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標石老人礁石垮塌(青島知名景點石老人)
2023-07-01 21:04:37 3
歷經6000多年風雨的「石老人」,如今沒了上身,矮了一大截。作為我國基巖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景觀,「石老人」曾高達17米,靜坐在青島前海的碧波中,守候落日與黎明。
據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局消息,由於常年風化和海水侵蝕,加上近日天氣影響,10月3日凌晨4點10分左右,青島知名景點、地標性景觀之一的「石老人」海蝕柱上半部分自然坍塌。
目前,相關專家已趕赴現場,並對「石老人」海蝕柱採取了臨時性保護措施,具體修複方案正抓緊論證。
10月3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石老人景區,不完整的「石老人」像依然矗立在海中。圖/IC photo
30多年前有專家曾預言「石老人」不能永遠屹立在海中
公開材料顯示,「石老人」位於山東午山的西南麓前緣,屬於午山丘陵一部分,形態上為向黃海突出的海岬。「石老人」不是孤立的海島,而是其底部與岸邊巖體緊密相連的地質整體。
20世紀80年代末,青島市勘察測繪處的駱熙對「石老人」進行了巖體穩定性工程的地質調查。通過對巖石採樣鑑定後,他認為,「石老人」巖石為淺粉黃色、灰白色石英質糜稜巖,石英粒含量為80%至95%,巖質脆硬,易成碎塊。
在《「石老人」海蝕柱巖體穩定性評價》一文中,駱熙提到,歷經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又受到第四紀時期以來由海平面升降引起的海蝕外營力(包括風浪作用)等的風化作用,形成了具有特殊形態的海蝕柱——「石老人」。
「石老人」主要工程地質特徵為巖石強度堅硬,具有塊狀、破裂狀結構。由於構造發育,形成了軟弱結構面,加之海蝕及風化作用造成巖體失穩,因此「石老人」穩定性較差。
此次地質調查發現,「石老人」北半部明顯呈薄弱、不穩定狀態;北柱腳2.5米高程以下,凹進最甚,是海蝕流、浪衝刷、擊打等綜合作用結果;「石老人」頂、中部洞、柱腳,近於直立的構造裂隙,已割穿柱體,造成失穩狀態。
駱熙曾稱,從時間空間因素上可以預見,「石老人」不是永遠能屹立在海中的石柱,也不會短暫時間內出現柱體倒塌破壞。
為此,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對「石老人」柱腳採取支撐加固方案。在平均潮位(2.3米至2.5米)以下,從東、西、北三面對柱腳凹進處及大小洞穴用塊石密實回填,選擇小汛低潮期作業,用高標號快幹水泥灌漿,使塊石凝集聚為一整體。最後外表採用漿砌塊石護坡,形成自然坡度狀1:1(約45°),以減少浪跡破壞作用。
他還建議,「石老人」巖體上應嚴禁遊人攀登,以防止損傷目前表面相對完整狀態。
圖為「石老人」礁石未損毀前的模樣。圖/IC photo
10月3日凌晨4點10分,青島嶗山區「石老人」海蝕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圖/IC photo
「石老人」曾做過兩次「體檢」,心形洞越來越大
早在1990年,青島相關部門就對「石老人」海蝕柱進行過一次體檢。
青島市海洋地質勘察院總工程師馬利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體檢設備簡陋,主要靠人工完成,但此次體檢,意味著青島以官方之名,正式重視起「石老人」的健康狀況。
據他介紹,「石老人」海蝕柱周邊海蝕地貌十分發育。在「石老人」周邊,還有些小的海蝕柱。
嶗山地區屬溫暖季風氣候,同時又受到明顯的海洋調節作用,表現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溼潤,降雨充沛的氣候特徵。充沛的降水形成了以嶗山山脈為分水嶺的放射狀河流體系,這些河流對嶗山地表形態的改造十分顯著。河流作用對嶗山巖體產生面狀侵蝕和線狀侵蝕,破壞巖石穩定性。
海灘蝕淤動態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有研究表明,與自然因素相比,人類活動會對海灘侵蝕產生更大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海岸工程、圍海養殖、挖沙採礦和破壞固沙植被等。
除了1990年的這次體檢外,2011年青島海洋地質勘察院對「石老人」同樣進行了體檢。據半島都市報消息,馬利柱稱,2011年的那次體檢採用了德國徠卡三維雷射掃描儀,在「石老人」身上共獲取了約8500萬個數據點。後期進行點雲拼接成了200多萬個面,形成了三維模擬圖像。
此次勘察發現,「石老人」越來越小了,但「石老人」中間的心形洞卻越來越大。而這兩種結果都與長期風化有關。
每次退潮,不少當地市民和外來遊客,會踩著礁石來到「石老人」海蝕柱下方遊玩。有些時候,「石老人」身上還會散落些石頭片。一位當地的市民告訴記者,「這些年來,『石老人』胸口的心形洞越來越大了。」
傳說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採取臨時性保護措施
10月3日,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局稱,目前,已對「石老人」海蝕柱採取了臨時性保護措施,具體修複方案正在抓緊論證。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所某教授級高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針對坍塌的情況,肯定是有復原的辦法。除了要參考地質巖性、損毀程度等因素以外,可能還要考慮到經濟性和歷史文化性。」
據了解,1992年,石老人旅遊度假區成為國家首批批准的旅遊度假區。2006年,「石老人」傳說等民間故事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腳下的漁民,與女兒相依為命。一日,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老漁民日夜在海邊呼喚,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後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女兒得知父親消息,痛不欲生,拼死衝出龍宮,又被龍王施魔法,將其化作一巨礁,定在海上。從此,父女隔海相望。
青島著名文史學者魯海曾表示,「石老人」是大自然賜給青島的一件禮物,作為島城最著名的自然景觀之一,已經成為城市名片。
今日,「石老人」海蝕柱部分自然坍塌後,一些青島本地的網友表示「太難過了」。也有網友感嘆:「『石老人』可能等到了他的女兒。」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