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溼式清潔裝置的電機散熱防水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01 00:01:2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溼式清潔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溼式清潔裝置中的電機散熱防水機構。
背景技術:
溼式清潔裝置被很多家庭廣泛使用,用於對窗戶表面等光滑表面進行清潔,使用方便。目前的溼式清潔裝置通常包括基座和手柄,手柄設置在基座中部位置,通常以抓握的方式抓取。基座底面設有擦拭布,在工作時,電機啟動抽氣過程中,當汙水抽入基座內部的汙水箱時,由於基座內往往沒有設置相應的擋水結構,使得汙水容易直接進入到電機中,影響電機的正常使用。而且電機周圍通常都是密封設置,導致散熱性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散熱性好,防水性強的溼式清潔裝置的電機散熱防水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溼式清潔裝置的電機散熱防水機構,包括電機和與溼式清潔裝置的基座裝接的手柄,電機的驅動軸裝接有葉輪,還包括凸盤腔體和設在基座內的套筒,該凸盤腔體一端面與基座固定連接、另一端面與手柄固定連接,凸盤腔體的內部與基座的內部相互連通,電機和葉輪設在該凸盤腔體內,套筒正對著葉輪,該套筒的末端埠為開口結構,凸盤腔體側壁設有出氣孔。
所述凸盤腔體中設有電機安裝隔板,該電機安裝隔板將凸盤腔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葉輪腔體和電機腔體,電機安裝在該電機安裝隔板上且位於電機腔體內,葉輪設在葉輪腔體中,出氣孔設置在葉輪腔體的側壁。
所述電機安裝隔板上設有使電機腔體和葉輪腔體相互連通的散熱通氣孔,電機腔體的側壁上設有散熱排氣孔。
所述散熱排氣孔優選設置在電機腔體的底部側壁、左側壁或右側壁,出氣孔優選設置在葉輪腔體的底部側壁、左側壁或右側壁。
所述套筒由內套筒和外套筒構成,外套筒將內套筒套裝在內,並且該內套筒和外套筒的末端埠均為開口結構。
所述外套筒側壁開設有通氣孔。
所述通氣孔優選設置在外套筒上部側壁、左側壁或者右側壁。
所述內套筒和外套筒同軸心安裝。
所述凸盤腔體與手柄為一體或分體結構。
所述電機安裝隔板與凸盤腔體為一體成型結構。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內套筒和外套筒,在電機在抽氣的過程中,汙水會被外套筒阻擋,無法直接隨氣體被抽到電機中,隔離了汙水,避免汙水進入到電機的問題,保障電機的正常使用。而且通過凸盤腔體的設置,及時將氣體從凸盤腔體的出氣孔排出,氣體流出的同時將電機產生的熱量也帶走散發,從而起到冷卻散熱作用,保證電機不會工作在過熱環境中。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在溼式清潔裝置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在溼式清潔裝置內後的軸線剖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凸盤腔體與手柄裝配的剖面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凸盤腔體從葉輪腔體朝向電機腔體的正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附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溼式清潔裝置的電機散熱防水機構,包括電機2和與溼式清潔裝置的基座6裝接的手柄1,電機的驅動軸裝接有葉輪10,還包括凸盤腔體3和設在基座6內的套筒4,該凸盤腔體3一端面與基座6固定連接、另一端面與手柄1固定連接,電機2和葉輪10安裝在該凸盤腔體3中,凸盤腔體3的內部與基座6的內部相互連通,套筒4正對著葉輪10,凸盤腔體3的側壁設有出氣孔7。電機2帶動葉輪10高速旋轉,從而進行吸氣,將基座6內的氣體吸入凸盤腔體3中,然後從出氣孔7排出。
