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群哪個城市位置最中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最開始只有江浙滬)
2023-07-01 15:09:18 3
說起長三角,我們知道它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和經濟圈,同時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更多指的是經濟概念。但還原本來面目的話,它最初指的是長江下遊的一片衝積平原。如果論純粹屬於這個平原的自然地區的話,只有區區上海、蘇州、無錫等極小的範圍,長三角核心區的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已經屬於該平原在自然地理上的外延,嚴格意義上叫長江下遊平原。
所以,長三角地區從一開始就不是指俠義的自然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平原,而只是用「長江三角洲」作為地理代指。所以,它的地理範圍既然可以有最早的人為定義的模板,就自然會有後期新進調整的新模板,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長三角地區自古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加之其發達的水系、豐饒的土地,以及優於中國其他地區的農業、手工業,使其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可觀的城市群。
從明代到清代,長江三角洲出現了九座較大的商業與手工業城市:紡織手工業及商品交易中心南京、蘇州、杭州、松江;糧食和農副產品集散地常州、揚州、無錫,印刷及文具製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設縣)此時已發展成為沿海南北貿易的重要商業中心,與管轄它的松江府實力不遑多讓。
而此時還沒有「長三角」的概念,它的真正形成是在近現代。
近代是對外開放條件下商品經濟初步大發展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新興近現代工商業城市群就在這個時期形成和壯大起來,並在民國時期初步成型。
長三角最初的雛形是民國時期的滬寧杭,這一時期是現代的開端。當時叫「京滬杭地區」,是全國最精華的地區,由三座代表性城市命名:
南京是當時全國首都,自古又是江南首府和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近代以後它和蘇州的經濟中心功能均被上海取代,但仍是核心港口和工業重鎮之一。上海是當時全國最大城市,又是民國經濟命脈,同時又是溝通世界的窗口,是亞洲工商業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的影響力非常大,還體現在政治、文化影響力等諸多方面。杭州是浙江省會,近代工商業已有一定發展,其面朝杭州灣,有著無窮潛力,又是老蔣老家的省城,所以擴大為京滬杭地區(就是今天滬寧杭的前身)。這片區域除滬寧杭本身外,其圍合而成的地區均為核心區。
「滬寧杭」概念的出現為後世長三角城市群的正式提出準備了條件,也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滬寧杭綜合性工業區。
所以,長三角一開始就不是按照省份劃分的,也和古代江南省、安徽省什麼的均沒有關係。當時滬寧杭的頭兩個城市上海和南京都是直轄市,並不屬於哪個省,真要嚴格說起來,當時南京、上海都是從江蘇省劃出去的,長三角指的就是江浙。
80年代,伴隨著經濟開放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的概念開始出現,首批16個地級以上城市就被人們稱作了「老長三角」,即長三角核心區,包括了上海市,江蘇的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紹興、台州。
後來,長三角擴容到了26個,即加上了整個江蘇和浙江,以及安徽的個別地市。馬鞍山、滁州、宣城、蕪湖作為南京都市圈九個地市中的四個安徽成員率先被納入長三角。
前幾年,整個安徽都被納入長三角的範圍,即江浙滬皖就是長三角。
首先安徽和江浙地緣還是相近的。人文相親,皖南和蘇南、浙北均為同鄉,皖中北也與蘇北頗多相似。民風上,安徽經濟落後了很久,少了江浙的一絲貴氣,但是如果與北方、中西部或嶺南閩粵相比,安徽顯然是江浙一類的。
其實,從功能區上劃分,安徽之所以經濟持續落後,也和之前安徽負責江浙滬農業供應的區域定位有關。幾十年前,蘇州、常州等地經濟水平和安徽南部其實是一樣的,甚至不如揚州、徐州等地區,正是由於蘇南工業區域的定位,將耕地紅線轉移到蘇北,才有了蘇南經濟的騰飛。
所以,蘇北、安徽的相對落後均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它們正是服務於滬寧杭工業區而存在的,本來就是「命運共同體」。再比如安徽的洩洪,都是犧牲小家顧大家,服務於長三角發達的核心都市群不受影響。
安徽屬於長三角嗎?答案是肯定的。
歡迎喜歡城市話題的朋友關注本號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