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紙帶上料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19:36:2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上料機構,尤其涉及到一種電容紙帶上料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及社會的不斷進步,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十分豐富的物質消費品,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電子產品就是諸多的物質消費品中的一種。
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手機、平板、數位相機、MP3、MP4、桌上型電腦及筆記本電腦等,均屬於電子產品。而在電子產品中,都離不開電容的使用,這是由於電容是電子產品必備的電子元件之一。
其中,在電容製造過程中,先在直條形的紙帶基體上成型出一排的引腳,接著在每個引腳上壓鑄出電容主體,使電容主體與引腳構成電容單元,因而形成電容紙帶。
然後,操作人員將電容紙帶收集起來,再拿到相應的設備中進行相應的操作,例如對電容紙帶進行雷射打碼等。
而目前,操作人員都是手工將一條一條電容紙帶放置於相應設備的工作檯上以進行相應的操作,即操作人員先拿一條置於工作平臺上,檢測完成後,操作人員再將已檢測的取走再換上待檢測的,故增加操作人員的負擔,無法適應於自動化作業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電容紙帶上料機構來服上述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容紙帶上料機構,能自動上料以適應於自動化作業場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電容紙帶上料機構,適用對電容紙帶排序並上料,所述電容紙帶包含直條形的紙帶基體及沿所述紙帶基體的長度方向排列成行的電容單元。其中,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包括矩形料框、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前後方向水平布置的承導片、前後驅動氣缸、前後滑架、真空吸取杆、位於所述矩形料框之前端的底部處的料槽架、弧形導流片及左右驅動氣缸。所述矩形料框具有供所述電容紙帶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前後方向排序的排序腔,所述排序腔的腔口位於所述矩形料框的頂部;所述承導片位於所述排序腔內並分別組裝於所述排序腔的左側壁和右側壁處,所述電容紙帶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左右方向置於所述排序腔內,所述紙帶基體的左右兩端承載於所述承導片上;所述前後驅動氣缸組裝於所述矩形料框的前端處;所述前後滑架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左右方向置於所述排序腔內,所述前後滑架位於所述排序腔內的電容紙帶對應的前方,所述前後滑架還與所述前後驅動氣缸連接;所述真空吸取杆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前後方向組裝於所述前後滑架上,所述真空吸取杆與所述紙帶基體相對應,所述前後驅動氣缸通過所述前後滑架去帶動所述真空吸取杆吸取所述排序腔內的一個電容紙帶並輸送該電容紙帶;所述料槽架具有供所述電容紙帶沿所述矩形料框左右方向輸送的輸送通道;所述弧形導流片用於供所述真空吸取杆輸送來的電容紙帶導流至所述輸送通道內,所述弧形導流片位於所述排序腔內,所述弧形導流片的上端位於所述真空吸取杆對應的下方,所述弧形導流片的下端位於所述輸送通道對應的上方;所述左右驅動氣缸組裝於所述矩形料框上,所述左右驅動氣缸的輸出端連接有位於所述輸送通道內的頂推片。
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還包括與所述弧形導流片配合的弧形阻擋片,所述弧形阻擋片位於所述弧形導流片的前方且兩者共同圍出供所述電容紙帶導流的導流通道,所述導流通道與所述輸送通道對接。
