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凡尼的早餐講的是(蒂凡尼門口的早餐)
2023-07-01 07:23:06 3
本月影評系列似乎不知不覺進入了「女性專題」。今天來說說久聞大名的《蒂凡尼的早餐》。於我而言,不管是書籍還是電影,總有一些聞名遐邇、總覺得早晚會看,卻始終沒有看的經典作品,《蒂凡尼的早餐》就是其中之一。
看完影片,最大的收穫是,終於知道了片名為何叫《蒂凡尼的早餐》,事實上,看英文片名就一目了然,《Breakfast at Tiffany’s》,中文的「XX的XX」語義過於模糊,其實,按照字面意思,應該翻譯為「蒂凡尼門口的早餐」。影片開始的第一個鏡頭,也是直接開宗明義:清晨時分,行人寥寥無幾的紐約第五大道,一輛計程車靜靜停在路邊,車門打開,是一名穿著優雅黑色小禮服裙,打扮得體的女子。她來到尚未開門營業的Tiffany櫥窗前,流連著櫥窗內展示的珠寶首飾,緩緩從懷中抱著的紙袋子裡拿出咖啡、點心,一口咖啡、一口點心、一眼珠寶,心中仿佛若有所思。少頃,繼續往前走,消失在鏡頭中央……
不過,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就有點落入窠臼的意思了:從南部鄉下來的女孩(霍莉)嚮往大都市上流生活,為了釣到金龜婿不惜周旋於各色男人之間,作為鄰居的男主角同為淪落人,雖然貴為作家但事實上也是依靠女富婆的接濟(甚至包養),兩人漸生情愫最終大團圓結局,不知為何讓人想到中國的《十字街頭》——對現實的控訴還不及後者。加之美國六十年代電影所慣有的誇張、程式化、不注重邏輯合理性,不免讓身處二十一世紀的觀眾有點出戲。
最典型的是霍莉鄉下的丈夫(還被誤以為是老爹,編劇的腦洞也是蠻大)來到紐約要求霍莉跟自己回家,並反覆一句話「你該做的就是和丈夫、弟弟和孩子在一起」,霍莉一面說著愛他一面又堅決不肯回去,兩個人居然也沒有弄僵,還能含情脈脈的互相道別。讓人直呼看不懂。
可是,放在二十一世紀當下的中國,這段劇情又著實能引起很多共鳴。且不說霍莉的動機和如今的網紅、「外圍女」有幾分相似。對於每一個離開家鄉小鎮,獨自到大城市打拼的女孩來說,誰又沒有過和霍莉相似的心情呢?——固然不至於做「交際花」如此極端,但是當面對老家親人的催婚、「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諸如此類善意的勸告時,是不是也很想像霍莉那樣說出「有些美的東西是野性的,你越是要抓她回來,她越是越飛越遠,越飛越高」?
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全球範圍內,城市化的過程,以及對於倫理道德的顛覆,總是大同小異,差別只是孰先孰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和當下的中國也不乏諸多可對比的相似性。這也是《蒂凡尼的早餐》經典的原因所在,當然,它的「小黑裙」、「太陽眼鏡」、「香菸」等造型之於時尚界的經典意義,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