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08:00:56 3
專利名稱: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農業殺蟲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
背景技術:
噻蟲胺是新菸鹼類中的一種殺蟲劑,是高效安全、高選擇性的新型殺蟲劑,其作用與菸鹼乙醯膽鹼受體類似,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主要用於水稻、蔬菜、果樹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蟲、葉蟬、薊馬、飛蝨等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和某些鱗翅目類害蟲的殺蟲劑,具有高效、廣譜、用量少、毒性低、藥效持效期長、對作物無藥害、使用安全、與常規農藥無交互抗性等優點,有卓越的內吸和滲透作用,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的又一新品種。其結構新穎、特殊,性能與傳統菸鹼類殺蟲劑相比更為優異,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大型殺蟲劑品種。丁醚脲是一種新型硫脲類高效殺蟲、殺蟎劑,具有觸殺、胃毒、內吸和燻蒸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殺卵效果,低毒,但對魚、蜜蜂高毒。在紫外光下轉變為具有殺蟲活性的物質,對蔬菜上已產生嚴重抗藥性的害蟲具有較強的活性。可防治多種作物和觀賞植物上的蚜蟲、粉蝨、葉蟬、夜蛾科害蟲及害蟎。主要以可溼性粉劑配成藥液噴霧使用,防治蔬菜小菜蛾、菜青蟲和棉花紅蜘蛛,一般畝用有效成分20 30克,持效期10 15天。含有單一活性組分的殺蟲劑品種在農業田間害蟲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用藥劑量大害蟲容易產生抗藥性,殺蟲範圍窄,施用次數多加重環境汙染等。對於防治農業上產生抗性的害蟲,一種辦法是推出新的與現有品種無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開發成本高,開發周期長,而且永遠都跟不上害蟲產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辦法比如作物布局調整、不同農藥輪換等,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很難真正起到明顯的效果。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殺蟲譜廣、成本低、具有增效作用的復配殺蟲組合物。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其有效成分為噻蟲胺和丁醚脲。所述有效成分噻蟲胺與丁醚脲的重量比為1:4 7,優選1:5 6。上述有效成分噻蟲胺與丁醚脲均是本領域公知的殺蟲劑,可以通過各種商業渠道購得。根據使用的需要,加入農藥領域表面活性劑、載體、防凍劑、增稠劑或崩解劑等常用輔料,可將組合物製成可溼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或水懸浮劑。本發明 所述的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可用於防治果樹食葉蛾、蔬菜上的蚜蟲、葉蟬、飛蝨類、粉蝨、蟎類等,藥效大幅度提高,有效成分的田間用量降低,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減少汙染、降低害蟲抗藥性,延長防效時間的目的。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
1、本發明由不同作用機制的有效成分組成,作用位點增加,有利於克服和延緩蟲害抗藥性的產生,並且拓寬了殺蟲譜;2、本發明藥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時間長,有效成分的田間用量下降,降低了生產和使用成本,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汙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首先採用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後聯合毒力生物測定試驗來證明兩者復配後藥效增強。一、試驗方法將噻蟲胺、丁醚脲用丙酮稀釋成系列濃度,備用。毒力試驗採用胃毒實驗法。採集新鮮甘藍葉用打孔器製成葉碟(d=l.6cm),浸入稀釋好的藥液5S,放入R=9cm的培養皿中(內鋪相同直徑濾紙),25 °C條件下接入飢餓4h的2 3齡菜青蟲,每處理20頭,每濃度重複3 次,設空白對照。置光照培養箱(25±2°C,RH=75%,L:D=14:10)中。於 24h、48h、72h、96h檢查死亡蟲數。以毛筆輕觸蟲體,幼蟲不動即為死亡。二、數據調查與統計分析採用孫雲沛的共毒係數方法表示:實驗數據用機率值分析法予以分析,用Abbott公式校正死亡率,將稀釋倍數換算成百分比濃度後再進行對數換算,校正死亡率做機率值轉換求出毒力回歸方程Y=a+bx,再根據毒力回歸方程求出LC50。計算出混劑的實際毒力指數與理論毒力指數,並求出混劑的共毒係數CTC,根據共毒係數CTC評價混劑的增效作用,確定最佳配比。計算公式如下:
權利要求
1.一種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其有效成分為噻蟲胺和丁醚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配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有效成分噻蟲胺與丁醚脲的重量比為1:4 7。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配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有效成分噻蟲胺和丁醚脲的重量比為1:5 6。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復配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溼性粉劑、水分 粒劑或水懸浮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農業殺蟲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噻蟲胺與丁醚脲復配殺蟲組合物。其有效成分為噻蟲胺和丁醚脲,兩者的重量比為1:4~7,優選1:5~6。本發明由不同作用機制的有效成分組成,作用位點增加,有利於克服和延緩蟲害抗藥性的產生,並且拓寬了殺蟲譜;藥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時間長,有效成分的田間用量下降,降低了生產和使用成本,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汙染。
文檔編號A01N51/00GK103155938SQ201310093718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2日
發明者李波, 申雲龍, 王宏年, 王旭, 吳本林 申請人:青島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