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懸置系統及汽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1:22:36 1
專利名稱:車輛懸置系統及汽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車輛懸置系統。此外,本實用新型還 涉及一種包括上述車輛懸置系統的汽車。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動力系統主要通過懸置系統安裝到車架上或車身底板上,動力系統通 過懸置安裝在懸置系統上,而懸置系統則直接剛性連接到車架或車身底板上。雖然這種懸 置系統能夠通過懸置起到一定的隔振作用,但是,隨著人們對汽車的NVH特性要求的不斷 提高,這種現有的懸置系統的減振效果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懸置系統,該車輛懸置系統能夠充分地吸收動力系統產 生的振動,改善汽車的NVH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懸置系統,該車輛懸置系統能夠充分地吸收動 力系統產生的振動,改善汽車的NVH性能。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懸置系統,其中,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 括託裝梁以及設置在該託裝梁的端部的減振裝置,所述託裝梁的兩端部之間設置有懸置。優選地,所述車輛懸置系統還包括託裝梁支架,該託裝梁支架連接在所述託裝梁 的端部,並且所述減振裝置通過所述託裝梁支架與所述託裝梁連接。優選地,所述減振裝置包括上減振件、下減振件、上壓蓋、下壓蓋和緊固件,其中 所述上減振件和所述上壓蓋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的上側,所述下減振件和所述下壓 蓋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的下側,所述緊固件依次穿過所述上壓蓋、上減振件、託裝梁 支架、下減振件和下壓蓋並緊固。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為橡膠墊。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減振件的外表面具有環形凹槽,所 述託裝梁支架卡接在所述環形凹槽內。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形成為一體。優選地,所述上壓蓋的邊緣和/或所述下壓蓋的邊緣向所述託裝梁支架的一側彎 曲,形成凸緣。優選地,所述緊固件為雙頭螺栓,並且該雙頭螺栓的兩端通過螺母緊固。優選地,所述減振裝置還包括襯套,該襯套穿過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的中心 孔設置,所述緊固件穿過所述襯套。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該汽車包括車輛懸置系統,其中,所述車輛懸 置系統為上述的車輛懸置系統。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懸置和減振裝置,由動力系統產 生的振動經所述懸置和減振裝置的阻隔和吸收後,只會有很少的一部分傳遞到車體(如車架或車身底板)上,因此,與現有的僅通過懸置進行減振的車輛懸置系統相比,本實用新型 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能夠充分地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改善汽車的NVH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技術特徵和有益效果將會在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 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的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的側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的A-A線處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託裝梁2減振裝置3懸置11託裝梁支架21上減震件 22下減震件23上壓蓋M下壓蓋25固定件26襯套a環形凹槽 b凸緣c 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 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輛懸置系統,其中,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託 裝梁1以及設置在該託裝梁1的端部的減振裝置2,所述託裝梁1的兩端部之間設置有懸置 3。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懸置3和減振裝置2,由動力系 統產生的振動經所述懸置3和減振裝置2的阻隔和吸收後,只會有很少的一部分傳遞到車 體(如車架或車身底板)上,因此,與現有的僅通過懸置進行減振的車輛懸置系統相比,本 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能夠充分地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改善汽車的NVH性 能。所述託裝梁1為梁狀件,用於支承動力系統。所述託裝梁1可以設置為各種結構, 其具體結構需要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所述懸置3用於將所述託裝梁1和動力系統連接起來, 並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實現一級減振。所述減振裝置2用於將所述託裝梁1和車架 連接起來,並進一步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實現二級減震。所述懸置3和減振裝置2可 以是車輛領域中常用的懸置和減振裝置,也可以是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車輛懸置系統的功 能而專門設計的懸置和減振裝置,只要能夠實現其各自的功能即可。所述託裝梁1的每個端部上都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所述減振裝置2。為了便於布 置所述減振裝置2,優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車輛懸置系統還包括託裝梁支架11,該託裝梁支架11連接在所述託裝梁1的端部,並且所述減振裝置2通過所述託裝梁支架11與所述 託裝梁1連接。所述託裝梁支架11用於連接所述託裝梁1和所述減振裝置2,並與所述託 裝梁1 一起提供用於容納動力系統的空間。所述託裝梁支架11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與所述 託裝梁1連接,如焊接、螺栓連接等,其具體連接方式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如上所述,所述減振裝置2可以是機械領域中常用的減振裝置,也可以是為實現 本實用新型的車輛懸置系統的功能而專門設計的減振裝置。優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減振 裝置2包括上減振件21、下減振件22、上壓蓋23、下壓蓋M和緊固件25,其中所述上減振 件21和所述上壓蓋23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上側,所述下減振件22和所述下 壓蓋M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下側,所述緊固件25依次穿過所述上壓蓋23、上 減振件21、託裝梁支架11、下減振件22和下壓蓋M並緊固。