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量整治垃圾山(垃圾山成煩心事)
2023-06-30 07:33:29 1
四季常綠 季季有花
城市綠肺 讓人深呼吸(假日觀察·關注城市公園)
本報記者 姚雪青 祝大偉 申智林
資料圖:航拍貴陽市觀山湖公園晨霧。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攝
編者按:2019年4月8日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講話強調:「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做到四季常綠、季季有花,發展綠色經濟,加強森林管護,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不少城市面對長期遺留的垃圾、工業生產的汙染,如何改造?擁有老廠區的生態綠地,如何利用?「關注城市公園」系列第二篇,讓我們探索在不同條件下,如何發揮公園的城市綠肺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問題:垃圾山成煩心事
思路:種植被一舉兩得
「前幾個月,下雨多,天氣冷,一個星期天也能賣兩箱礦泉水。」長沙市沙灣公園西南門入口處,老張展開手指示意。
老張名叫張新軍,家住長沙市雨花區圭塘村。沙灣公園曾是村口一片荒山地。「原來是個大坑,從七八十年代開始,不斷有環衛車將垃圾倒過來。」幾十年下來,垃圾滲透進土壤,成了村民的煩心事。「最早井水是清的,後來變了顏色。」老張說。
十多年前,政府禁止再往山頭倒生活垃圾。近些年,建築垃圾卻在不遠處堆成了山。
長沙市委市政府考慮,整個雨花區沒有一塊大型綠地,何不將這裡建設為開放性的體育公園?2015年,正式動工。
頭一宗事情,是處理好垃圾堆填場。垃圾覆蓋區域面積約2萬平方米,深度從幾米到十幾米不等。建設籃球場和足球場?垃圾堆填形成的場地基礎承載力不夠,沒法建設大型建築。垃圾全部清運後用新土回填夯實?工程量巨大。「城市園林建設著重考慮三個方面:適用、經濟、美觀。」參與公園建設的長沙市園林生態園工作人員王曜銘說,「大挖大建都不可取。」
不建場館,改種植被。對物種的選擇也很苛刻。一方面,多年的垃圾堆填讓落葉、枯枝和垃圾一起,形成新的腐殖質,能為人工植被提供的養料很有限。另一方面,垃圾還需進一步降解,植被要有很強的土壤淨化能力。最終決定,以生長能力強且景觀效果不錯的欒樹逐步取代構樹,再在林下覆土植草。
「就土壤淨化能力而言,喬木要強於灌木,更強於草本植物。」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李凡秀介紹,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再佐以花草,能實現生態效益和觀賞效益雙收。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挺拔的欒樹在這片土地上鬱郁生長,紅葉石楠鮮豔奪目,金邊闊葉麥冬和花葉長春蔓等植物依地勢鋪成一片彩色花草地毯。這樣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城區汙染問題,還改善了人居環境,盤活了閒置土地資源。
問題:如何保護老水廠綠地
思路:留下水元素,文創添活力
87年前,長春第一個淨水廠開啟這座城市的供水發展史。2015年,設施老化,老水廠即將走到終點。
35萬平方米的生態綠地及淨水工業文化遺址,園區內植物種類51種,植被覆蓋率約90%,參天古木與自然形成的嶺地地貌交織在一起。城市中心這樣的好生態,是老水廠留給長春市民的寶貴財富。「一定要還給市民。」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機構負責人傅強說。
2017年,老水廠改造工程正式啟動。
「首先要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綠化資源。」傅強說。透水材料鋪裝的路面、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棧道……如今的園區,隨便沿著一條石磚鋪就的小路前行,不久即可見棧道穿入林間。走上高懸起的林中棧橋,人仿佛要與樹木並肩而行。轉出林間,棧道依水而建又延伸到遠處。
「水」是老水廠的生命。園區利用好水元素,將淨水車間、蓄凝車間等建築建設成為水文化博覽區,結合供水技術科普以及長春城市百年發展歷程,以博物展陳展覽等形式展現城市與水的故事,處處提醒著人們保護水資源。
「留住水元素,生態給市民,還要有文創產業激活園區內在發展動力。」傅強說。
今年年初,陶藝展走進園內。「當晚,一個小時的展出就吸引了2萬多市民參觀。」長春市國際陶藝館負責人之一王哲感嘆,曾經廢棄的淨水廠,如今成了城區中一塊生態和文化的「高地」。
問題: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
思路:產業退出去,港口移開來
今年春節期間,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全新面貌開放迎客,遊客可以坐小火車遊覽濱江觀光帶,或騎單車來一趟親水之旅。
這片休閒出遊好去處,幾年前卻是「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市區南部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臨江而立,加上周邊長江岸線腹地,統稱為五山及沿江地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沿江岸線約14公裡。」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說。公用碼頭以大宗散貨為主,揚塵、汙水、噪音等汙染嚴重,港城接合部成為髒亂差的重災區。
2016年底,南通決定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修復保護,陸續關停嚴重汙染企業,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向園區轉移;下遊新建現代化貨櫃碼頭,將狼山港整體搬遷。目前,五山及沿江地區共拆遷「散亂汙」企業203家,退出港口貨運功能,騰出修復岸線5.5公裡。
去年8月,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批成為南通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目前,南通植物園、森林公園軍山片區建成開放,今年春節期間參觀人數達到30萬人次以上。五山及沿江地區已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城市綠核」效應正逐步顯現。
「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把生產岸線打造成生態岸線,還綠給市民,這裡成了南通的城市客廳。
居民秦美蘭從老宅搬入一街之隔的臨江家園,今年在新家迎來了80歲生日。她說:「以前住在碼頭邊,大卡車、油罐車轟隆隆響,現在住在江景房、生活在大公園,吹得到江風望得見狼山,以前哪有這樣的好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