較佳地,所述真空吸取杆至少兩個並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左右方向間隔開地排成一行。
較佳地,所述真空吸取杆為兩個且分別位於所述前後滑架的左右兩端處,所述前後驅動氣缸位於所述前後滑架的中間處。
較佳地,所述承導片與所述排序腔的左側壁或右側壁呈直角布置。
較佳地,所述前後滑架的左右兩端各開設有調整長孔,所述真空吸取杆呈可被調整操作地穿置於所述調整長孔內。
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還包括分隔導引片,所述分隔導引片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前後方向布置,所述紙帶基體沿所述矩形料框的左右方向橫跨並承載於所述分隔導引片,所述分隔導引片位於同一電容紙帶中的兩電容單元間。
較佳地,所述分隔導引片為多個且相互平行。
較佳地,所述頂推片包含L型主片及由所述L型主片中的短部的右側向右水平延伸再向上呈直角彎折的阻擋支片,所述L型主片中的長部沿豎直方向布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包括矩形料框、承導片、前後驅動氣缸、前後滑架、真空吸取杆、料槽架、弧形導流片及左右驅動氣缸,故在前後驅動氣缸驅使前後滑架向後滑動時,使得真空吸取杆移動至與紙帶基體相貼合的位置,由真空吸取杆吸取排序腔內的一個電容紙帶;接著,前後驅動氣缸再驅使前後滑架向前移動,由向前移動的前後滑架帶動真空吸取杆將吸取的電容紙帶向前輸送,實現吸取的電容紙帶向前輸送至弧形導流片的正上方,則此時真空吸取杆再鬆開電容紙帶,使得電容紙帶在自重作用下順著弧形導流片滑落至料槽架的輸送通道內;緊接著,左右驅動氣缸帶動頂推片向左移動,從而將滑落至輸送通道內的電容紙帶往左輸至輸送線處,不斷重複前述步驟,即可以實現電容紙帶自動上料的目的,適應於自動化作業的場合。同時,藉助矩形料框的排序腔,實現批量電容紙帶的排序。又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包括矩形料框、承導片、前後驅動氣缸、前後滑架、真空吸取杆、料槽架、弧形導流片及左右驅動氣缸,故簡化了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的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中的頂推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電容紙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供電容紙帶200排序並將排序後的電容紙帶200上料。如圖4所示,電容紙帶200包含直條形的紙帶基體210及沿紙帶基體210的長度方向排列成行的電容單元200。
而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包括矩形料框10、承導片20、前後驅動氣缸30、前後滑架40、真空吸取杆50、料槽架80、弧形導流片60及左右驅動氣缸90。矩形料框10具有供電容紙帶200沿矩形料框10的前後方向(即箭頭A所指)排序的排序腔11,以藉助該排序腔11而實現電容紙帶200的批量排序存放;排序腔11的腔口位於矩形料框10的頂部,以便於使用者從矩形料框10的上方將電容紙帶200放置於排序腔11內。承導片20沿矩形料框10的前後方向水平布置,承導片20位於排序腔11內並分別組裝於排序腔11的左側壁12和右側壁13處;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承導片20與排序腔11的左側壁12或右側壁13呈直角布置,較優使得左側壁12處的承導片20及右側壁13處的承導片20位於同一水平高度,更利於電容紙帶200沿前後方向排序,但不以此為限。電容紙帶200沿矩形料框10的左右方向(即箭頭B所指)置於排序腔11內,使得紙帶基體210的左右兩端承載於承導片20上,即紙帶基體210的左端承載於左側壁12處的承導片20上,紙帶基體210的右端承載於右側壁13處的承導片20上。前後驅動氣缸30組裝於矩形料框10的前端處,前後滑架40沿矩形料框10的左右方向(即箭頭B所指)置於排序腔11內,前後滑架40位於排序腔11內的電容紙帶200對應的前方,前後滑架40還與前後驅動氣缸30連接,由前後驅動氣缸30帶動前後滑架40做前後方向移動。