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圈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06:59:46 1
專利名稱:輪圈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專用於免內胎式輪胎之輪圈構造,詳而言之,其藉由氣嘴配合輪框之構造,得以提高氣嘴拆、裝之方便性。
一般輪胎系套設於輪圈外周,而無內胎式輪胎約可分為充氣胎及實心胎兩類,其中,用於裝設充氣式輪胎之輪圈設有氣嘴,藉以對輪胎充氣;請參閱
圖1所示,該輪圈主要包含一輪轂1、一輪框2及該氣嘴3,其中,該輪轂1與該輪框2間藉由輪幅4一體相連,該輪框2穿設一貫孔203連通該輪框2內、外周緣,供插設該氣嘴3於該輪框2;該氣嘴3包含一外管301、一球體302及一作動器303,其中,該外管301一端包設該球體302,該球體302貫穿一流道3022與該外管301連通,該作動器303設於該外管301內,據以控制空氣得以單向通過該外管301流向該流道3022,於此,該作動器303與本實用新型無涉,且為相關技術者熟知,恕不詳述其構成,該球體302球徑大於該貫孔203內徑,據此,該球體302抵靠於該輪框2外周,該外管301另一端凸伸於該輪框2周並螺設一螺帽304,供定位結合該氣嘴3與該輪框2。
前述輪圈在套設輪胎於該輪框2後,空氣得通過該外管301、該流道3022進入該輪框2與輪胎內壁之間,以對輪胎充氣,而藉由該作動器303防止輪胎內部空氣外洩;惟,前述輪圈在該氣嘴3損壞需維修或更換時,往往必需先將輪胎自車輛輪軸處取下,再將輪胎一側的胎唇剝離該輪框2,始能夠在卸除該螺帽304後將該氣嘴3抽離該貫孔203,該氣嘴3的維修、更換作業相當麻煩,且必需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作業。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輪圈構造,其藉由氣嘴之外螺管直接螺鎖於輪框,而得以提高氣嘴拆、裝之方便性。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輪圈構造,包含一輪轂、一輪框及一氣嘴,該輪轂與該輪框間藉由輪幅一體相連,該輪框兩側周緣徑向外擴分別形成止擋緣分別限止輪胎之胎唇,輪胎套設於該輪框外周;該輪框穿設一接孔,該接孔一端開通該輪框外周緣,其另一端開通於該輪框內周;該氣嘴包含一外管、一作動器,該作動器設於該外管內;其特徵在於該外管外壁形成外螺紋段與該接孔螺合,且該外管約略於中段處徑向膨脹形成一多邊形之扳旋部。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其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圖1系習知輪圈之剖視圖。
圖2系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3系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
請參閱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輪圈構造的較佳實施例,包含一輪轂10、一輪框20及一氣嘴30,其中,該輪轂10與該輪框20間藉由輪幅40一體相連,該輪框20兩側周緣徑向外擴分別形成止擋緣22,並據此於該各止擋緣22間形成凹陷部24,以利用該各止擋緣22分別限止輪胎之胎唇,供套設輪胎於該輪框20外周;該輪框20穿設一接孔26,該接孔26一端開通於該凹陷部24,其另一端開通於該輪框20內周,且於內壁形成內螺紋段262,該氣嘴30包含一外管32及一作動器34,其中,該作動器34設於該外管32內,該外管32外壁形成外螺紋段322,且該外管32約略於中段處徑向膨脹形成一六邊形之扳旋部324,據此,該外螺紋段322與該內螺紋段262螺合,供該外管32螺設於該輪框20,以提高維修、更換之方便性;另,該外管32軸套一止洩墊圈36,該止洩墊圈36夾設於該扳旋部324與該輪框20間,供防止輪胎洩壓並避免該外管32與該接孔26之螺合鬆動。
據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當該氣嘴30損壞必需予以拆卸,以利維修、更換時,並不需要將輪胎連同輪圈自輪軸處卸除,亦不需要將輪胎胎唇自該輪框20剝出,只需利用套筒扳手摯動該扳旋部324旋轉,即可將該氣嘴30自該接孔26處退出,而裝設該氣嘴30時亦同,該氣嘴30的拆、裝極其方便,一般人士即可輕易進行維修、更換作業。
權利要求1.一種輪圈構造,包含一輪轂、一輪框及一氣嘴,該輪轂與該輪框間藉由輪幅一體相連,該輪框兩側周緣徑向外擴分別形成止擋緣分別限止輪胎之胎唇,輪胎套設於該輪框外周;該輪框穿設一接孔,該接孔一端開通該輪框外周緣,其另一端開通於該輪框內周;該氣嘴包含一外管、一作動器,該作動器設於該外管內;其特徵在於該外管外壁形成外螺紋段與該接孔螺合,且該外管約略於中段處徑向膨脹形成一多邊形之扳旋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圈構造,其特徵在於該外管軸套一止洩墊圈,該止洩墊圈夾設於該扳旋部與該輪框間。
專利摘要輪胎的輪圈構造,包含輪轂、輪框及氣嘴,輪轂與輪框間由輪輻一體相連,輪框兩側周緣徑向外擴形成止擋緣,輪框穿設一接孔,接孔一端開通輪框外周緣,另一端開通於輪框內周,氣嘴包含外管、作動器,作動器設於該外管內;外管與該接孔螺合併在中段處徑向膨脹形成多邊形扳旋部;當氣嘴損壞必需予以拆卸時,只需利用套筒扳手摯動扳旋部旋轉,即可將氣嘴自該接孔處退出,而裝設氣嘴時亦同,氣嘴的拆、裝極其方便。
文檔編號B60B25/00GK2489989SQ0124607
公開日2002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01年6月21日
發明者楊致宗 申請人:楊致宗