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拍成電視劇好還是電影好(三體電視劇版殺青)
2023-06-30 10:18:27 3
文|令狐伯光
12月14日,電視劇版《三體》正式殺青了。
並且,官方放出一波殺青劇照和角色定妝照。
《三體》在中國科幻界是什麼地位,相信不用科普了。
自從《三體》獲得「雨果獎」以來,這個科幻系列在國內已經被捧上了神壇,毫無疑問中國第一科幻ip。
這樣一來,流行文化的開發就全面開花了。
電影、網劇、電視劇和動漫等等,幾乎什麼都來了。
但因為當初大劉賣掉影視版權不知道後來會火,賣得太過草率了,導致《三體》電影黃了過後。
民間無論是粉絲還是普通觀眾,普遍對於《三體》影視開發不看好。
反正哪兒哪兒都是嫌棄,覺得肯定是會毀原著的。
包括現在這部企鵝主導的《三體》網劇。
不過,與電影版《三體》電影版不同。
這部《三體》電視劇版應該不會變成「一代失蹤」。
那麼它值不值得期待呢?
中國觀眾為何不看好《三體》的開發呢?
說到底,其實就是中國影視工業與影視圈亂象所導致的。
什麼阿寶色、磨皮摳圖,流量明星,五毛特效等等。
迄今為止,中國真正硬科幻特效大片值得一提的作品,仍然是2019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
僅此獨苗,再也沒了。
2019年的《上海堡壘》,更是讓打醒了無數中國觀眾。
《流浪地球》只是例外,《上海堡壘》才是尋常。
大家都知道科幻影視劇難拍,而它難拍大概在於三點。
1、製作水平,也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特效水平。
平心而論,中國的特效水平並不差。
很多網友經常用中國特效公司,為某部好萊塢大片代工為例子。
這確實也是事實,但中國特效缺乏統一的調配整合。
尤其是國內市場上的影視劇,因為市場熱門還熱衷於購買大小ip,聘請流量明星,再到熱搜炒作那一套。
最終就導致大量投資流到其它領域,用來做特效的錢少之又少。
這樣自然就會導致國產影視劇的特效不行,也是中國觀眾長期調侃的地方之一。
眾所周知,《三體》是中國第一科幻ip。
雖然《三體1》的特效場面不算太多,但都特別有想像力。
比如「三體」遊戲的特效,再到秦始皇的人形計算機,再到「古箏行動」等等。
這些如何用特效呈現,而且還要做好本來就很難。
我們再聯想國內影視劇的特效水平,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2、演員陣容和原著契合度
《三體》電視劇版演員,早已經出來了。
關於演員方面,我們下面再做分析。
3、科幻的內核理想與呈現
其實,在《流浪地球》出現之前。
很多網友曾對中國科幻有過建議,就是建議不要拍重工業特效大片。
因為以中國影視工業只怕很難實現,中國可以拍那種不需要大特效,但內涵深刻的軟科幻電影。
說到底:與影視劇最重要是是講好一個故事一樣。
科幻影視劇導演編劇對於科幻的理解,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1》的科幻內核如何,相信同樣不用贅述。
它能否展現出「三體」文明的特殊生存方式,葉文潔因為絕望引導三體文明前來的決絕,能否表現出「三體」遊戲人類哲學思想。
更不用提,它能否觸碰中國特殊年代的問題等等。
這些都是《三體》電視劇需要解決的。
注意,這個《三體》電視劇版目前是24集。
現在猜測只是拍了《三體1》。
《三體》電視劇版到底難在哪裡呢?
很多粉絲和網友談到《三體》,下意識就覺得一定要大特效。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因為《三體1》原著特效部分不多。
1、《三體1》裡面涉及到幾個大特效的部分。
一《三體》星球的生態會不會展現?