真空吸取杆50沿矩形料框10的前後方向組裝於前後滑架40上,真空吸取杆50與紙帶基體210相對應;故,前後驅動氣缸30通過前後滑架40去帶動真空吸取杆50吸取排序腔11內的一個電容紙帶200並輸送該電容紙帶200,不斷重複前後驅動氣缸30驅使前後滑架40做往復的前後滑動,即可實現將排序腔11內排序後的批量電容紙帶200進行一個一個吸取及輸送的目的。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真空吸取杆50為三個且沿矩形料框10的左右方向間隔開地排成一行,增加對紙帶基體210吸取位置,從而確保真空吸取杆50吸取電容紙帶200的穩固性;當然,在其實施例中,真空吸取杆50可為兩個,分別位於前後滑架40的左右兩端處,而此時的前後驅動氣缸30位於前後滑架40的中間處,以使得前後滑架40的左右兩端受力一致,從而確保電容紙帶200前後移動的可靠性。
又如圖1及圖2所示,料槽架80位於矩形料框10之前端的底部處,且料槽架80具有供電容紙帶200沿矩形料框10左右方向輸送的輸送通道81。弧形導流片60用於供真空吸取杆50輸送來的電容紙帶200導流至輸送通道81內,弧形導流片60位於排序腔11內,弧形導流片60的上端位於真空吸取杆50對應的下方,弧形導流片60的下端位於輸送通道81對應的上方,便於真空吸取杆50在鬆開電容紙帶200後,電容紙帶200便在自重下順著弧形導流片60滑落至輸送通道81內。左右驅動氣缸90組裝於矩形料框10上,較優是位於矩形料框10之前端的底部處,左右驅動氣缸90的輸出端連接有位於輸送通道81內的頂推片91,使得左右驅動氣缸90在工作時通過頂推片91而將輸送通道81內的電容紙帶200往左輸送至輸送線處,實現上料的目的;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頂推片91包含L型主片91a及由L型主片91a中的短部的右側向右水平延伸再向上呈直角彎折的阻擋支片91b,L型主片91a中的長部沿豎直方向布置,更好匹配於對電容紙帶200的頂推,但不以此為限。更具體地,如下:
如圖1及圖2所示,前後滑架40的左右兩端各開設有調整長孔41,真空吸取杆50呈可被調整操作地穿置於調整長孔41內,以根據實際需要而調整真空吸取杆50的位置,從而能適應不同尺寸規格的電容紙帶200,但不以此為限。為使得電容紙帶200更可靠地置於排序腔11內,故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還包括分隔導引片14,分隔導引片14沿矩形料框10的前後方向布置,紙帶基體210沿矩形料框10的左右方向橫跨並承載於分隔導引片14,分隔導引片14位於同一電容紙帶200中的兩電容單元220間;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分隔導引片14為多個且相互平行,但不以此為限。為使得真空吸取杆50上的電容紙帶200在鬆開後更順暢地滑落至輸送通道81內,故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還包括與弧形導流片60配合的弧形阻擋片70,弧形阻擋片70位於弧形導流片60的前方且兩者共同圍出供電容紙帶200導流的導流通道67。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包括矩形料框10、承導片20、前後驅動氣缸30、前後滑架40、真空吸取杆50、料槽架80、弧形導流片60及左右驅動氣缸90,故在前後驅動氣缸30驅使前後滑架40向後滑動時,使得真空吸取杆50移動至與紙帶基體210相貼合的位置,由真空吸取杆50吸取排序腔11內的一個電容紙帶200;接著,前後驅動氣缸30再驅使前後滑架40向前移動,由向前移動的前後滑架40帶動真空吸取杆50將吸取的電容紙帶200向前輸送,實現吸取的電容紙帶200向前輸送至弧形導流片60的正上方,則此時真空吸取杆50再鬆開電容紙帶200,使得電容紙帶200在自重作用下順著弧形導流片60滑落至料槽架80的輸送通道81內;緊接著,左右驅動氣缸90帶動頂推片91向左移動,從而將滑落至輸送通道81內的電容紙帶200往左輸送至輸送線處,不斷重複前述步驟,即可以實現電容紙帶200自動上料的目的,適應於自動化作業的場合。同時,藉助矩形料框10的排序腔11,實現批量電容紙帶200的排序。又由於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包括矩形料框10、承導片20、前後驅動氣缸30、前後滑架40、真空吸取杆50、料槽架80、弧形導流片60及左右驅動氣缸90,故簡化了本實用新型的電容紙帶上料機構100的結構。
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