水質適應性強,出水效果可在2NTU以下。適合水處理領域採用。
文檔編號B01D21/02GK102389650SQ20111032422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4日
發明者傅金祥, 楊勇, 滕李軍, 郜玉楠 申請人:瀋陽建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