三個太陽循環繞,三體人的形態如何展現,三體人脫水和泡水的展現等等。
二是《三體》這個遊戲,上述三體星人各種展現都是通過的遊戲。
這個遊戲目前來看挺科幻的,尤其是始皇帝的人列計算機。
雖然差不多大概就是ar遊戲,但是當前中國科幻影視劇沒有經驗。
好萊塢倒有《頭號玩家》,但一部國產科幻劇肯定做不出這樣的水平。
三是「古箏行動」。
如何把一艘巨輪給斬成片,確實是相當科幻的場面。
剩下的葉文潔所在的「紅岸基地」,男主角江淼遇到很多奇怪事情。
這個肯定也需要特效來展示,涉及到很多「維度」的事情,但本質上來講不是什麼「大特效」了。
2、《三體1》書中不科幻的部分更多
第一部講的事情很多,包括特殊年代期間那些事。
這部分以故事為主,可能會涉及專業科學的名詞,但更多還是「故事」,而且還偏年代劇。
可能也就「紅岸基地」遠景要用個特效,其它很多方面搭景,服化道和調色濾鏡就能解決,不怎麼用特效也可以。
最關鍵的其實是故事劇情改編,因為特殊年代的事情有點忌諱。
但是書中它又是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是決定葉文潔人生的重要情節。
因為這件事情,葉文潔因為絕望才會給三體人發射地球的坐標。
這個情節還是有點敏感的,不知道拍成電視劇劇本會有多大改動。
如果不改怕難以過審,如果改動過大又怕影響角色完整性。
相反很多現代故事劇情倒沒有那麼忌諱,但伊文斯關於地球環境破壞的情節能否展現,也算略略有點忌諱。
3、演員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三體》因為有原著,而原著太過經典都捧上神壇。
我個人相信絕大多數網友心中,都有自己覺得更合適的演員。
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考慮過演員什麼咖位,什麼不同的影視公司,什麼電視劇演員和電影演員的報價。
反正大家覺得他們更合適,照著套上去就行了。
然後真正影視劇選擇不同的演員,哪兒哪兒都不滿意。
這種情緒和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它不現實。
而影視劇和小說是兩個載體,影視劇有影視劇的節奏,絕不是單純的套到小說上用就行。
比如《慶餘年》當初定演員的時候,多少人嫌棄男主角張若昀醜。
多少人看到配角定妝照,覺得演員不行,定妝照更是醜爆了鐵定毀原著之類。
結果呢?
恰恰是演員陣容撐住了電視劇,更是貢獻出了大量精彩的角色。
那麼這些演員完全符合原著嗎?
答案就是未必了,直到現在有很多原著粉都覺得電視劇版《慶餘年》不行,演員沒有演出心中理想的角色之類。
可是,這並不妨礙《慶餘年》電視劇版的成功。
這就是電視劇與小說載體的不同,成功電視劇改編的區別。
《三體》電視劇呢?
因為電視劇還沒播,目前這個演員陣容只能說中規中矩。
沒有明顯的「流量明星」,但是和原著粉眼中的角色略有差異。
但很多人說要姜文來演大史,要誰誰誰來演誰。
情緒可以理解,但這樣它就不現實了。
如果這些演員能把電視劇《三體》角色演好。
它未必就不是成功的。
答案是觀望和期待並存,可能觀望的機率更高一些。
原因就是中國科幻影視劇沒有先例。
《三體》難以改編等等的擔憂等等。
但如果我們具體到《三體》電視劇來講。
從目前這個導演編劇團隊來講,猜測應該還是偏「懸疑劇」和「年代劇」為主。
監製白一驄,導演楊磊,編劇劉慈欣。
白一驄算是國內老牌兼職了,監製了不少網劇。
比如《盜墓筆記》《S.C.I.謎案集》《精絕古城》和《沙海》等等。
其中監製的科幻劇有一部,《執念師》。
這些作品除了「盜墓」,其實都是比較偏「懸疑」一點。
導演楊磊,很多人查過他過去的作品覺得這個導演不行。
因為之前楊磊導演了奇幻言情劇《九州天空城》,再有一部九州電影《鮫珠傳》。
但楊磊真正成名的作品,其實是諜戰劇《紅色》。
這也是一部偏懸疑的作品,而且質量還不低。
所以,我個人猜測《三體》網劇版肯定是偏「懸疑」和「年代」一些。
只要故事劇情夠還原又改編得不錯,處理好《三體》科幻內核的問題,演員演出了自己理解的角色。
這個特效場面只要夠用就行了(沒有五毛特效)。
原著作者劉慈欣的觀點也是如此,他對特效也不非常的看重。
他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四年的時間內,至少有來自外國的20多位電影和電視劇大導演找過他要求合作,國內也有十幾位導演找過他。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選擇了楊磊和白一驄團隊。
「其實很多人把技術特效想得太複雜,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今天中國和美國的技術並沒有鴻溝,現在拍的大片都是國際合作,好萊塢的技術也是外包的,即便是非洲導演,只要他想,他都可以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特效團隊來服務於自己的作品。導演本身對作品的理解和準備工作才是我合作的前提,而這一點,顯然楊磊團隊做得更好。」
這個導演團隊是大劉自己選的。
所以,大家怎麼看呢?
最後,伯光君相信不管怎麼說。
不看好的始終不會看好,甚至你這種「營銷號」垃圾自媒體就來了。
原因是來自於中國影視圈的欠帳,這種情緒太正常了。
但如果真要建議的話,大概還是謹慎期待或者觀望吧。
因為你再怎麼的氣憤,再怎麼罵伯光君「垃圾營銷號」,終究無法改變《三體》已經被拍成影視劇的事實。
與其無能狂怒,不如靜觀其變。
真正播出時好看但看看,不好看不看就行了。
有人說擔心資本可能借在Ip圈錢。
這不用擔心,因為任何ip影視化它的本質就是在「賺錢」。
我們只需要理性看待就行。
畢竟小說始終就放在那兒。
影視劇拍爛了就會被人民所拋棄。
大家看好《三體》網劇版,歡迎關注和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