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短片介紹(賽德克巴萊)
2023-06-11 01:21:29 1
文明和野蠻有絕對的邊界嗎?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無法定義文明和野蠻。
這部電影,不是我們大眾意義上的抗日電影,也不是簡單的歷史紀錄片,它不代表任何一個國家,它僅僅是在說一場戰爭,一場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戰爭。(賽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萊是「真正的」意思,他們是臺灣早期的土著居民。)
歷史背景:198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和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島嶼割讓給日本,日本剛剛開始接手臺灣的時候,當地的土著居民,即賽德克人進行了反抗,隨後被日本壓制。
1919年開始,日本開始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商店、蓋房子、修鐵路、開學堂等等,表面看起來是日本不斷開發這片蠻荒之地,實際上是在變相掠奪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而臺灣土著居民的頭目——莫那魯道一直在韜光養晦,尋求一個反擊的機會。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帶領部落發動兵變,即霧社事變,本影片也是根據史實「霧社事件」改編的,這是一場僅有300臺灣土著居民 (賽德克人)與3000日本武士之間的戰爭。
在日本的鐵蹄還沒有踏進臺灣島嶼時,這裡的土著還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以部落為單位,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獵場,不允許其他的部落侵犯自己的獵場,他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更加重視的是土地的使用權。
男主角在追趕掉入水中的獵物
日常打獵
他們習慣採用遊耕、打獵的方式維持生活,再用獵物和漢人換取其他的生活用品。
他們以「出草」為榮,即割下敵人的頭顱,「出草」越多,越可以證明對方英勇。
這樣的生活在日本人進入臺灣之後就結束了。一開始日本人根本不把這些蕃人(日本人對當地居民的稱呼)放在眼裡,導致二者第一次交鋒,日本人就吃了敗仗。
從當時臺灣的地勢看,賽德克人是佔有優勢的,四面懸崖峭壁、灌木叢生,加上土著居民長期的打獵習慣,本身就非常擅長跑步、攀爬、隱蔽、潛水等等技能。日本人的第二次進攻也慘敗。
再次進攻時,日本人就採取了兩路進攻的方式,一方面和賽德克人正面交鋒,但由於武器不能和對方匹敵,賽德克人損失重大,當時的首領被手雷炸死,當他們活到自己的部落,發現已經被日軍控制了。
接下來就是日本所謂的文明改造時期,平等無處不在!此處有幾個細節可以表明:
日本軍官把當地居民當成廉價勞動力。
在教育上,當地居民的小孩時常被教師打罵。
不想成為「野蠻人」,努力裝扮自己仍然不被日本認同的二郎和達奇斯。
同時,二郎和達奇斯也不被自己的同胞認可。
日本軍官對土著居民的辱罵、各種找茬。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感慨萬千,一個國家的強大是讓自己人民遠離「暴力」,足夠強大,才擁有止戰能力。
文明和野蠻不應該停留在表面,文明不是有著最新的技術、最先進的理念、最為出色的武器,文明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能夠發揮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那就是善良、寬容、正義、友善。
野蠻也不是蒙昧,賽德克人知道自己需要守護的是什麼,是他們作為賽德克人的驕傲,這是不被任何文明所取代的。
莫那魯道帶領部落再次兵變,經過日本這麼多年的「教化」,很多土著居民已經習慣了,不想再次反抗。莫那魯道戰前動員,每一句話都讓人熱血沸騰。
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要繁密,比濁水溪裡的石頭還要多,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最後參與這次兵變的僅有300人,日本採取飛機轟炸,釋放毒氣,場面非常的慘烈。其中有一段是老少婦不想成為男人的負擔,同時也擔心糧食不夠,選擇集體自殺。
當成為日本警察的二郎問莫那魯道為什麼要兵變?這樣文明的生活不好嗎?我想,二郎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文明只是表象,他自己本身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選擇了隱忍,他堅信「文明」的到來。
莫那魯道給他的回答是,「男人被迫彎腰搬木頭,女人被迫跪著幫傭陪酒。郵局、商店、學校,這些什麼時候讓族人的生活好過,反倒讓他們看見自己有多貧窮!」
這部電影的核心不在抗日,是文明與野蠻的對決,影片全程沒有遮遮掩掩,日本所謂的文明是對國內的文明,對外是區別對待的,區別對待小孩的教育、軍官的地位。
同樣的,土著具名的野蠻也一點一點剝開,落草之後,大家都殺紅了眼睛,女人小孩都沒有放過。
這場對決有勝利者嗎?可能是日方,也有可能不是,這地方是留白的,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去定義自己心中答案。
劇中的配樂很應景,幾乎是渲染氣氛的關鍵所在,很多次,我都因為配樂,不自覺將自己置身其中,情緒很快就被拉滿。
我更願意把它視為記錄片,電影的寫實場景拿捏得太好了。
文明可以被偽裝,侵略者帶來的不是文明,是偽裝成文明的手銬腳鐐,野蠻赤裸著身子走向你,你也不願意睜開眼睛看看,野蠻底下是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