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用於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以使得傳遞至車 身(如車架)的振動減小至最小。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可以具有各種形式,如 橡膠墊、氣墊、彈簧等。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為橡膠墊。橡膠墊為車輛 中經常使用的減振件,具有較好的減振性能,能夠經濟地滿足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 置系統的要求。同時,通過調整橡膠墊的彈性以及所述緊固件25對所述上壓蓋23和下壓 蓋對的壓力,可以將所述減振裝置2的位移量和偏轉角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使車輛具有 良好的NVH性能。如圖3所示,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21的外表面和/或所述下減振件22的外表面 具有環形凹槽a,所述託裝梁支架11卡接在所述環形凹槽a內。所述託裝梁支架11與所述 環形凹槽a卡接,可以限制所述上減振件21和/或所述下減振件22的位置,防止安裝或使 用過程中所述上減振件21和/或下減振件22發生竄動,從而保證所述減振裝置2的工作
穩定性。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可以為兩個獨立的減振件,也可以為同一個減振 件上的兩個部分。優選地,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形成為一體。當然,也不限於此, 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本身也可以包括多個部分,只要能夠吸收振動即可。如圖3和圖4所示,優選地,所述上壓蓋23的邊緣和/或所述下壓蓋M的邊緣向 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一側彎曲,形成凸緣b。該凸緣b可以限制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 件22的位置,防止其在安裝或工作過程中發生竄動,從而保證所述減振裝置2的工作穩定 性。所述緊固件25用於將所述減振裝置2中的各個零件連接起來,使各個零件能夠相 互配合,形成為一個整體,實現減震功能。在設計中,可以根據需要將所述緊固件25設計為 多種不同的形式。優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緊固件25為雙頭螺栓,並且該雙頭螺栓的兩端 通過螺母c緊固。雙頭螺栓連接牢固,容易製造,並且便於拆裝,能夠經濟地滿足本實用新 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的要求。 如圖4所示,優選地,所述減振裝置2還包括襯套沈,該襯套沈穿過所述上減振件 21和下減振件22的中心孔設置,所述緊固件25穿過所述襯套26。所述襯套沈用於保持 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的形狀以及所述上減振件21和下減振件22之間的相對位 置,以確保所述減振裝置2的減振性能。所述襯套沈可以選用各種材料製造,優選地,所述 襯套26為金屬襯套。[0042]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汽車,該汽車包括車輛懸置系統,其中,所述車輛懸 置系統為上述的車輛懸置系統。由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能夠通過所述懸置3和減振裝置2 充分地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具有較好的NVH性能。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 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 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 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不再對各種可能 的組合方式另行說明。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託裝梁(1)以及設置在該 託裝梁⑴的端部的減振裝置O),所述託裝梁⑴的兩端部之間設置有懸置(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還包括託裝 梁支架(11),該託裝梁支架(11)連接在所述託裝梁(1)的端部,並且所述減振裝置(2)通 過所述託裝梁支架(11)與所述託裝梁(1)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減振裝置( 包括上減振件(21)、下減振件(22)、上壓蓋(23)、下壓蓋(24)和緊固件(25),其中所述上減振件和所述上壓蓋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上側,所 述下減振件0 和所述下壓蓋04)依次設置在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下側,所述緊固件(25)依次穿過所述上壓蓋(23)、上減振件(21)、託裝梁支架(11)、下減振件0 和下壓蓋(24)並緊固。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22)為橡膠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減振件的外表面和 /或所述下減振件0 的外表面具有環形凹槽(a),所述託裝梁支架(11)卡接在所述環形 凹槽(a)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 (22)形成為一體。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壓蓋的邊緣和/或 所述下壓蓋04)的邊緣向所述託裝梁支架(11)的一側彎曲,形成凸緣(b)。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緊固件05)為雙頭螺栓,並 且該雙頭螺栓的兩端通過螺母(c)緊固。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減振裝置( 還包括襯套(26),該襯套06)穿過所述上減振件和下減振件0 的中心孔設置,所述緊固件(25)穿過所述襯套(26)。
10.一種汽車,該汽車包括車輛懸置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為權利要求 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懸置系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車輛懸置系統,其中,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託裝梁(1)以及設置在該託裝梁(1)的端部的減振裝置(2),所述託裝梁(1)的兩端部之間設置有懸置(3)。由於所述車輛懸置系統包括懸置(3)和減振裝置(2),由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經所述懸置(3)和減振裝置(2)的阻隔和吸收後,只會有很少的一部分傳遞到車體(如車架或車身底板)上,因此,與現有的僅通過懸置進行減振的車輛懸置系統相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輛懸置系統能夠充分地吸收動力系統產生的振動,改善汽車的NVH性能。
文檔編號B60G11/22GK201922875SQ20102067640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2日
發明者李海霞, 楊敏, 黃國昌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