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會師的歷史意義高中議論文
2023-06-28 12:13:39
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這是對長徵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長徵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
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徵。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長徵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下,以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徵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內存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
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徵。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裡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徵。長徵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僕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徵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徵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
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