此外,在凸盤腔體3中設有電機安裝隔板9,該電機安裝隔板9將凸盤腔體3的內部空間分隔成葉輪腔體32和電機腔體31,電機2安裝在該電機安裝隔板9上且位於電機腔體31內,葉輪10設在葉輪腔體32中,出氣孔7設置在葉輪腔體32的側壁。該電機安裝隔板9可與凸盤腔體3為一體成型結構。
所述電機安裝隔板9上設有使電機腔體31和葉輪腔體32相互連通的散熱通氣孔11,電機腔體31的側壁上設有散熱排氣孔8,通過散熱通氣孔11使葉輪腔體32內的氣體進入到電機腔體31中對電機2進行散熱冷卻,然後從散熱排氣孔8排出。散熱排氣孔8優選設置在電機腔體31的底部側壁、左側壁或右側壁,出氣孔7優選設置在葉輪腔體32的底部側壁、左側壁或右側壁。通過上述結構設計,電機2帶動葉輪10高速旋轉時,由於葉輪腔體32上側為封閉結構,使得葉輪腔體32內氣壓升高,使部分氣體通過散熱通氣孔11進入電機腔體31對電機2進行冷卻後從電機腔體31的排氣孔8排出,而沒有進入電機腔體31的氣體從葉輪腔體32下側、左側、右側的出氣孔7排出,在防止電機過熱的同時,保障了吸氣和排氣效率。在使用中無論是進入到葉輪腔體32的氣體或者是汙水,都只能從該葉輪腔體底部、左部或右部側壁的出氣孔7排出,均不會向使用者噴射,提高了安全性和用戶體驗
此外,套筒4的末端埠為開口結構,凸盤腔體3側壁設有出氣孔7。套筒4由內套筒41和外套筒42構成,外套筒42將內套筒41套裝在內,並且該內套筒41和外套筒42的末端埠均為開口結構,該外套筒42和內套筒41均為圓柱管狀,內套筒的長度小於外套筒的長度。進一步地在外套筒42側壁開設有通氣孔5,並且該通氣孔優選設置在外套筒上部側壁,還可以將通氣孔設置在外套筒的左側壁或右側壁,從而保證電機抽氣的過程中,汙水觸碰到外套筒外部側壁也無法進入到外套筒中,會被外套筒阻擋落下,從而避免了汙水進入到電機中的現象。上述結構中,外套筒對汙水起到第一次阻隔作用,汙水被外套筒阻擋不易進入到外套筒內。即使有水進入到外套筒中,該汙水通常也只能沿著外套筒的筒壁進入到外套筒內,由於內套筒和外套筒之間具有間隔空隙,而且內套筒的長度通常短於外套筒,因此汙水也難以進入到內套筒中,這樣就使得內套筒和外套筒之間的間隙結構形成第二次阻隔作用。即使最後還是有一部分汙水進入到內套筒中,並且進入到葉輪腔體中,也會從葉輪腔體32的出氣孔7排出,不會對著使用者噴射,提高安全性和用戶體驗。
此外,內套筒41和外套筒42同軸心安裝,確保安裝的一致性和簡潔性。內套筒和外套筒之間具有間隔空隙,氣體進入外套筒後再進入到內套筒中。
此外,在手柄1上還設有排氣孔8,該排氣孔8優選設置在手柄1的底部側壁、左側壁或者右側壁,手柄1與凸盤腔體3相互連通。氣體進入到凸盤腔體對電機進行散熱冷卻,一部分氣體經凸盤腔體3上的出氣孔7排出,一部分氣體則進入到手柄1內,再從手柄1上的排氣孔8排出,從而實現對氣體的充分排放。
凸盤腔體與手柄為一體成型結構,便於加工製造。
另外,通氣孔為圓形、橢圓形、方形或者多邊形。同樣,出氣孔和散熱排氣孔的形狀也無特別限定,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靈活設定。通氣孔和出氣孔分別至少設置一個。
本實用新型中,電機工作帶動葉輪高速旋轉進行抽氣,將外界的汙水和氣體抽入溼式清潔裝置的基座內,部分汙水會被繼續向上抽吸,由於外套筒的存在,使得汙水會被阻擋,而氣體會經外套筒上部的通氣孔進入,然後再進一步的利用內套筒的阻擋,完全避免汙水進入到電機中,起到有效的防水作用。氣體經內套筒後進入到凸盤腔體中,先進入到凸盤腔體3的葉輪腔體32中,一部分氣體從該葉輪腔體32側壁的出氣孔7排出,還有一部分氣體從電機安裝隔板9上的散熱通氣孔11進入到電機腔體31中對電機進行一個散熱冷卻作用,然後該冷卻後的氣體經電機腔體31的散熱排氣孔8排出,通過該散熱排氣孔和出氣孔的設置,保證充分排出,並且形成對電機的散熱冷卻作用,有效起到對電機的保護。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創造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