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入口旋風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30 15:38:36 1
專利名稱:多入口旋風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分離氣體中所含的固體粉塵的分離器。它屬於一種旋風分離器,可用於含塵氣體中粉塵物質的分離和回收。
從流動的氣體中分離、收集固體微粒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旋風分離器。常規的旋風分離器只有一個入口,達到高分離效率時需要很高的入口氣速(一般為18~25米/秒),因此,造成設備的嚴重磨損。從分析旋風分離器入口流場出發,本發明者發現採用多入口旋風分離器,在較低的氣速時,也能達到很高的分離效率,因而降低了設備的磨損,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另外,多入口旋風分離器在作為內旋風分離器的情況下,可以將幾個入口按軸對稱性排列,從而使採用該分離器的反應器中固體密度的平面分布均勻。而且上部固體增濃,有利於反應的進行和控制,對一些慢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分離效果好、磨損小、結構簡單的多入口旋風分離器。
本發明「多入口旋風分離器」與常規單入口旋風分離器一樣都包括有直筒、短錐管、排氣管、下料腿和含塵氣體入口,本發明的特徵是含塵氣體入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個入口。
本發明的含塵氣體入口(包括直筒上的缺口和導流管)個數因旋風分離器直筒直徑而異,當直徑大時,為了加強多入口的效應,入口的個數可以多些;反之,則少些。入口不能太多,否則憑空增加流動阻力。該旋風分離器可當做外旋風分離器,也可作為內旋風分離器,因此,考慮對上流設備有無影響,入口的安排可以是軸對稱的,也可以是非軸對稱的。各入口與一般旋風分離器一樣,可設有水平、90度彎頭和螺線管等形狀的導流管;所以,各入口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含塵氣體均勻地進入各入口後,分別作螺旋運動,流體中的固體顆粒被甩到直筒壁上,沿直筒壁下降到短錐管,最後進入下料腿而與氣體分離;氣體向下作一段距離的旋轉運動後,在短錐管中心上升到直筒中心,進入排氣管而排出。被分離的固體顆粒流動軌跡與多頭螺紋相類似。
下面將結合附圖、實施例詳細描述本發明
圖1 為具有水平導流管多入口旋風分離器的立體圖。
圖2 為
圖1的俯視圖。
圖3 為
圖1的剖面圖。
圖4 為具有90度彎頭導流管多入口旋風分離器立體圖。
圖5 為圖4的俯視圖。
圖6 為圖4的剖面圖。
圖中1--直筒2--短錐管3--下料腿4--排氣管5--水平導流管入口6--90度彎頭導流管入口本發明的實施例可用
圖1~圖6進一步說明由圖可見,多入口旋風分離器包括直筒(1)、短錐管(2)、下料腿(3)、排氣管(4)以及若干個入口(每個入口包括直筒上的缺口和與直筒外壁相切的導流管),
圖1是水平導流管入口(5),而圖4是90度彎頭導流管入口(6)。
在實施例中入口的個數是四個,四個入口的大小、形狀完全一致,而且相互間是軸對稱的,但是,
圖1的入口都在同一平面上,而圖4的入口則不在同一平面上。同樣,也可改變入口的個數和做成入口為非對稱的。在這種多入口旋風分離器中,直筒內徑為特徵尺寸,其餘尺寸因之而定。
實施例旋風分離器尺寸如下直筒內徑80毫米直筒長度200毫米入口個數4個單個入口面積2平方釐米排氣管直徑30毫米短錐管長度300毫米下料腿直徑55毫米將該旋風分離器安裝在快速流化床上部,對平均粒徑為58微米的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劑粉末進行分離,在入口氣速為10米/秒時,單級壓降為95毫米汞柱,分離效率為99.95%;當氣速為15米/秒時,單級壓降為210毫米汞柱,分離效率為99.99%。在相似的條件下,當入口氣速為18~23米/秒時,常規單入口旋風分離器三級串聯總效率為99.99%左右。
由此可見,本發明的多入口旋風分離器的優點是分離效率高,同時由於在較低氣速下也能達到很高的分離效率,因此可降低了對設備的磨損,大大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這種結構簡單、分離效率高的設備可廣泛應用於冶金、建材、化工、食品和採礦等工業領域中被氣體帶出的礦粉、粉末催化劑和其它粉末物質的分離和回收。
權利要求1.一種包括直筒、短錐管、下料腿、排氣管和含塵氣體入口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含塵氣體的入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個入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多個入口可以是軸對稱的,也可以是非軸對稱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多個入口可以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不在同一平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於分離氣體中所含固體粉末的多入口旋風分離器,其特點是本實用新型的含塵氣體入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個入口。這種分離器能在較低的氣速下達到很高的分離效率、設備磨損小、壽命長,可廣泛應用於冶金、建材、化工、食品和採礦等工業領域中被氣體帶出的礦粉、粉末催化劑和其他粉末物質的分離和回收。
文檔編號B04C5/00GK2080000SQ90225700
公開日1991年7月3日 申請日期1990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1990年12月13日
發明者劉得金, 李洪鐘, 郭慕孫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